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熬制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醫療用中藥熬制裝置。
背景技術:
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少數中藥源于外國,如西洋參。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人體機能的藥物。多為植物藥,也有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
煎藥前首先將藥物加涼水浸泡1小時左右,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煎藥最好用砂鍋,也可用金屬容器。
現有的中藥熬制存在熬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一些熬制器皿易與中藥發生反應改變藥性、熬制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的缺點。因此亟需研發一種節約時間、保持藥性、節省人力的醫療用中藥熬制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為了克服現有的中藥熬制存在熬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一些熬制器皿易與中藥發生反應改變藥性、熬制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的缺點,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節約時間、保持藥性、節省人力的醫療用中藥熬制裝置。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這樣一種醫療用中藥熬制裝置,包括有底板、左側板、第一電熱匣、右側板、頂板、擋板、把手、滑軌、滑塊、裝藥箱、水泵、進藥管、彈簧、軸承座、轉桿、第一卡套、第一電熱絲、電機、第二卡套、藥罐、蓋子、支架、出藥管和閥門;底板頂部從左至右依次連接有左側板、第一電熱匣和右側板,第一電熱匣內設有第一電熱絲,左側板和右側板頂部設有頂板,頂板中部交接連接有擋板,擋板頂部設有把手,頂板與左側板之間的夾角處設有滑軌,頂板的底部右側設有支架,滑軌上滑動式的連接有滑塊,滑軌的前側與滑塊之間連接有彈簧,滑塊的右端設有軸承座,軸承座上安裝有轉桿,轉桿的右端連接有第一卡套,右側板上部開有通孔,右側板左側面中部安裝有電機,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有第二卡套,第一卡套與第二卡套之間卡有藥罐,藥罐的頂部設有蓋子,藥罐位于第一電熱匣的上方,右側板右側面設有裝藥箱,裝藥箱頂部安裝有水泵,水泵上連接有進藥管,進藥管穿過通孔并固定在支架上,裝藥箱底部設有出藥管,出藥管上設有閥門。
優選地,包括有第二電熱匣和第二電熱絲,裝藥箱內左壁安裝有第二電熱匣,第二電熱匣內設有第二電熱絲。
優選地,藥罐為砂罐。
優選地,藥罐可拆卸。
優選地,底板的材質為Q235鋼。
工作原理:當需要對中藥進行熬制時,人手拉把手把擋板打開,再把蓋子打開,然后把要熬制的中藥放入藥罐內,加入適量的水,然后再把蓋子和擋板蓋上。同時啟動第一電熱絲通電和電機轉動,第一電熱絲通電通過第一電熱匣散熱對藥罐內的中藥進行熬制,電機轉動帶動第一卡套、第二卡套和藥罐轉動,使藥罐內的中藥受熱均勻,從而可以提高熬制中藥的速度。當藥罐內的中藥熬制好了之后,關閉第一電熱絲,電機則一直轉動。當藥罐內的中藥不那么熱時,關閉電機,然后人把進藥管放入藥罐內,然后啟動水泵工作,藥罐內熬制好的中藥通過進藥管流入裝藥箱內,當藥罐內的中藥全部抽入裝藥箱內后,關閉水泵。當人要喝藥時,打開閥門,裝藥箱內的中藥從出藥管流出,當裝藥箱內的中藥流出一定量后,關閉閥門。
因為包括有第二電熱匣和第二電熱絲,裝藥箱內左壁安裝有第二電熱匣,第二電熱匣內設有第二電熱絲,當裝藥箱內的中藥冷卻后,啟動第二電熱絲通電,通過第二電熱匣散熱對裝藥箱內的中藥進行加熱,當裝藥箱內的中藥加熱到一定程度后,關閉第二電熱絲。
