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康復設備,具體的說,涉及了一種脊柱矯正床。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坐在辦公桌前或車座上的時間越來越長,鍛煉休閑的時間越來越短,脊柱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生概率越來越高。脊柱牽引或脊柱減壓治療是保守治療脊柱疾病的最優選擇方案,通過施力于病變脊柱,使脊柱機械性拉長,椎體小關節松動,脊柱肌肉放松,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組織或神經壓迫從而治療不同類型的脊柱疾病。在治療過程中,設備需輔助人體體位的定位,使力有效地作用于腰椎或頸椎的病變位置。而傳統牽引機牽引方式和牽引角度的單一使得牽引治療不能發揮出該方法的預期治療效果,得不到其應有的療效。
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一種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從而提供一種設計科學、治療效果好的脊柱矯正床。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脊柱矯正床,包括底架、雙四連桿機構、第一電動推桿、升降梁和活動設置在所述升降梁上的頭部承載裝置、上肢承載裝置和下肢承載裝置;
所述雙四連桿機構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L形的支撐板,所述底架橫梁中間部位固定有裝配板,所述L形的支撐板的拐點部位鉸接在所述裝配板上;兩個所述L形的支撐板短邊之間通過一連板連接;兩個所述L形的支撐板長邊頂部均與所述升降梁底部鉸接;
所述第一電動推桿的一端與所述連板鉸接;所述第一電動推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底架鉸接。當升降梁需要升高高度時,通過所述第一電動推桿推動位于所述兩個所述L形的支撐板短邊之間的連板,帶動所述L形的支撐板的短邊向左運動,使得所述L形的支撐板繞其自身拐點做順時針轉動,進而使得所述L形的支撐板長邊趨于豎直設置,所述升降梁的高度得到提升。當升降梁需要降低高度時,通過所述第一電動推桿拉動位于所述兩個所述L形的支撐板短邊之間的連板,帶動所述L形的支撐板的短邊向右運動,使得所述L形的支撐板繞其自身拐點做逆時針轉動,進而使得所述L形的支撐板長邊趨于水平設置,所述升降梁的高度得到降低。
所述頭部承載裝置包括頭部支架和設置在所述頭部支架上的頭枕,所述頭部支架底部前端鉸接有調節桿,所述調節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升降梁的前端鉸接;所述頭部支架底部后端與所述上肢承載裝置的前端鉸接。
所述上肢承載裝置包括上肢支架和設置在所述上肢支架上的上肢升降裝置、上肢墊、肩部墊,所述上肢升降裝置的下端固定設置在所述上肢支架上,所述上肢升降裝置的上端與所述上肢墊后部活動鉸接;所述上支墊前部與所述上肢支架鉸接;所述上肢支架固定在所述升降梁的上,所述上肢支架的后端上部設置有球鉸耳環,所述上肢支架的后端下部一側面均設置有第一偏心輪鎖盒。
所述下肢承載裝置包括下肢床架、下肢墊、鎖舌連接板、鉸柱和一對轉動連桿;所述下肢床架前端上部通過所述球鉸耳環與所述上肢床架后部活動連接;所述鎖舌連接板的兩端通過一對所述轉動連桿連接在所述下肢床架前端一側,所述轉動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鎖舌連接板和所述下肢床架鉸接以便所述下肢床架可以上下擺動;所述鎖舌連接板的中部通過所述鉸柱與所述上肢支架后端鉸接以便所述鎖舌連接板可以沿所述鉸柱水平擺動;所述鎖舌連接板的兩端分別鉸接設置有鎖舌,所述鎖舌穿入所述第一偏心輪鎖盒設置。
