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設計醫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紫癜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紫癜,中醫病名又稱為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膚、粘膜之下,出現淤點瘀斑,壓之不褪色為其臨床特征,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鼻衄、齒衄,甚至嘔血、便血、尿血。本病屬血癥范疇,中醫古籍中所記載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癥相似。
本病目前均以西醫治療為主,臨床采用抗生素、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方案多為緩解,很難根治,反復發作,同時由于西藥有不同程度的對肝腎損害,然而本病纖維蛋白原廣泛沉積于腎小球中,腎臟受累可演變至腎病綜合癥,故而目前西醫對本病治療是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紫癜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治療紫癜的中藥組合物,所述組合物是由以下的原料組成:犀角或水牛角5~30g、紫草5~25g、丹皮6~20g、赤芍8~20g、地楡6~25g、丹參5~18g、茜草6~25g、連翹8~20g、銀花6~20g、白術8~20g、黃芪6~30g、黨參8~20g、甘草5~12g、蕎麥或槐米5~20g、大棗3~20個。
具體地,所述組合物包括以下五種方案:
方案一:犀角或水牛角25g、紫草18g、丹皮18g、赤芍15g、地楡15g、丹參15g、茜草18g、連翹15g、銀花15g、白術15g、黃芪25g、黨參18g、甘草10g、蕎麥或槐米10g、大棗5個;
方案二:犀角或水牛角5g、紫草5g、丹皮6g、赤芍8g、地楡6g、丹參5g、茜草6g、連翹8g、銀花6g、白術8g、黃芪6g、黨參8g、甘草5g、蕎麥或槐米5g、大棗3個;
方案三:犀角或水牛角20g、紫草15g、丹皮15g、赤芍12g、地楡12g、丹參12g、茜草15g、連翹12g、銀花12g、白術12g、黃芪20g、黨參15g、甘草8g、蕎麥或槐米12g、大棗10個;
方案四:犀角或水牛角30g、紫草20g、丹皮18g、赤芍15g、地楡20g、丹參18g、茜草25g、連翹20g、銀花20g、白術20g、黃芪30g、黨參20g、甘草12g、蕎麥或槐米15g、大棗20個;
方案五:犀角或水牛角28g、紫草16g、丹皮16g、赤芍17g、地楡17g、丹參17g、茜草16g、連翹17g、銀花17g、白術17g、黃芪23g、黨參19g、甘草9g、蕎麥或槐米20g、大棗15個。
本發明的藥理:
犀角,性寒、歸心、肝;功效:胃經清熱,涼血,定驚,解毒。主治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水牛角,苦、寒,歸心、肝經,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定驚;主治溫病高熱,神昏譫語,發斑發疹,吐血衄血,驚風,癲狂。
紫草,性味:性寒,味甘、咸;歸心、肝經;功效: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主治溫病血熱毒盛之斑疹紫黑、玫瑰糠疹及瘡瘍、凍傷、癰腫、濕疹、陰癢、水火燙傷。
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退蒸;主治熱入血分,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癰腫瘡毒。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主治清熱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癮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主治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證,脾氣虛及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諸癥。
地楡,苦、酸、微寒,歸肝、胃、大腸經;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
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活血祛瘀,功效:痛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主治胸痹心痛,腕腹脅痛,瘕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瘡瘍腫痛。
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
