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臨床灌腸液,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灌腸液,屬于醫藥領域。
背景技術:
潰瘍性結腸炎(UC)通常是指大腸黏膜的慢性炎癥和潰瘍性病變,其病變通常從直腸、結腸開始,可逆性向近端發展,常呈彌漫性、偶呈節段性分布,乙狀結腸和降結腸為主要病變腸斷,嚴重者可累及全結腸,甚至末端回腸。如果病灶僅累及直腸,我們稱它為潰瘍性直腸炎。UC多見于20歲-40歲的中青年,偶可見于兒童和老年,以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為主要癥狀。本病容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現代難治病之一。
潰瘍性結腸炎(UC)屬中醫學中“泄瀉”、“下利”、“腸辟”范疇。發病多因感受外邪、腸腑濕熱、血絡損傷,漸致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正虛而大腸滑瀉不固。
西醫治療采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僅能收近期療效,遠期效果不佳,停藥則腹瀉腹痛如故。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灌腸液,其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灌腸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經水煎、濃縮制成:
野冬青皮20-25g、過壇龍15-25g、井口邊草10-12g、大鵝兒腸15-17g、苦參6-8g、叢毛榕根30-40g、伴蛇蓮6-12g、延胡索12-15g、白芍10-12g、櫻額7-9g、甘草4-6g。
前述的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灌腸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經水煎、濃縮制成:
野冬青皮22g、過壇龍20g、井口邊草11g、大鵝兒腸16g、苦參7g、叢毛榕根35g、伴蛇蓮8g、延胡索13g、白芍11g、櫻額8g、甘草5g。
前述的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灌腸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經水煎、濃縮制成:
野冬青皮21g、過壇龍16g、井口邊草11g、大鵝兒腸16g、苦參6g、叢毛榕根32g、伴蛇蓮7g、延胡索12g、白芍10g、櫻額7g、甘草6g。
前述的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灌腸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經水煎、濃縮制成:
野冬青皮22g、過壇龍17g、井口邊草10g、大鵝兒腸17g、苦參8g、叢毛榕根37g、伴蛇蓮10g、延胡索14g、白芍12g、櫻額8g、甘草4g。
前述的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灌腸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經水煎、濃縮制成:
野冬青皮23g、過壇龍24g、井口邊草11g、大鵝兒腸15g、苦參7g、叢毛榕根36g、伴蛇蓮9g、延胡索13g、白芍11g、櫻額9g、甘草5g。
方中,各味藥材的藥理作用如下:
野冬青皮:清熱解毒;
過壇龍:清熱利濕、散瘀消腫;
井口邊草:清熱利濕,止血生肌,解毒消腫;
大鵝兒腸:理氣化濕,活血止血,消積解毒;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叢毛榕根:祛風除濕、健脾;
伴蛇蓮:收斂、生肌、清熱解毒;
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
白芍: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
櫻額:補脾,止泄瀉;
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解止痛。
方劑解析:方中野冬青皮、苦參、大鵝兒腸清熱解毒、消積解毒,為君藥;井口邊草、伴蛇蓮止血生肌、理氣化濕,為臣藥;叢毛榕根、甘草、櫻額益氣補中、止泄瀉,為佐藥;延胡索、白芍、過壇龍消腫止痛,為使藥。縱觀全方,配伍嚴謹,君、臣、佐、使分明、切中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機,充分體現了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止血涼血,健脾益氣補腎,行氣止痛止瀉的治療原則。
本發明的有益之處在于:
(1)本品可直接作用于患處,通過清熱祛濕、益氣止血、活血通絡,使結腸部血循環改善,促進炎癥消散,促進結腸潰瘍的修復,抑制結腸炎癥反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本品療程短、療效好、無毒副作用。
