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貼及其制作方法屬于身體溫度測量技術領域,主要涉及可充電式柔性超薄智能體溫貼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體溫是顯示人體健康與否的基本指標之一,目前,常用的體溫計用于檢測口腔溫度、直腸溫度和腋窩溫度,通常所用的溫度計為水銀式溫度計,不僅存在一定安全隱患,而且在測量時有強烈的異物感,并且不利于溫度的持續測量和監控,現有技術中針對這樣問題,逐漸出現了各種其他形式的溫度計,但現有溫度計基本都是硬質材料,佩戴時異物感嚴重,對于嬰兒等體溫測量時,在配合不當時,不能進行有效測量,并且現有的體溫帖沒有溫度存儲功能,對于溫度的實時監控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公開了可充電式柔性超薄智能體溫貼及其制作方法,結構合理,佩戴方便,利于體溫的實時監測。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可充電式柔性超薄智能體溫貼,包括柔性包材,柔性包材內部包覆有中心層,中心層設有電路板,電路板包括數據存儲芯片,所述柔性包材外部設有柔性粘貼膠片。
所述體溫貼包括遠程移動終端,中心層包括溫度傳感器,電路板包括無線通信模塊和信號處理模塊,溫度傳感器的輸出端通過信號處理模塊連接數據存儲芯片,數據存儲芯片的輸出端通過無線通信模塊與遠程移動終端建立連接,本申請的內置數據存儲芯片,支持使用者設備與手機APP斷開使用,體溫貼設計自帶存儲芯片,可以保證體溫貼工作時,溫度信息記錄的完整性與準確性。與一般智能體溫度計相比,本產品可以將過去8個小時內所有的溫度信息都保存在設備上,即使使用者手機APP與設備斷開,重新連接后仍然可以獲得所有溫度數據。現有的智能體溫計只能接收實時數據,在使用者手機APP與設備斷開時無法使用。
所述溫度傳感器包括含銀導熱膠、熱敏電阻溫度探頭、金屬護帽和硅膠,熱敏電阻溫度探頭包覆在含銀導熱膠內,含銀導熱膠固定在金屬保護帽一側,硅膠填充在金屬保護帽內,普通溫度探頭多采用導熱膠連接金屬外殼與里面的溫度傳感器。含銀的導熱材料的熱傳導系數是普通導熱膠的10倍以上,相比之下具有更高的靈敏性、準確性,可以迅速感知溫度變化,保證體溫貼測得的數據更準確、無延遲。
所述體溫貼呈中間薄,兩端厚的條形結構,電路板位于中心層的一側,可充電電池和溫度傳感器置于中心層的另一側,本發明采用獨特的中間薄,兩邊厚的獨特結構設計,最薄處僅為1.5毫米,中間的厚度越薄越好,由使用的硅膠強度決定;兩邊的厚度由電池和電路板的厚度決定。體溫貼中間部位更加容易彎曲,容易和人體體表貼合,不易脫落,這樣體溫貼會根據使用者體型和動作變形。使用者可以根據體型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方式佩戴使用,并且在使用者活動身體時,體溫貼會隨皮膚變動而變動,貼在皮膚上無異物感,
所述中心層包括可充電電池,電路板上設有充電控制芯片和充電孔,充電孔的輸出端通過充電控制芯片連接充電電池,一次充電1小時,可以工作24小時;可以重復充電300次以上,具有極長的使用壽命。而現有的智能體溫計均只能一次性使用。
所述柔性粘貼膠片兩側分別為第一膠層和第二膠層,柔性粘貼膠片通過第一膠層粘貼柔性包材,通過第二膠層粘貼人體皮膚。可替換粘貼膠片設計。可替換粘貼膠片有兩個粘貼面,一面用于與體溫貼的粘貼,另一面用于與使用者皮膚的粘貼。當粘貼膠片粘性下降或弄臟時,可以更換整個粘貼膠片。現有的智能體溫計的粘貼辦法多為一次性設計,易弄臟和整體粘貼性隨時間而下降,無法長期使用。
所述第一膠層的厚度小于第二膠層的厚度,一方面可以使體溫貼更好地附著在皮膚上,而另一方面又無需過多地使用硅膠,從而控制整個可替換粘貼膠片的重量。
所述柔性包材包括分別貼附在中心層兩側的柔性外側層和柔性內側包層,柔性粘貼膠片貼附在柔性內側包層與中心層相背的表面。
一種用于可充電式柔性超薄智能體溫貼的制作方法,包括制作柔性粘貼膠片的步驟,具體包括:
1.將基層熨平鋪在襯膜上;
2.按100∶1.5∶1.5的比例將液態硅膠,固化劑和增粘劑混合充分攪拌均勻;
3.將攪拌均勻的硅膠倒到基層的一端,用涂布工具將膠均勻涂之布上,涂布厚度范圍為0.2mm-0.4mm,常溫干燥8小時;
4.按100∶1.5∶1.5的比例稱取液態硅膠,固化劑和增粘劑混合充分攪拌均勻,將調好的膠均勻的涂布在第3步處理好的布上面,常溫干燥8小時;
5.待膠面完全固化后,慢慢的將布從襯膜上撕下來,翻轉布面后,重新貼在襯膜上;
6.按100∶1.5∶1.5的比例稱取液態硅膠,固化劑和增粘劑混合充分攪拌均勻,將調好的膠均勻的涂布在第4步處理好的布上面,常溫干燥8小時;
7.等膠面完全固化后,用pp保鮮膜覆蓋膠面,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裁切,常溫干燥保藏。