基于上述,所述頭枕的上端面設置有面部海綿,所述頭枕的四角均通過連桿連接所述頭部支架形成兩副四連桿機構,四個連桿相互平行;所述頭枕下端安裝有頭部頓壓裝置;
所述頭部頓壓裝置包括固定在所述頭枕上的頓壓升桿、安裝在所述頭部支架上的彈簧舌和把手,所述頓壓升桿上設有上、下兩個凹部,所述彈簧舌可切換的頂壓在所述頓壓升桿的兩個凹部內以支撐所述頭枕處于不同高度;
所述把手通過轉軸安裝在所述頭部支架上,所述轉軸上安裝一提升擺件,所述提升擺件包括與所述轉軸固定的連接塊和安裝在所述連接塊上的滾輪,所述滾輪正對所述頓壓升桿的底部設置,所述把手通過所述轉軸帶動所述提升擺件擺動從而帶動所述頓壓升桿上移,所述頭部支架上對應所述把手設置限制其擺動最低位置的限位止擋。
基于上述,所述頭枕底面設有向下的限位塊,所述頭部支架設有向上限位塊,各所述限位塊的高度相等且所述限位塊與對立面的間距等于所述頭部頓壓裝置動作的幅度;
所述頭枕上安裝有面紙芯桿和面紙切桿,所述面紙芯桿和所述面紙切桿分別位于所述面部海綿的兩側且與所述面部海綿的側邊平行,所述面紙芯桿一端鉸接有面紙壓桿,所述面紙壓桿為彈性桿;
所述面部海綿的上表面設有和人臉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上方設有面紙中間壓桿,所述中間壓桿與所述面紙芯桿平行,所述面紙中間壓桿一端通過轉軸固定于所述面部海綿的一側,且自由端搭在所述面部海綿另一側的頭枕底座上;所述頭枕底座內設有磁鐵塊,所述面紙中間壓桿的自由端設有磁鐵片。
基于上述,所述脊柱矯正床還包括設置在所述下肢床架上的下肢翹起裝置和下肢滑動裝置;
所述下肢翹起裝置包括與所述下肢床架連接的板簧、壓簧桿、三角聯板和下肢鎖緊機構;
所述板簧的中部鉸接在所述下肢床架上,所述板簧后端設置壓板簧機構,所述三角聯板的三個角分別鉸接連接所述下肢床架、所述板簧的前端和所述轉動連桿的后端;
所述下肢鎖緊機構對應所述三角聯板設置以便用于鎖定三角聯板;
所述板簧包括板簧組和板簧座,所述板簧座靠近板簧組中間的一端鉸接在所述下肢床架上,所述壓板簧機構對應所述板簧座的另一端設置;
所述壓簧桿包括第二電動推桿和推桿座,所述推桿座的一端鉸接在所述下肢床架上,另一端鉸接所述第二電動推桿一端,所述第二電動推桿另一端鉸接連接所述下肢床架,所述推桿座可壓迫所述板簧座的另一端設置;
所述推桿座上設置一推桿鉸柱,所述板簧座上設置一掛口,所述掛口對應所述推桿鉸柱設置。
基于上述,所述下肢鎖緊機構包括鎖緊板和對應鎖緊板設置的第二組偏心輪鎖盒,所述第二組偏心輪鎖盒安裝在所述下肢床架上,所述鎖緊板一端鉸接在所述三角聯板上,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組偏心輪鎖盒設置以便所述第二組偏心輪鎖盒通過鎖死所述鎖緊板將所述三角聯板鎖死;
所述下肢床架對應所述板簧、壓簧桿、偏心輪鎖盒和三角聯板分別設置有板簧安裝架、壓簧桿安裝架、偏心輪鎖盒安裝架和三角聯板安裝架。
基于上述,所述下肢滑動裝置包括線性執行器、導軌和滑塊;所述導軌設置在所述下肢床架上,所述滑塊滑動設置在所述導軌上,所述導軌和所述滑塊之間設置有限位開關;所述線性執行器控制連接所述滑塊,所述滑塊上設置有滑塊鎖緊裝置和腳部墊;所述下肢床墊和所述腳部墊通過所述滑塊滑動連接在所述下肢床架上,通過所述限位開關控制所述滑塊的行程。
基于上述,所述把手裝置設置在所述下肢承載裝置的后端,所述把手裝置包括L形手柄和L形鎖緊桿,所述L形手柄底端與所述滑塊活動鉸接,所述L形手柄由多個短桿鉸接在一起以便所述L形手柄可折疊,所述L形鎖緊桿用于鎖定處于折疊狀態或伸張狀態下的所述L形手柄。
基于上述,所述L形手柄上設置有電源開關按鈕、電機開關按鈕、電機調速推子;所述L形手柄上設置有硅膠套。
基于上述,所述脊柱矯正床還包括固定在所述升降梁兩側的前臂墊,所述前臂墊位于所述頭部承載裝置的兩側。
本發明相對現有技術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具體的說,本發明提供的脊柱矯正床具有以下優點:
1、床面高度可調:調高用于整復前的手法按摩脊柱放松和檢查,調低后更方便發力,用于脊椎整復;
2、頭部角度可調:用于頸部脊柱檢查和手法按摩放松;
3、頸部和腰部可頓壓滑落:實現了頸部脊椎無旋轉閃動整復;
4、上肢床墊角度可調:通過上肢升降裝置調整上肢床墊角度,配合頭部角度調整裝置,使身體處于舒適狀態,同時通過按摩促使人體脊柱恢復人體正常生理狀態;
5、下肢和腳部可滑動:通過下肢滑動裝置可使下肢床墊前后移動,當按鈕按下后開始牽拉,按鈕松開后滑動組件自動復位,可實現牽引脊柱的功能;
6、下肢承載裝置可實現空間內旋轉:醫生手持把手,可將下肢承載裝置在立面內實現360°旋轉,從而達到活動脊柱、放松脊柱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和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脊柱矯正床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和圖4是本發明提供的脊柱矯正床的底架與雙四連桿機構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中整脊床的上肢承載裝置與下肢承載裝置連接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中整脊床頭部升降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中整脊床頭部升降系統的俯視圖。
圖8是本發明中整脊床頭部升降系統的右視圖。
圖9是本發明中整脊床下肢翹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下肢床架;2、板簧;3、推桿座;4、第二電動推桿;5、三角聯板;6、轉動連桿;7、第二組偏心輪鎖盒;8、連接帶;9、球鉸耳環;10、球鉸耳環連接板;11、鎖舌;12、上肢升降氣彈簧;13、導軌;14、上肢支架;15、頭部承載裝置;16、調節桿;17、升降梁;18、滑塊;19、滑塊鎖緊裝置;20、線性執行器;21、板簧座;22、L形鎖緊桿;23、腳部墊;24、下肢承載裝置;25、上肢承載裝置;26、肩部墊;27、底架;28、雙四連桿機構;29、前臂墊;30、L形手柄;31、頭枕;32、面紙切桿;33、面部海綿;34、彈簧舌;35、面紙芯桿;36、連桿;37、把手;38、頓壓升桿;39、限位塊;40、頭部支架;41、面紙中間壓桿;42、頭枕底座;43、面紙壓桿;44、第一組偏心輪鎖盒;45、鉸柱;46、限位止擋;47、鎖舌連接板;48、推桿鉸柱;49、第一電動推桿;50、連板;51、裝配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脊柱矯正床,如圖1、圖2所示,它包括底架27、升降液壓柱46、雙四連桿機構28、升降梁17和活動設置在所述升降梁17上的頭部承載裝置15、上肢承載裝置25、下肢承載裝置24和把手裝置。
如圖3、圖4所示,所述雙四連桿機構28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L形的支撐板,所述底架27橫梁中間部位固定有裝配板51,所述L形的支撐板的拐點部位鉸接在所述裝配板51上;兩個所述L形的支撐板短邊之間通過一連板50連接;兩個所述L形的支撐板長邊頂部均與所述升降梁17底部鉸接。
所述第一電動推桿49的一端與所述連板50鉸接;所述第一電動推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底架27鉸接。當升降梁17需要升高高度時,通過所述第一電動推桿49推動所述連板50,帶動所述L形的支撐板的短邊向左運動,使得所述L形的支撐板繞其自身拐點做順時針轉動,進而使得所述L形的支撐板長邊趨于豎直設置,所述升降梁17的高度得到提升。當升降梁17需要降低高度時,通過所述第一電動推桿49拉動所述連板50,帶動所述L形的支撐板的短邊向右運動,使得所述L形的支撐板繞其自身拐點做逆時針轉動,進而使得所述L形的支撐板長邊趨于水平設置,所述升降梁17的高度得到降低。