(3)本品配制簡單、合理,藥源廣,使用方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具體的介紹。
一、制備臨床灌腸液
1、備料
所用藥材包括:野冬青皮、過壇龍、井口邊草、大鵝兒腸、苦參、叢毛榕根、伴蛇蓮、延胡索、白芍、櫻額、甘草。
凈選各原料,然后將各原料清洗、滅菌、烘干、粉碎,待用。
2、混合
經多年臨床驗證,下述配方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適用的人群也較為廣泛:
配方1:野冬青皮22g、過壇龍20g、井口邊草11g、大鵝兒腸16g、苦參7g、叢毛榕根35g、伴蛇蓮8g、延胡索13g、白芍11g、櫻額8g、甘草5g;
配方2:野冬青皮21g、過壇龍16g、井口邊草11g、大鵝兒腸16g、苦參6g、叢毛榕根32g、伴蛇蓮7g、延胡索12g、白芍10g、櫻額7g、甘草6g;
配方3:野冬青皮22g、過壇龍17g、井口邊草10g、大鵝兒腸17g、苦參8g、叢毛榕根37g、伴蛇蓮10g、延胡索14g、白芍12g、櫻額8g、甘草4g;
配方4:野冬青皮23g、過壇龍24g、井口邊草11g、大鵝兒腸15g、苦參7g、叢毛榕根36g、伴蛇蓮9g、延胡索13g、白芍11g、櫻額9g、甘草5g。
需要說明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已掌握的知識,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可以在下述范圍內對各味藥材的具體用量做適當的調整,具體如下:
野冬青皮20-25g、過壇龍15-25g、井口邊草10-12g、大鵝兒腸15-17g、苦參6-8g、叢毛榕根30-40g、伴蛇蓮6-12g、延胡索12-15g、白芍10-12g、櫻額7-9g、甘草4-6g。
在本實施例中,我們按照配方1、配方2、配方3和配方4記載的用量,準確稱取各原料,待用。
3、水煎和濃縮
按配方取各味中藥后,將各味中藥放入水中浸泡1h,然后水煎取液150mL,加熱水二煎取液約300mL,最后混合濃縮至400ml,以溫度和人體溫度適應為宜,保留灌腸。
二、病例選擇
所選病例為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門診患者,共計300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
治療組150例,男76例、女74例,年齡17歲-70歲,平均46.8±4.1歲,病程6個月-62個月,平均22.5±2.6月,病情中度68例、輕度82例;
對照組150例,男71例、女79例,年齡20歲-68歲,平均45.8±3.6歲,病程5個月-61個月,平均21.0±3.0月,病情中度59例、輕度91例。
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三、治療方法
治療組:使用本發明的中藥灌腸液。
對照組:給予柳氮磺胺嘧啶1g、思密達3g,溶解于100ml生理鹽水,保留灌腸。
兩組均每天保留灌腸2次,上、下午各1次,兩組均10日為1個療程。
四、療效的判斷標準
治愈:臨床主癥消失,次癥消失或基本消失,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規連續3次正常。
顯效:臨床主癥基本消失,次癥改善程度達1級以上(腹部輕微隱痛,下腹墜痛減輕,腸鳴音輕微,腹脹減輕),腸黏膜病變恢復達1級以上(輕度充血水腫,無潰瘍),大便常規紅、白細胞<3個/HP。
好轉:臨床主癥改善達1級以上(腹瀉<3次/日,少量膿血便,腹痛輕微),腸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2級以上(腸黏膜輕、中度水腫,散在潰瘍<3個),大便常規紅、白細胞在5個/HP左右。
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
五、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四個療程后,比較療效:
治療組150例,其中,痊愈106例(70.7%),好轉38例(25.3%),無效6例(4%),總有效率96%;
對照組150例,其中,痊愈36例(24%),好轉27例(18%),無效87例(58%),總有效率42%。
由此可見,治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可比性(P<0.05)。
六、臨床實例
病案1:患者古某,男,36歲,教師,2015年2月就診時訴粘液膿血便、腹痛、腹瀉三月余,經過當地縣人民醫院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用本發明所述的中藥灌腸液灌腸治療3個療程后,粘液膿血便、腹痛消失,還有腹瀉,遂再開具15天藥量,再一次就診時癥狀已經消失。
病案2:患者王某,女,農民,經醫院診斷為漬瘍性結腸炎。病人形體消瘦,面色萎黃,頭暈,腹痛,口淡。大便檢查:膿球少許,紅細胞,粘液血便,大便培養,纖維結腸鏡檢查,結腸14cm段粘膜,水腫,濃血,直腸8-10cm處腸段有散在性淺表性漬瘍,腸腔內血性粘液分泌物多。用本發明所述的中藥灌腸液灌腸治療兩個療程后,結腸炎癥狀消失,1年無復發。
由此可見,本發明的臨床灌腸液,其可直接作用于患處,通過清熱祛濕、益氣止血、活血通絡,使結腸部血循環改善,促進炎癥消散,促進結腸潰瘍的修復,抑制結腸炎癥反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