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急性腸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急性腸胃炎是胃腸粘膜的急性炎癥,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常見于夏秋季,其發生多由于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餿、穢濁不潔的食品。中醫根據病因和體質的差別,將胃腸炎分為濕熱、寒濕和積滯等不同類型。目前市場上針對治療急、慢性腸胃炎的藥物多為西藥,但大多數藥物治療效果差,并且還有治療成本高、副作用大等缺點,嚴重時甚至影響患者的健康。抗生素對急性腸胃炎的治療效果較好,但抗生素長期使用可以導致人體產生抗生素耐藥性,且其使用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緩解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急性腸胃炎的中藥組合物。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治療急性腸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炒谷芽10-15、土茯苓5-8、玉米須10-15、黃連7-10、艾葉7-10、大棗8-12、黨參7-10、玉竹5-8、白芍7-10、黃芩6-9、山藥5-8、制半夏4-6、六神曲5-7、救必應4-6、厚樸4-6、葛根3-5、藜蘆4-6、山楂3-5、乳香2-4、食鹽1-3、五味藤3-5、花蝴蝶根2-4、地枇杷0.5-1。
治療急性腸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炒谷芽12、土茯苓7、玉米須12、黃連9、艾葉8、大棗10、黨參8、玉竹7、白芍8、黃芩8、山藥7、制半夏5、六神曲6、救必應5、厚樸5、葛根4、藜蘆5、山楂4、乳香3、食鹽2、五味藤4、花蝴蝶根2、地枇杷0.8。
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切碎后加入適量的純凈水,混合均勻,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40分鐘,過濾取煎煮液,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10天為一療程,一般2-4個療程即可治愈。
本發明采用炒谷芽、土茯苓、玉米須、黃連、艾葉、大棗為主藥,炒谷芽具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之功效;土茯苓具有健脾胃,強筋骨,祛濕熱、解毒之功效;玉米須具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之功效;黃連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艾葉性味苦辛,溫,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之功效;大棗性味甘,溫,具有補中益氣,行氣活血,養血安神之功效;輔藥以黨參、玉竹、白芍、黃芩、山藥、制半夏、六神曲、葛根、救必應等,合用具有補中益氣,涼血解毒,抗菌消炎,清熱燥濕,健脾和胃,消腫止痛之功效;加上五味藤可祛風除濕,散瘀止痛;花蝴蝶根可清熱解毒,活血舒筋;地枇杷性味苦,微甘,平,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調和諸藥,各藥效之間協同作用,對治療急性腸胃炎療效顯著。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采用天然中草藥配制,諸藥合用,各藥效之間協同作用,具有健脾和胃、行氣活血,瀉火解毒、抗菌消炎、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對治療急性腸胃炎見效快,療效好,同時可增強人體機制,提高免疫力。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治療急性腸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g)為:炒谷芽12、土茯苓7、玉米須12、黃連9、艾葉8、大棗10、黨參8、玉竹7、白芍8、黃芩8、山藥7、制半夏5、六神曲6、救必應5、厚樸5、葛根4、藜蘆5、山楂4、乳香3、食鹽2、五味藤4、花蝴蝶根2、地枇杷0.8。
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切碎后加入適量的純凈水,混合均勻,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40分鐘,過濾取煎煮液,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10天為一療程,一般2-4個療程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典型案例1,高某某,女,25歲,生活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后,上腹劇痛,惡心嘔吐,伴有腹瀉,到醫院就診為急性腸胃炎。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療程后,癥狀明顯得到緩解,繼續服用一個療程,痊愈。
典型案例2,倪某某,男,46歲,上腹及臍周有壓痛,食欲不振,腸胃不適,大便出血,到醫院診斷為急性腸胃炎,患有胃潰瘍。在醫院治療一個月后痊愈。出院一星期后,上腹疼痛劇烈,腸胃炎復發。后經人介紹改為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連續服用兩個療程,癥狀得到緩解,繼續服用一個療程,諸癥全消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
典型案例3,藹某某,女,67歲,劇烈腹痛,惡心、嘔吐,頻繁腹瀉,為水樣,伴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到醫院診斷為急性腸胃炎,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連續服用三個療程,諸癥全消,治愈。隨訪半年,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