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中藥組合物,屬于中醫藥
技術領域:
。
背景技術:
:賁門失弛緩癥又稱賁門痙攣、巨食管,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功能障礙性疾病,與食管肌肉發生損傷或者病變有關,其主要的特征是食管體部缺乏蠕動,食管下端括約肌松弛障礙。本病發病率比較高,發病年齡一般為13-77歲,其中以20-39歲最常見,占食管疾病的4%-7%,與性別無明顯關系。臨床上本病主要表現為吞咽困難、嘔吐以及反流,患者在夜間反流容易誤入氣管,從而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另外,患者由于長期吞咽困難,往往會引起營養不良、消瘦,更有甚者完全不能攝入食物和水分,只能靠補液維持營養。臨床上治療本病主要有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氣囊擴張等,但是手術治療創傷比較大,費用高,各種并發癥發生率高;藥物治療的作用時間短,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多,如頭痛、低血壓、下肢水腫等。技術實現要素: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中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中藥組合物。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中藥組合物,按質量計其組成如下:熟地黃10-30克、巴戟天10-15克、山茱萸10-30克、石斛10-30克、肉蓯蓉10-15克、五味子6-12克、桂枝6-12克、白茯苓10-30克、麥門冬10-30克、菖蒲6-15克、遠志6-15克、半夏10-30克、沙參10-30克、丹參10-30克、川貝母3-12克、佛手10-30克、玉竹10-30克、炙黃芪30-60克、黨參15-30克、雞內金10-15克、威靈仙10-15克、羅勒10-15克、木瓜10-15克、馬錢子0.3-0.6克、仙鶴草15-30克、旋復花6-15克、代赭石10-30克。更為具體地,熟地黃為15克、巴戟天為10克、山茱萸為10克、石斛為10克、肉蓯蓉為10克、五味子為6克、桂枝為6克、白茯苓為10克、麥門冬為10克、菖蒲為6克、遠志為6克、半夏為10克、沙參為30克、丹參為15克、川貝母為3克、佛手為12克、玉竹為10克、炙黃芪3為0克、黨參為15克、雞內金為10克、威靈仙為10克、羅勒為10克、木瓜為10克、馬錢子為0.3克、仙鶴草為30克、旋復花為10克、代赭石為15克。或者,熟地黃為12克、巴戟天為10克、山茱萸為10克、石斛為30克、肉蓯蓉為10克、五味子為6克、桂枝為6克、白茯苓為30克、麥門冬為15克、菖蒲為15克、遠志為10克、半夏為30克、沙參為30克、丹參為20克、川貝母為5克、佛手為15克、玉竹為15克、炙黃芪為40克、黨參為20克、雞內金為15克、威靈仙為15克、羅勒為12克、木瓜為15克、馬錢子為0.4克、仙鶴草為20克、旋復花為15克、代赭石為25克。賁門失弛緩癥與食管肌肉發生損傷或者病變有關,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關于賁門失弛緩癥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認為與營養不良、病毒感染以及炎癥有關。中醫認為賁門失弛緩癥屬于“噎隔”“反胃”等范疇,筆者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和發病原因,概括出了患者的病位在食管,病性為虛實夾雜,病機為肝氣郁滯,導致肝郁克脾犯胃,克脾則脾不能升清而氣血不足食管蠕動減慢,犯胃則胃氣不降反升而惡心嘔吐,風寒邪氣凝滯不通則痛,寒性收引而出現食管、賁門狹窄,陽虛而脾氣來源缺乏動力則失健運,脾虛則食少。陰虛而胃陰不足則不能腐熟,胃虛則納呆。為此,本發明選用沙參養肺胃陰、玉竹養肺胃腎陰、麥門冬養胃陰、熟干地黃滋陰補血、石斛益胃生津、山茱萸補益肝腎,六種藥物合用以滋養胃陰,羅勒溫陽化濕、巴戟天補腎陽、肉蓯蓉補腎陽,三種藥物合用以溫腎陽助脾陽、白茯苓、炙黃芪、黨參健脾補氣以升脾氣,桂枝疏肝氣,肝氣舒有助于脾氣上升。