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藥膏,屬于中醫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大便性狀改變與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統稱為腹瀉病。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大約每年至少10億人次發生腹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每天大約1萬人死于腹瀉。在我國,腹瀉病同樣是兒童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的年發病率為201%,平均每年每個兒童年發病3.5次,其死亡率為0.51%。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根據病程腹瀉病分為:急性腹瀉病:病程在2周以內;遷延性腹瀉病:病程在2周~2個月;慢性腹瀉病:病程在2個月以上。按病情分為: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中型,輕度至中度脫水或有中毒癥狀;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其表現為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如痢疾、霍亂、其他感染性腹瀉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餌性(即飲食性)腹瀉;癥狀性腹瀉,如過敏性腹瀉;其他腹瀉病如乳糖不耐癥、糖原性腹瀉等。
癥狀體征為:
1、消化道癥狀:腹瀉時大便次數增多,量增加,性質改變,大便3次/d以上,甚至10~20次/天,可呈稀便、糊狀便、水樣便,或是黏液膿血便。惡心、嘔吐是常見的伴發癥狀,嚴重者嘔吐咖啡樣物,其他可有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
2、全身癥狀:病情嚴重者全身癥狀明顯,大多數有發熱,體溫38~40℃,少數高達40℃以上,可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驚厥、甚至昏迷等表現。隨著全身癥狀加重,可引起神經系統、心、肝、腎功能失調。
3、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主要為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有時還有低鉀血癥,低鈣血癥。
4、脫水:由于腹瀉與嘔吐丟失大量的水和電解質,使體內保留水分的能力減低;嚴重嘔吐、禁食、食欲減低或拒食,使食物和液體攝入量均減少;患兒發熱、呼吸加快、酸中毒者呼吸加深,使不顯性失水增加。根據水、電解質損失的量及性質不同分為3種類型:等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30~150mmol/L)、低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30mmol/L)、高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50mmol/L)。大多數急性腹瀉患兒為等滲性脫水。一般表現為體重減輕,口渴不安,皮膚蒼白或蒼灰、彈性差,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干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嚴重者可導致循環障礙。按脫水程度分為輕、中、重度。
5、代謝性酸中毒:脫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產生原因為:大量的堿性物質隨糞便丟失;脫水時腎血流量不足,尿量減少,體內酸性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腸道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攝入熱量不足,脂肪氧化增加,代謝不全,致酮體堆積且不能及時被腎臟排出;嚴重脫水者組織灌溶不足,組織缺氧,乳酸堆積。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長呈嘆息狀,口唇櫻紅,嚴重者意識不清、新生兒及小嬰兒呼吸代償功能差,呼吸節律改變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嗜睡、面色蒼白、拒食、衰弱等,應注意早期發現。
6、低鉀血癥: 腹瀉時水樣便中鉀濃度約在20~50mmol/L。吐瀉丟失過多以及攝入不足、鉀不能補償等可導致低血鉀發生。
西醫認為,小兒腹瀉病多是因細菌、病毒感染導致腸炎所引起,主要采用靜脈注射或內服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其只能控制病癥,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病因,存在療程長、藥物依耐性強、停藥后容易復發、副作用大、藥物容易沉積等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藥力強、見效快、療效顯著、療效短、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安全可靠、從根本上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藥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藥膏,由下列原料藥材熬制而成:艾葉40~60g、肉桂8~12g、黃連4~6g、砂仁4~6g、水100~120ml、30~40°白酒20~30ml。