所述基質材料為布類、紙類、TPU片材,硅膠片材或橡膠片材,襯膜材料為PP材料、PE材料或PET材料。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的采用食用級別柔性硅膠材料作為包材,具有極佳的親膚感;本產品采用獨特的超薄結構,可適合于不同體型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場景佩戴;一方面硅凝膠有足夠的粘貼強度,可以保證體溫貼的佩戴;另一方面硅凝膠在從使用者體表取下時無任何撕痛感,尤其適合于嬰幼兒使用。現有的智能體溫計多采用醫用膠布作為粘性材料,這種材料在從使用者體表取下時有強烈撕痛感,同時發明的體溫貼可以實現存儲歷史體溫數據;本發明的體溫貼特別適合嬰幼兒至青少年發熱生病時使用,既能有效避免父母多次測量嬰幼兒體溫的麻煩,也能避免多次打擾嬰幼兒休息,從而有助于嬰幼兒的迅速康復。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心層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溫度傳感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本實施例的可充電式柔性超薄智能體溫貼,包括遠程移動終端,柔性包材,柔性包材內部包覆有中心層,中心層設有電路板3、溫度傳感器4和可充電電池5,本實施例的電路板3為長方形結構,電路板3上設有藍牙芯片、發射天線、信號處理模塊,充電控制芯片、數據存儲芯片、指示燈、開關和充電孔,充電孔的輸出端通過充電控制芯片連接充電電池5。溫度傳感器4的輸出端通過信號處理模塊連接數據存儲芯片,數據存儲芯片的輸出端通過無線通信模塊與遠程移動終端建立連接,本實施例的遠程移動終端采用智能手機。
本實施例采用的充電電池5為封裝紐扣電池5,容量大,安全性高。
如圖3所示,所述溫度傳感器4包括含銀導熱膠5、熱敏電阻6、金屬護帽7、導線9和硅膠8,熱敏電阻探頭包覆在含銀導熱膠內,含銀導熱膠固定在金屬保護帽一側,硅膠填充在金屬保護帽內。
如圖1所示,所述體溫貼呈中間薄,兩端厚的條形結構,該結構主要體現在外側包層的結構上,外側包層上的兩端設有容納腔,電路板3位于一側容納腔體內,可充電電池5和溫度傳感器4位于另一側容納腔體內。
所述柔性包材外部設有柔性粘貼膠片,柔性粘貼膠片兩側分別為第一膠層和第二膠層,柔性粘貼膠片通過第一膠層粘貼柔性包材,通過第二膠層粘貼人體皮膚。
所述第一膠層的厚度小于第二膠層的厚度。
所述柔性包材包括分別貼附在中心層兩側的柔性外側層1和柔性內側包層,柔性粘貼膠片貼附在柔性內側包層與中心層相背的表面。
本實施例的具體參數如下表所示:
本發明使用時,只需將將設備貼在腋窩里或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粘貼時,應保證傳感器靠近所需測量位置,而溫度計上帶著開關的那一側位于沒有身體部位阻擋的位置。
使用者將體溫貼正確地粘貼后,通過運行手機APP與設備進行連接,即可在APP中查看實時溫度數據和獲取溫貼歷史溫度數據,所謂的實時溫度數據是使用者通過APP可以觀察到當時體溫貼測得的實際溫度值。實時溫度數據10秒更新一次,并不存儲在體溫貼上。當手機APP與體溫貼無法連接時,實時溫度數據丟失。
而歷史溫度數據則指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體溫貼測得和存儲的所有溫度數據。歷史溫度數據1分鐘更新一次,存儲在體溫貼上。即使當手機APP與體溫貼無法連接時,歷史溫度數據也不丟失。
并且可根據需要設置不同的報警溫度,實現高低溫報警、吃藥提醒和數據分享等功能。使用者還可以通過手機APP中的“分享”進行共享或者將歷史溫度數據通過電子郵件、QQ和微信等方式與其他人共享。
一種用于可充電式柔性超薄智能體溫貼的制作方法,包括,將中心層封裝在柔性外側層1和柔性內側層2包覆區域內,將柔性粘貼膠片貼附在內側包層的外部,所述柔性粘貼膠片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基層熨平鋪在襯膜上;
2.按100∶1.5∶1.5的比例稱取液態硅膠,固化劑和增粘劑混合充分攪拌均勻;
3.將攪拌均勻的硅膠倒到基層的一端,用涂布工具將膠均勻涂之布上厚度為0.3mm,常溫干燥8小時;
4.按100∶1.5∶1.5的比例稱取液態硅膠,固化劑和增粘劑混合充分攪拌均勻,將調好的膠均勻的涂布在第3步處理好的布上面,常溫干燥8小時;
5.待膠面完全固化后,慢慢的將布從襯膜上撕下來,翻轉布面后,重新貼在襯膜上;
6.按100∶1.5∶1.5的比例稱取液態硅膠,固化劑和增粘劑混合充分攪拌均勻,將調好的膠均勻的涂布在第4步處理好的布上面,常溫干燥8小時;
7.等膠面完全固化后,用pp保鮮膜覆蓋膠面,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裁切,常溫干燥保藏。
所述基質材料為布類材料,襯膜材料為PP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