姜半夏降胃氣、川貝母清肺潤肺以降肺氣,肺氣下降有助于胃氣下降。佛手調和脾胃升降。木瓜疏肝健脾開胃,雞內金增加胃動力、保護胃黏膜,菖蒲化痰開竅,開賁門以助納運、遠志善開、五味子善收,兩者一開一收,助賁門收縮自如。旋復花入氣以降、代赭石入血以降,兩者同用胃氣自降。仙鶴草補氣增力,丹參補血活血,補血以補氣,活血以行氣。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馬錢子通絡止痛,散結消腫,兩者合用,既能祛風散寒,又能升脾陽、降胃氣,提高胃腸蠕動功能。本發明具有陰陽雙補、氣血同補、升脾降胃、扶正祛邪的功效,理論創新、配方獨特、療效卓著,具有治療時間短、效果好、治愈率高的優點。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的組合物如下:熟地黃10-30克、巴戟天10-15克、山茱萸10-30克、石斛10-30克、肉蓯蓉10-15克、五味子6-12克、桂枝6-12克、白茯苓10-30克、麥門冬10-30克、菖蒲6-15克、遠志6-15克、半夏10-30克、沙參10-30克、丹參10-30克、川貝母3-12克、佛手10-30克、玉竹10-30克、炙黃芪30-60克、黨參15-30克、雞內金10-15克、威靈仙10-15克、羅勒10-15克、木瓜10-15克、馬錢子0.3-0.6克、仙鶴草15-30克、旋復花6-15克、代赭石10-30克。實施例一熟地黃15克、巴戟天10克、山茱萸10克、石斛10克、肉蓯蓉10克、五味子6克、桂枝6克、白茯苓10克、麥門冬10克、菖蒲6克、遠志6克、半夏10克、沙參30克、丹參15克、川貝母3克、佛手12克、玉竹10克、炙黃芪30克、黨參15克、雞內金10克、威靈仙10克、羅勒10克、木瓜10克、馬錢子0.3克、仙鶴草30克、旋復花10克、代赭石15克。實施例二熟地黃18克、巴戟天12克、山茱萸18克、石斛30克、肉蓯蓉1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0克、白茯苓15克、麥門冬30克、菖蒲10克、遠志7克、半夏15克、沙參28克、丹參15克、川貝母6克、佛手30克、玉竹30克、炙黃芪60克、黨參15克、雞內金12克、威靈仙12克、羅勒12克、木瓜10克、馬錢子0.6克、仙鶴草24克、旋復花12克、代赭石15克。實施例三熟地黃24克、巴戟天12克、山茱萸18克、石斛12克、肉蓯蓉12克、五味子8克、桂枝10克、白茯苓24克、麥門冬18克、菖蒲12克、遠志8克、半夏24克、沙參18克、丹參18克、川貝母4克、佛手12克、玉竹12克、炙黃芪60克、黨參30克、雞內金15克、威靈仙15克、羅勒15克、木瓜15克、馬錢子0.6克、仙鶴草30克、旋復花15克、代赭石30克。實施例四熟地黃20克、巴戟天13克、山茱萸13克、石斛22克、肉蓯蓉11克、五味子7克、桂枝7克、白茯苓25克、麥門冬20克、菖蒲11克、遠志7克、半夏25克、沙參28克、丹參17克、川貝母9克、佛手30克、玉竹25克、炙黃芪35克、黨參26克、雞內金13克、威靈仙13克、羅勒13克、木瓜15克、馬錢子0.5克、仙鶴草26克、旋復花13克、代赭石26克。實施例五熟地黃12克、巴戟天10克、山茱萸10克、石斛30克、肉蓯蓉10克、五味子6克、桂枝6克、白茯苓30克、麥門冬15克、菖蒲15克、遠志10克、半夏30克、沙參30克、丹參20克、川貝母5克、佛手15克、玉竹15克、炙黃芪40克、黨參20克、雞內金15克、威靈仙15克、羅勒12克、木瓜15克、馬錢子0.4克、仙鶴草20克、旋復花15克、代赭石25克。實施例六熟地黃10克、巴戟天15克、山茱萸25克、石斛25克、肉蓯蓉15克、五味子12克、桂枝12克、白茯苓18克、麥門冬25克、菖蒲8克、遠志15克、半夏20克、沙參10克、丹參10克、川貝母12克、佛手10克、玉竹20克、炙黃芪50克、黨參30克、雞內金10克、威靈仙14克、羅勒10克、木瓜12克、馬錢子0.6克、仙鶴草15克、旋復花6克、代赭石10克。實施例七熟地黃30克、巴戟天15克、山茱萸30克、石斛18克、肉蓯蓉15克、五味子12克、桂枝8克、白茯苓20克、麥門冬30克、菖蒲9克、遠志12克、半夏12克、沙參15克、丹參30克、川貝母10克、佛手20克、玉竹30克、炙黃芪45克、黨參18克、雞內金14克、威靈仙10克、羅勒15克、木瓜13克、馬錢子0.3克、仙鶴草18克、旋復花8克、代赭石20克。