茜草,苦、寒,歸肝經;功效: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涼血;主治止血,祛瘀,通經,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痹痛,跌撲腫痛。
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熱淋尿閉,癰疽,腫毒,瘰疬,癭瘤,喉痹。
黨參,甘、平,歸脾、肺經;功效:補中益氣;主治和胃生津,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主治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大棗,甘、溫,歸脾、胃經,功效:補益脾胃、滋養陰血、養心安神;主治中氣不足,脾虛食少,倦怠乏力。
甘草,甘、平,歸心、脾、肺、胃經;功效: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解止痛,緩和藥性;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腕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
蕎麥,味甘、微酸,性寒,歸脾、胃、大腸經;功效:健脾消積,下氣寬腸,解毒斂瘡;主治腸胃積滯,泄瀉,痢疾,絞腸癌,白沙,帶下,自汗,盜汗,皰疹,丹毒,癰疽。
槐米,性微寒,味苦;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主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1)本發明只需每日水煎服三次,每次50~150毫升或制成水丸均可服用,純中藥制劑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采用祖國醫學精髓傳承技術,從而發揮顯著療效。
(2)本發明的藥物組分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其藥效優于單味藥物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祛斑、解毒、補氣攝血。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3)本發明方劑中各種原料的組合嚴格按照君、臣、佐、使為基礎,以復方組合配方,已規避配伍禁忌,安全可靠,藥源廣,療效快,治愈率高。
(4)本發明的總體價格相對低廉,適于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紫癜的中藥組合物,該組合物是由以下原料組成:
犀角或水牛角25g、紫草18g、丹皮18g、赤芍15g、地楡15g、丹參15g、茜草18g、連翹15g、銀花15g、白術15g、黃芪25g、黨參18g、甘草10g、蕎麥或槐米10g、大棗5個。
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是:按照上述重量配比取上述藥物中的犀角或水牛角先微火水煎15分鐘,然后將其余藥物加入水中,一同煎30分鐘后取汁;加水適量水浸泡45分鐘后,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接著加適量水浸泡45分鐘,再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最后將三次所得藥汁混合均勻分成三等分,一日三次,每次50~150毫升餐前服飲,一日一劑,30天一療程。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紫癜的中藥組合物,該組合物是由以下原料組成:
犀角或水牛角5g、紫草5g、丹皮6g、赤芍8g、地楡6g、丹參5g、茜草6g、連翹8g、銀花6g、白術8g、黃芪6g、黨參8g、甘草5g、蕎麥或槐米5g、大棗3個。
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是:按照上述重量配比取上述藥物中的犀角或水牛角先微火水煎15分鐘,然后將其余藥物加入水中,一同煎30分鐘后取汁;加水適量水浸泡45分鐘后,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接著加適量水浸泡45分鐘,再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最后將三次所得藥汁混合均勻分成三等分,一日三次,每次50~150毫升餐前服飲,一日一劑,30天一療程。
實施例3
一種治療紫癜的中藥組合物,該組合物是由以下原料組成:
犀角或水牛角20g、紫草15g、丹皮15g、赤芍12g、地楡12g、丹參12g、茜草15g、連翹12g、銀花12g、白術12g、黃芪20g、黨參15g、甘草8g、蕎麥或槐米12g、大棗10個。
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是:按照上述重量配比取上述藥物中的犀角或水牛角先微火水煎15分鐘,然后將其余藥物加入水中,一同煎30分鐘后取汁;加水適量水浸泡45分鐘后,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接著加適量水浸泡45分鐘,再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最后將三次所得藥汁混合均勻分成三等分,一日三次,每次50~150毫升餐前服飲,一日一劑,30天一療程。