因為藥罐為砂罐,砂罐在熬制過程中不易與中藥發生反應。
因為藥罐可拆卸,當需要清洗藥罐時,人撥動第二卡套,使第二卡套和滑塊向左運動,彈簧被壓縮,人取出藥罐,然后松開第二卡套,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使第二卡套和滑塊復位。
因為底板的材質為Q235鋼,使底板承受強度大,不易被磨損,使用年限長。
(3)有益效果
本發明達到了節約時間、保持藥性、節省人力的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底板,2-左側板,3-第一電熱匣,4-右側板,5-頂板,6-擋板,7-把手,8-滑軌,9-支架,10-裝藥箱,11-水泵,12-通孔,13-滑塊,14-彈簧,15-軸承座,16-轉桿,17-第一卡套,18-第一電熱絲,19-電機,20-第二卡套,21-藥罐,22-蓋子,23-出藥管,24-閥門,25-進藥管,26-第二電熱匣,27-第二電熱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醫療用中藥熬制裝置,如圖1-2所示,包括有底板1、左側板2、第一電熱匣3、右側板4、頂板5、擋板6、把手7、滑軌8、滑塊13、裝藥箱10、水泵11、進藥管25、彈簧14、軸承座15、轉桿16、第一卡套17、第一電熱絲18、電機19、第二卡套20、藥罐21、蓋子22、支架9、出藥管23和閥門24;底板1頂部從左至右依次連接有左側板2、第一電熱匣3和右側板4,第一電熱匣3內設有第一電熱絲18,左側板2和右側板4頂部設有頂板5,頂板5中部交接連接有擋板6,擋板6頂部設有把手7,頂板5與左側板2之間的夾角處設有滑軌8,頂板5的底部右側設有支架9,滑軌8上滑動式的連接有滑塊13,滑軌8的前側與滑塊13之間連接有彈簧14,滑塊13的右端設有軸承座15,軸承座15上安裝有轉桿16,轉桿16的右端連接有第一卡套17,右側板4上部開有通孔12,右側板4左側面中部安裝有電機19,電機19的輸出軸連接有第二卡套20,第一卡套17與第二卡套20之間卡有藥罐21,藥罐21的頂部設有蓋子22,藥罐21位于第一電熱匣3的上方,右側板4右側面設有裝藥箱10,裝藥箱10頂部安裝有水泵11,水泵11上連接有進藥管25,進藥管25穿過通孔12并固定在支架9上,裝藥箱10底部設有出藥管23,出藥管23上設有閥門24。
包括有第二電熱匣26和第二電熱絲27,裝藥箱10內左壁安裝有第二電熱匣26,第二電熱匣26內設有第二電熱絲27。
藥罐21為砂罐。
藥罐21可拆卸。
底板1的材質為Q235鋼。
工作原理:當需要對中藥進行熬制時,人手拉把手7把擋板6打開,再把蓋子22打開,然后把要熬制的中藥放入藥罐21內,加入適量的水,然后再把蓋子22和擋板6蓋上。同時啟動第一電熱絲18通電和電機19轉動,第一電熱絲18通電通過第一電熱匣3散熱對藥罐21內的中藥進行熬制,電機19轉動帶動第一卡套17、第二卡套20和藥罐21轉動,使藥罐21內的中藥受熱均勻,從而可以提高熬制中藥的速度。當藥罐21內的中藥熬制好了之后,關閉第一電熱絲18,電機19則一直轉動。當藥罐21內的中藥不那么熱時,關閉電機19,然后人把進藥管25放入藥罐21內,然后啟動水泵11工作,藥罐21內熬制好的中藥通過進藥管25流入裝藥箱10內,當藥罐21內的中藥全部抽入裝藥箱10內后,關閉水泵11。當人要喝藥時,打開閥門24,裝藥箱10內的中藥從出藥管23流出,當裝藥箱10內的中藥流出一定量后,關閉閥門24。
因為包括有第二電熱匣26和第二電熱絲27,裝藥箱10內左壁安裝有第二電熱匣26,第二電熱匣26內設有第二電熱絲27,當裝藥箱10內的中藥冷卻后,啟動第二電熱絲27通電,通過第二電熱匣26散熱對裝藥箱10內的中藥進行加熱,當裝藥箱10內的中藥加熱到一定程度后,關閉第二電熱絲27。
因為藥罐21為砂罐,砂罐在熬制過程中不易與中藥發生反應。
因為藥罐21可拆卸,當需要清洗藥罐21時,人撥動第二卡套20,使第二卡套20和滑塊13向左運動,彈簧14被壓縮,人取出藥罐21,然后松開第二卡套20,在彈簧14的彈力作用下使第二卡套20和滑塊13復位。
因為底板1的材質為Q235鋼,使底板1承受強度大,不易被磨損,使用年限長。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