其用法為:把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的所有藥物,水煎取400毫升,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兩周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均注意休息、起居有節、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精神刺激、飲食少吃多餐,忌濃茶、煙酒、辛辣食物等。注意事項:在用藥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各項臨床體征,治療前后行鋇餐透視胃鏡檢查。下面結合具體病例對本發明的治療效果做進一步說明。一、選取范圍:選擇我院中醫科和脾胃科2014年3月一2015年7月收治的63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作為治療觀察的對象,年齡18-67歲,其中男30例、女33例。二、診斷標準:根據消化系統功能障礙以及中醫相關診斷標準,并結合X線影像學進行臨床診斷。具體包括:2.1.1、對患者進行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可見食管上段出現擴張,食管下段有鷹嘴樣改變,食管內膜光滑。2.1.2、食管梗阻、嘔吐、惡心以及食物反流等癥狀,進食時吞咽困難或有胸背部疼痛,無其他臨床體征。2.1.3經過胃鏡檢查可見食物滯留,食管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并有賁門狹窄表現。2.2、納入及排除標準符合賁門失弛緩癥相關診斷標準,且在兩周內沒有服用鎮靜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藥物,年齡在18周歲以上。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既往抗反流術以及由于化學腐蝕、機械等因素損傷食管的患者。三、觀察指標: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鋇餐、胃鏡檢查正常。好轉:癥狀基本消失,飲食正常,不影響生活,鋇餐、胃鏡檢查基本正常。有效:存在部分癥狀,鋇餐、胃鏡檢查尚未完全正常。無效:癥狀未緩解,鋇餐、胃鏡檢查無明顯改變。最終結果如下表:4周8周12周痊愈1315好轉32239有效48337無效1183總有效率82.5%87.3%95.2%臨床治療病例:病例1:趙某,男,40歲。2014年6月9日就診。主訴: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時輕時重5年余。多家醫院行食道鋇餐透視檢查,X線提示:賁門明顯受阻,梗阻端呈蘿卜樣改變,食道明顯擴張。印象:賁門失弛緩癥。雖經多方治療,效果不佳,近日因憂思郁怒而使病情加重而來我院就診。現主癥:胸腹部脹滿不舒,飲食后加重,納呆,噫氣,身疲倦怠乏力,言語低微,腹部畏寒易冷,二便尚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上消化道造影,X線提示為賁門失弛緩癥。采用實施例一的中藥組方,水煎取400ml,早晚飯后溫服,每日一劑,2周后復診,患者食欲增強,腹脹明顯減輕,腹部已經不怕冷,但仍然不敢吃涼食物,舌淡苔白,脈弦偏細。先后服用上方三個月后癥狀全部消失,鋇餐和胃鏡顯示正常。病例2:李某,女,30歲,2014年8月3日初診。主訴:進食哽噎不順1年,加重1周。患者自述1年前開始出現進食哽噎不順,但日久癥狀加重,進而出現吞咽困難,曾于某省級醫院診為“食管賁門失遲緩癥”,曾給予球囊擴張術治療癥狀得以緩解。然近日癥狀再次反復,遂來診。癥見吞咽進食哽噎不順,伴納差,形瘦,胸悶,大便量少,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采用實施例二的中藥組方水煎取400ml,分早晚飯后溫服,服用2周后,食欲增,進食梗阻感減輕,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繼續服用1個月,飲食正常,梗阻感消失,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又服一個月,癥狀消失,體力增,無不適,鋇餐和胃鏡檢查均正常。