如圖5所示,所述上肢承載裝置25包括上肢支架14和設置在所述上肢支架14上的上肢升降裝置、上肢墊、肩部墊,所述上肢升降裝置的下端固定設置在所述上肢支架14上,所述上肢升降裝置的上端與所述上肢墊后部活動鉸接;所述上支墊前部與所述上肢支架14鉸接。優選地,所述上肢升降裝置為高壓氣彈簧。所述上肢支架14固定在所述升降梁17的上,所述上肢支架14的后端上部設置有球鉸耳環9,所述上肢支架14的后端下部兩側面均設置有第一偏心輪鎖盒44。
所述頭部承載裝置15包括頭部支架40和設置在所述頭部支架40上的頭枕31,所述頭部支架40底部前端鉸接有調節桿16,所述調節桿16的另一端與所述升降梁17的前端鉸接;所述頭部支架40底部后端與所述上肢承載裝置25的前端鉸接。
所述下肢承載裝置24包括下肢床架1、下肢墊、鎖舌連接板47、鉸柱45和一對轉動連桿6。所述下肢床架1前端上部通過所述球鉸耳環9與所述上肢床架14后部活動連接;所述鎖舌連接板47的兩端通過一對所述轉動連桿6連接在所述下肢床架1前端兩側,所述轉動連桿6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鎖舌連接板47和所述下肢床架1鉸接以便所述下肢床架1可以上下擺動。所述鎖舌連接板47的中部通過所述鉸柱45與所述上肢支架14后端鉸接以便所述鎖舌連接板47可以沿所述鉸柱水平擺動。所述鎖舌連接板47的兩端分別鉸接設置有鎖舌11,所述鎖舌11穿入所述第一偏心輪鎖盒44設置。
所述把手裝置設置在所述下肢承載裝置24的后端,所述把手裝置包括L形手柄30和L形鎖緊桿22,所述L形手柄30底端與所述滑塊活動鉸接,所述L形鎖緊桿22用于鎖定所述L形手柄30。
所述第一偏心輪鎖盒44打開時,通過轉動所述把手裝置帶動所述下肢床架1繞所述上肢支架14的后部做喇叭狀圓周旋轉,同時所述鎖舌11在所述第一偏心輪鎖盒44內活動。所述第一偏心輪鎖盒44關閉時,鎖緊鎖舌11,鎖舌連接板47鎖定,水平方向無法轉動。
其中;所述頭枕31的上端面設置有面部海綿,所述頭枕31的四角均通過連桿36連接所述頭部支架40形成兩副四連桿機構,四個連桿36相互平行;所述頭枕31下端安裝有頭部頓壓裝置。
如圖6、圖7、圖8所示,所述頭部頓壓裝置包括固定在所述頭枕31上的頓壓升桿38、安裝在所述頭部支架40上的彈簧舌34和把手37。所述頓壓升桿38上設有上、下兩個凹部,所述彈簧舌34可切換的頂壓在所述頓壓升桿38的兩個凹部內以支撐所述頭枕31處于不同高度。
使用時,首先確定所述彈簧舌34頂壓在所述頓壓升桿38的下凹部內,所述頭部頓壓裝置處于初始狀態,然后病人趴在床上,手臂自然下落;然后按壓患處,使所述頭枕31突然下落,實現了頸部脊椎無旋轉閃動整復,對頸椎進行減壓治療,以減輕頸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癥狀,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調整小關節錯位和椎體滑脫,恢復已被破壞的頸椎內外平衡和頸椎的正常功能。
所述把手37通過轉軸安裝在所述頭部支架40上,所述轉軸上安裝一提升擺件,所述提升擺件正對所述頓壓升桿38的底端設置,所述提升擺件包括與所述轉軸固定的連接塊和安裝在所述連接塊上的滾輪,所述滾輪正對所述頓壓升桿的底部設置;所述把手37通過所述轉軸帶動所述提升擺件擺動從而帶動所述頓壓升桿38上移,所述頓壓裝置恢復初始狀態,所述頭枕31上升,以待下次使用。所述頭部支架40上對應所述把手設置限制其擺動最低位置的限位止擋46。
所述頭枕31底面設有向下的限位塊,所述頭部支架40設有向上限位塊39,且所述限位塊39與對立面的間距等于所述頓壓裝置動作的幅度,使用時,通過按壓使所述頓壓裝置下落,所述頭枕31位置降低,所述限位塊39對所述頭枕31主要起到支撐作用。
