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藥物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筋骨勞損的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隨著環境的惡化和生活工作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出現頸肩背痛,腰腿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癥狀,并且這些癥狀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
上述的癥狀,從中醫的角度,人的全身肌肉關節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侵襲、或外傷、慢性勞損,透皮入骨致病而形成“六毒”,亦即“骨毒”。“骨毒”長期存在于骨與骨膜之上形成“宿毒”。宿毒使得骨及關節周圍軟織反復充血、水腫、粘連、攣縮,從而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刺激血管,損害肌肉組織,表現為肌肉筋骨關節酸痛,麻木、腫脹,甚至紅腫變形,重者會造成關節骨質的破壞,關節變形,生活不能自理。
簡單來說,上述癥狀,其原因分為因勞損等自身原因引起的和因風寒濕邪等外部原因引起的兩大類。
其中,因為勞損等自身原因引起的筋骨關節疼痛,包括腰肌勞損、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等引起的頸、肩、腰、腿等筋骨關節酸痛、疼痛;因風寒濕邪等外部原因引起筋骨關節疼痛,包括風濕、類風濕等原因引起的筋骨關節酸痛、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
目前,對于勞損或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關節疼痛,西醫往往只能對癥治療,暫時緩解癥狀,治標不治本,甚至治標的效果也較差。而中醫在這方面的優勢明顯,目前有很多已經報道的中藥制劑,其療效明顯優于西藥。
但是,現在的中藥制劑,往往存在成分復雜、安全性較低、需要名貴中藥材成本較高、療效有待進一步改善等缺點。比如,申請號為201110399703.2,發明名稱為“一種治療風濕病或類風濕病的藥劑” 的中國專利所公開的中藥制劑,采用了羌活、獨活等20味中藥材,其成分復雜,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很復雜,其安全性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而且療效也有待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的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筋骨勞損的藥物組合物,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筋骨勞損的藥物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的組分組成:
羌活:24-28份,獨活:24-28份,川芎:8-12份,沒藥:3-7份,乳香:3-7份,牛膝:9-11份g,制川烏:15-18份。
本發明的發明人通過大量實驗得出:上述組分之間,采用合適的比例,相互協同,可以祛風濕,活血止痛,尤其適用于風寒濕痹,筋骨關節勞損,癥見頸肩背痛,腰腿痛,關節屈伸不利等,其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不易復發。
其中,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的根莖,性溫,祛寒濕,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上肢風濕疼痛等,同樣的,如果僅僅采用羌活治療風濕類疾病,其療效甚差;
獨活,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味辛、苦,性微溫,歸腎、膀胱經,祛風除濕,痛痹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要洗疼痛,少陰伏風頭痛,風寒挾濕頭痛;同樣的,如果僅僅采用羌活治療風濕類疾病,其療效甚差;
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莖,常用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但是,如果僅僅采用川芎治療風濕類疾病,其療效甚差;而且,本申請的發明人將上述的川芎、羌活、獨活進行配伍,其治療風濕的臨床效果也甚差;
沒藥,為橄欖科植物地丁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樹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樹脂;味辛、苦,性平;歸心、肝、脾經;散瘀定痛,消腫生肌;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經閉.產后瘀阻,癥瘕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等病癥的治療;
乳香,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同屬植物Boswellia bhaurdajiana Birdw.樹皮滲出的樹脂;味辛、苦,溫;歸心、肝、脾經;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經閉,產后瘀阻,癥瘕腹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癰腫瘡瘍;