病例3:田某,女,46歲。2014年9月16日就診。主訴:咽部如有異物,腹脹,噯氣,胸悶,偶有胸痛,飲食后有噎塞感,食后易吐,吐后則舒,后背沉重疼痛,怕冷,四肢不溫,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經鋇餐透視檢查食管下段呈漏斗狀改變,鋇劑通過賁門部不完全受阻。胃鏡提示:食道賁門失弛緩癥。采用實施例三的中藥組方水煎取400ml,早晚飯后溫服,每日一劑,服用一個月后,癥狀緩解改善,但腹脹改善不明顯,仍然怕冷,舌淡苔白,脈沉。繼續服用一個月后,腹脹已除,稍微怕冷,舌淡紅苔白,脈弦。繼續服用一個月,癥狀全部消失,鋇餐和胃鏡顯示正常胃腸蠕動和結構。病例4:錢某,男,61歲。2014年11月12日就診。主訴:上腹部脹悶不適2年,伴有胸骨后隱痛,每于生氣時加重,納差,乏力,消瘦,惡心,腰膝酸軟,大便干,小便正常,舌淡紅苔少脈沉細。我院行食道鋇餐透視檢查,X線提示:賁門受阻,食道明顯擴張,印象:賁門失弛緩癥。胃鏡檢查可見食物滯留,食管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并有賁門狹窄表現。采用實施例四的中藥組方水煎取400ml,分早晚飯后溫服,每日一劑,患者服用2周后感覺癥狀明顯減輕,飲食增加,大小便正常,體力恢復,面色漸轉紅潤,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遂又連續服用2個月以后檢查鋇餐和胃鏡已經胃粘膜基本正常,各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病例5:張某,女,31歲。2015年5月3日就診。主訴:飲食后有噎塞感,食后易吐,噯氣,時輕時重3年余。患者3年前,因家庭矛盾,心情郁悶不暢而出現上述癥狀,經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佳而來我科就診,現主癥:胸悶胸痛,飲食后有噎塞感,食后易吐,吐后則舒,噫氣,后背沉重疼痛,失眠,身疲氣短乏力,大便秘結,3-5天一次,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經鋇餐透視檢查食管下段呈漏斗狀改變,周邊光滑,鋇劑通過賁門部不完全受阻。X線提示:食道賁門失弛緩癥。采用實施例五的中藥組方,水煎取400ml,早晚飯后溫服,每日一劑,一月后患者各癥狀減輕,鋇餐和胃鏡改變不明顯,繼續服用兩個月后復查鋇餐和胃鏡已經基本正常,癥狀消失。病例6:王某,女,42歲。2015年6月2日就診。主訴:胸悶,伴有胸痛,飲食后有噎塞感,食后易吐,噯氣,怕冷,四肢不溫,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經鋇餐透視檢查食管下段呈漏斗狀改變,鋇劑通過賁門部不完全受阻。上消化道造影,X線提示為賁門失弛緩癥。采用實施例六的中藥組方水煎取400ml,早晚飯后溫服,每日一劑,服用一個月后,癥狀緩解改善,胸悶明顯好轉。繼續服用一個月后,腹脹已除,體力恢復,舌淡紅苔白,脈弦。繼續服用一個月,癥狀全部消失,鋇餐和胃鏡顯示正常胃腸蠕動和結構。病例7:周某,男,58歲。2015年7月13日就診。主訴:上腹部脹悶不適1年左右,伴有胸骨后隱痛,四肢乏力,形瘦,伴有惡心,腰膝酸軟,大便量少、干,小便正常,舌淡紅苔少脈沉細。食道鋇餐透視檢查,X線提示:賁門受阻。胃鏡提示:食道賁門失弛緩癥,食管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并有賁門狹窄表現。采用實施例七的中藥組方水煎取400ml,分早晚飯后溫服,每日一劑,患者服用3周后感覺癥狀明顯減輕,飲食增加,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遂又連續服用2個月以后檢查鋇餐和胃鏡已經胃粘膜基本正常,各癥狀消失。上述實施方式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
技術領域:
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