所述頭枕31上安裝有面紙芯桿35和面紙切桿32,所述面紙芯桿35和所述面紙切桿32分別位于所述面部海綿33的兩側且與所述面部海綿33的側邊平行,所述面紙芯桿35一端鉸接有面紙壓桿43,所述面紙芯桿35一端鉸接有面紙壓桿43,所述面紙壓桿43為彈性桿,以便固定面紙,避免面紙滑落。
所述面部海綿33的上表面設有和人臉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上方設有面紙中間壓桿41,所述面紙中間壓桿41與所述面紙芯桿35平行,所述面紙中間壓桿41一端通過轉軸固定于所述面部海綿33的一側,且自由端搭在所述面部海綿33另一側的頭枕底座42上,所述頭枕底座42內設有磁鐵塊,所述面紙中間壓桿41的自由端設有磁鐵片。
所述脊柱矯正床還包括設置在所述下肢床架1上的下肢翹起裝置和下肢滑動裝置。
如圖9所示,所述下肢翹起裝置包括與所述下肢床架1連接的板簧2、轉動連桿6、壓簧桿、三角聯板5和下肢鎖緊機構。所述板簧2的中部鉸接在所述下肢床架1上,所述板簧2后端設置壓板簧機構,所述三角聯板5的三個角分別鉸接連接所述下肢床架1、所述板簧2的前端和所述轉動連桿6的后端。
所述轉動連桿6前端鉸接在所述鎖舌11相鉸接,所述鎖緊機構對應所述三角聯板5設置用于鎖定三角聯板;所述板簧2包括板簧組和板簧座,所述板簧座靠近板簧組中間的一端鉸接在所述下肢床架1上,所述壓板簧機構對應所述板簧座的另一端設置。
所述壓簧桿包括第二電動推桿4和推桿座,所述推桿座的一端鉸接在所述下肢床架1上,另一端鉸接所述第二電動推桿4一端,第二電動推桿4另一端鉸接連接所述下肢床架1,所述推桿座可壓迫所述板簧座的另一端設置。所述推桿座上設置一推桿鉸柱48,所述板簧座上設置一掛口,所述掛口對應所述推桿鉸柱48設置。
所述下肢鎖緊機構包括鎖緊板和對應鎖緊板8設置的第二組偏心輪鎖盒7,所述偏心輪鎖盒7安裝在所述下肢床架1上,所述鎖緊板8一端鉸接在所述三角聯板5上,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組偏心輪鎖盒7設置以便所述第二組偏心輪鎖盒7通過鎖死所述鎖緊板8將所述三角聯板鎖死。
所述下肢床架1對應所述板簧2、壓簧桿、第二組偏心輪鎖盒7和三角聯板5分別設置有板簧安裝架、壓簧桿安裝架、第二組偏心輪鎖盒安裝架和三角聯板安裝架。
所述下肢滑動裝置包括線性執行器20、導軌13和滑塊18。所述導軌13設置在所述下肢床架1上,所述滑塊18滑動設置在所述導軌13上,所述導軌13和所述滑塊18之間設置有限位開關。所述線性執行器20控制連接所述滑塊18,所述滑塊18上設置有滑塊鎖緊裝置和腳部墊23;所述下肢床墊和所述腳部墊通過所述滑塊滑動連接在所述下肢床架上,通過所述限位開關控制所述滑塊的行程。
所述把手裝置設置在所述下肢承載裝置的后端,所述把手裝置包括L形手柄30和L形鎖緊桿22,所述L形手柄30底端與所述滑塊18活動鉸接,所述L形手柄30由多個短桿鉸接在一起以便所述L形手柄30可折疊,所述L形鎖緊桿22用于鎖定處于折疊狀態或伸張狀態下的所述L形手柄。所述L形手柄30上設置有電源開關按鈕、電機開關按鈕、電機調速推子。優選地,所述L形手柄30上設置有硅膠套。
所述脊柱矯正床還包括固定在所述升降梁17兩側的前臂墊29,所述前臂墊29位于所述頭部承載裝置15的兩側。
采用該脊柱矯正床治療前,醫生可根據病人資料如X光片等確定病變部位,然后調整整脊床,檢查各頓壓裝置是否處于初始狀態。調整并檢查后病人趴在床上,面部趴于頭部裝置頭墊之上,腳部裝置可根據病人升高手動調整位置,使病人雙腳落于腳部裝置的腳墊之上,手臂自然下落,平放在手臂墊之上;為了讓病人更舒適更衛生的接受治療,頭部裝置一側備有面紙,病人在趴下之前應把面紙鋪與頭墊之上,并在適當位置挖出出氣孔。醫生待病人躺下后即可根據病人的病情采取手法治療,也可配合正骨設備使用。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