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艾葉50g、肉桂10g、黃連5g、砂仁5g、水110ml、36°白酒25ml。
該藥膏的熬制方法為:將艾葉、肉桂、黃連、砂仁在60℃左右的溫度下烘干,研磨成粉,用水及酒攪拌均勻,文火熬制5~10min,成膏狀即可。
用法用量為:用紗布包裹貼于肚臍處,一日一次,一次5~10g。一次見效,一般2~3次治愈。
上述技術方案中:
艾葉,性味苦、辛、溫,無毒。入脾、肝、腎。具有溫中、逐冷、除濕、祛寒、疏通經絡、去虛火和寒火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實驗告訴我們,艾葉具有很強的祛寒作用,使用艾葉泡腳或外敷能夠有效的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令體內的濕寒之氣排出體外。艾葉能夠疏通十二經絡,調理身體中的陰陽平衡。體內的經絡疏通了,氣血循環自然就變得順暢起來,氣血健康了,體內的寒氣自然而然就會消失了。
肉桂,味辛甘、性熱,入腎、脾、膀胱經。具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脈止痛和止瀉的功效。主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腰膝冷痛、陰疽流注、虛陽浮越之上熱下寒等癥。常用于腎陽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腎不納氣的虛喘、氣逆,脾胃虛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瀉,能溫通血脈、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氣滯引起的痛經、肢體疼痛。
黃連,性味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砂仁,性味辛,溫。歸脾經、胃經、腎經。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之功效。用于嘔吐泄瀉,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白酒,性溫,味甘苦辛,具有散寒氣、助藥力、活血通脈、增進食欲、消除疲勞、御寒提神、促進血液循環之功效。
與現有技術比較,本發明以中醫藥學理論為依據,在民間經驗方的基礎上配制而成。中醫認為,小兒腹瀉多是因風、寒、濕、熱毒、冷氣入侵并淤積與體內所致,其治療原則為祛風、祛寒、除濕、瀉火、解毒、除積冷;故以逐冷、除濕、祛寒、去虛火、去寒火、疏通經絡的艾葉為君藥,以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脈止痛和止瀉的肉桂為臣藥,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黃連以及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除寒的砂仁為佐藥,以散寒氣的白酒為引藥增強藥效,諸藥配伍、合而用之,使藥效充分發揮,直達患處,從而從根本上快速消除小兒腹瀉病患的目的。本發明為外用中藥膏,使用方便、藥力強、見效快、療效顯著、療效短、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標本兼治、安全可靠。一次見效,一般2~3次即可治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藥膏,由下列原料藥材熬制而成:艾葉40g、肉桂12g、黃連4g、砂仁6g、水100ml、30°白酒30ml。該藥膏的熬制方法為:將艾葉、肉桂、黃連、砂仁在60±2℃的溫度下烘干,研磨成粉,用水及酒攪拌均勻,文火熬制5min,成膏狀即可。
實施例2: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藥膏,由下列原料藥材熬制而成:艾葉50g、肉桂10g、黃連5g、砂仁5g、水110ml、36°白酒25ml。該藥膏的熬制方法為:將艾葉、肉桂、黃連、砂仁在60±2℃的溫度下烘干,研磨成粉,用水及酒攪拌均勻,文火熬制8min,成膏狀即可。
實施例3: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藥膏,由下列原料藥材熬制而成:艾葉60g、肉桂8g、黃連6g、砂仁4g、水120ml、40°白酒20ml。該藥膏的熬制方法為:將艾葉、肉桂、黃連、砂仁在60±2℃的溫度下烘干,研磨成粉,用水及酒攪拌均勻,文火熬制10min,成膏狀即可。
本發明人收治患腹瀉病小兒108例,用紗布包裹本發明所述中藥膏貼于肚臍處進行治療,一日一次,一次5~10g。一次見效,3次治愈102例,治愈率為94%。其余6例病癥均有好轉,有效率為100%。
典型病例如下:
王某某之女,6月齡,正常情況下大便1~2次/天,其洗澡后,大便次數增多到8~10次/天,開始呈稀便、幾次稀便后轉為水樣狀。伴有嘔吐癥狀,哭鬧不止,食欲不振。用紗布包裹本發明所述中藥膏貼于肚臍處進行治療,一日一次,一次8g。第一天大便次數減少到5次,水樣便狀轉為稀便,食欲有所好轉,哭鬧次數明顯減少;第二天大便次數減少到3次,大便性轉正常,食欲恢復,不餓的情況下不哭不鬧;第三天繼續鞏固治療一天,病癥痊愈。一個月后隨訪,無復發。
張某某之子,13月齡,由于天氣寒冷,穿衣過多,在其出汗時脫衣服并攜帶外出,傍晚大便次數增多,量增加,性質改變,到第二天8點,大便15次,呈水樣便,伴有惡心、嘔吐現象,哭鬧不止,腹部有鼓脹、食欲不振,體溫38.2~39.1℃,面色蒼白、嗜睡。用紗布包裹本發明所述中藥膏貼于肚臍處進行治療,一日一次,一次10g。三天治愈。一個月后隨訪,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