實施例4
一種治療紫癜的中藥組合物,該組合物是由以下原料組成:
犀角或水牛角30g、紫草20g、丹皮18g、赤芍15g、地楡20g、丹參18g、茜草25g、連翹20g、銀花20g、白術20g、黃芪30g、黨參20g、甘草12g、蕎麥或槐米15g、大棗20個。
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是:按照上述重量配比取上述藥物中的犀角或水牛角先微火水煎15分鐘,然后將其余藥物加入水中,一同煎30分鐘后取汁;加水適量水浸泡45分鐘后,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接著加適量水浸泡45分鐘,再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最后將三次所得藥汁混合均勻分成三等分,一日三次,每次50~150毫升餐前服飲,一日一劑,30天一療程。
實施例5
一種治療紫癜的中藥組合物,該組合物是由以下原料組成:
犀角或水牛角28g、紫草16g、丹皮16g、赤芍17g、地楡17g、丹參17g、茜草16g、連翹17g、銀花17g、白術17g、黃芪23g、黨參19g、甘草9g、蕎麥或槐米20g、大棗15個。
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是:按照上述重量配比取上述藥物中的犀角或水牛角先微火水煎15分鐘,然后將其余藥物加入水中,一同煎30分鐘后取汁;加水適量水浸泡45分鐘后,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接著加適量水浸泡45分鐘,再微火水煎沸20分鐘,取汁;最后將三次所得藥汁混合均勻分成三等分,一日三次,每次50~150毫升餐前服飲,一日一劑,30天一療程。
本發明臨床試驗:
本發明應用于臨床實驗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均在5~21歲之間,病程1~5年。
治療效果:該臨床實驗病例中,所用本發明14~20天后,90例患者瘀斑顏色變淺,出血點部位數量減少,明顯緩解,使用30天后,經檢測81例患者對照用藥前后檢測報告:蛋白尿、紅細胞、肌酐、尿素氮、尿酸指標明顯下降,使用60天后患者紫癜消退,經檢測77例患者尿常規,腎功能指標正常,紫癜癥狀消失。臨床實驗期間4例患者對該顯效不明顯反應。
典型病例:
肖X,男,5歲,患者母親訴:1個月前幫助患者洗澡時,發現患者雙下肢皮膚有紫斑、不痛不癢。患者母親不在意,隔2天后發現毛孔有紫紅色點狀增多隨及到當地縣醫院就醫,診斷為過敏性紫癜,經治療昨天出院,今日起床又發現紫斑,前來就診。經使用本發明藥物,3周后紫斑開始消褪,斑色變淺,兩個月后,下肢皮膚全部恢復正常,再無新增紫斑,停藥三個月后到醫院檢測尿常規蛋白(-),RBC(-)腎功指標正常。
鄭XX,女,14歲,患者雙下肢分散不均及多個融合瘀斑分布,微癢,觸其約高于皮膚,膝關節疼痛,眼瞼微浮腫,自訴9歲時就患過敏性紫癜,在省級醫院住院治療過,但經常復發,昨天上體育課解衣后感冒,現在癥狀加重了。病歷顯示患者診斷:紫癜性腎炎,平常都是口服潑尼松、撲爾敏、芬必得、腎炎康復片、阿莫西林、卡托普利。經使用本發明藥物,30天后紫斑逐漸消褪、斑色變淺,出血點分布稀疏,60天后雙下肢未發現新增紫斑,陳舊性紫斑變黃,變淡,90天后雙下肢無痕跡,醫院檢測:尿常規蛋白(-),RBC(-)腎功指標正常。為了鞏固療效繼續治療兩個月,隨訪2年未見復發。
陶XX,男,9歲,患者現雙下肢皮膚紫癜(色暗),腹痛、黑便、浮腫、血尿,在當地醫院治療2個月,癥狀無明顯改觀,病歷顯示住院期間曾用潑尼松、葡萄糖酸鈣、頭孢噻肟鈉等資料未見效果,尿常規:蛋白(++),RBC(+),腎功正常。經使用本發明藥物,服用14天后紫斑色變淡,有少許皮下出血點,30天后雙下肢紫斑消褪,為了防復發,又繼服30天,多次復查肝腎功能及尿常規均正常。隨訪該患者健康良好。
張X,女,12歲,患者雙臂青紫斑塊,雙下肢明顯,皮下瘀疹散在分布,手指關節腫痛,腹痛、咽痛一周,瘀斑壓不褪色,輕微疼痛、伴癢,經使用本發明藥物,30天后紫斑全部消褪,未發現新增紫斑,停藥兩個月后未見復發,到醫院檢測尿常規、腎功能指標正常,此后沒來就診。
蔣X,男,7歲,患者在洗腳時發現小腿分布播撒性紫斑,紫紅色,觸其微高于皮膚,壓瘀斑不褪色,患者母親帶當地醫院兒科就診,查尿常規蛋白(++),RBC(+)腎功正常,診斷過敏性紫癜,服用維生素C、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鈣、賽根定、頭孢拉定,一周后恢復,停藥后復發,又到西南醫院入院就治一個月出院后兩天再次復發,經使用本發明藥物,30天后紫斑開始變黃色、部分皮下出血點分布,服用2個療程后雙下肢發現少量新增淤點,陳舊性紫癜變淺,服用3個療程后雙下肢基本無痕跡,醫院檢測:尿常規蛋白(-),RBC(-)腎功指標正常。該患者因多次反復發作,為防范再次復發,用該方劑再服用三個療程,隨訪2年未見復發,無后遺癥。
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盡管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發明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