牛膝,為莧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的干燥根,性苦、甘、酸,平;歸肝、腎經;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常用于經閉,痛經,腰膝酸痛,筋骨無力,淋證,水腫,頭痛,眩暈,牙痛,日瘡,吐血,衄血等;
制川烏,為毛茛科植物川烏(Aconitum carmichaelii)干燥根的炮制品,味辛、苦,性熱;歸心、肝、腎、脾經,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常用于用于風寒濕痹,關節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由下述重量份的組分組成:
羌活:25-27份,獨活:25-27份,川芎:10-12份,沒藥:3-5份,乳香:3-5份,牛膝:9-10份g,制川烏:15-16份。其效果更佳。
作為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由下述重量份的組分組成:
羌活:26份,獨活:26份,川芎: 12份,沒藥:3份,乳香:3份,牛膝: 10份g,制川烏: 16份。
本發明還提供上述組合物制成的藥物制劑。
所述制劑優選為散劑,或者其他外用制劑。
上述散劑的制備方法為按所述比例稱量,粉碎,過篩,混勻,即得,所得制劑為黃棕色至淺棕色的粉末;氣香。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粉碎后過120目篩。
本發明的制備方法簡單,成本低。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僅由七味中藥組成,成分相對簡單,組分均是常見的中藥材,成本較低,而且優選采用外用制劑,安全可靠;用于治療各種筋骨勞損引有效率達到100%,治愈率可達89%;治療各種風寒濕痹的有效率達到100%,治愈率可達82%,見效快,療效確切,而且復發率低于1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一種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筋骨勞損的藥物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的組分組成:
羌活: 28份,獨活:25份,川芎:8份,沒藥:3份,乳香: 7份,牛膝:9份g,制川烏:15份;
制備方法為:制備方法為:按所述比例稱量,粉碎,過120目篩,混勻,即得。
實施例2
羌活:24份,獨活:24份,川芎: 12份,沒藥: 7份,乳香:3份,牛膝: 11份g,制川烏: 18份;
制備方法為:制備方法為:按所述比例稱量,粉碎,過120目篩,混勻,即得。
實施例3
一種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筋骨勞損的藥物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的組分組成
羌活:26份,獨活:26份,川芎: 12份,沒藥:3份,乳香:3份,牛膝: 10份g,制川烏: 16份;
制備方法為:按所述比例稱量,粉碎,過120目篩,混勻,即得。
實施例4
治療筋骨勞損的臨床試驗
4.1 病例選擇
選擇確診為運動性膝關節勞損、腰肌勞損、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各40名,其癥狀為頸肩背痛,腰腿痛,膝蓋痛,關節屈伸不利,其中,男性120名,女性80名,病程為半年到一年的60名,一年到三年的60名,三年以上的80名;
4.2治療方法
根據患處面積大小,取實施例3所制得的散劑5-10g,先加酒,后加溫水,將藥粉調整糊狀,敷于患處,每天使用兩次,早晚各一次,根據病情的嚴重情況,使用10-30天;
4.3 療效評價標準
按照下述標準進行評價:
治愈:筋骨關節疼痛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屈伸正常,停藥30天后無任何反復;
顯效:筋骨關節疼痛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屈伸基本正常;
有效:關節疼痛癥狀減輕;
無效:與治療前相比,無任何改變。
4.4 治療結果
依據上述標準,受試的200名患者,治愈178名,顯效6名,有效16名,有效率達100%,治愈率達89%,并且半年后回訪,治愈的178名中,僅有6名復發。
4.5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45歲,職業籃球運動員,打籃球長達30余年,近10年出現膝關節疼痛,僵硬,屈伸不利,采用各種中西醫治療,包括針灸按摩按摩等物理療法,一直復發復發,行走困難,采用4.2的治療方法治療20天后,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繼續治療10天后,疼痛完全消失,關節屈伸正常,日常行走完全正常,并能進行適當籃球運動,且停藥后一年回訪,無任何復發。
陳某某,女,56歲,長期從事伏案工作,肩部長期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周圍壓痛,通過肩關節MRI檢查確診為肩周炎已經長達十年,另外腰部長期疼痛,左下肢放射性疼痛,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服用了大量中藥和西藥,并采用按摩推拿等方式,均只能暫時減輕癥狀,停藥后即復發;采用4.2的治療方法治療兩個月后,肩部疼痛壓痛完全消失,肩關節活動完全恢復正常,腰疼完全消失,左下肢放射性疼痛完全消失,且停藥后一年回訪,無任何復發。
實施例5
對于風寒濕痹治療的臨床試驗
5.1 病例選擇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標準,即:依據病史、物理診斷和放射學檢查結果:關節紅腫疼痛,同時具備以下6 個條件中的3 個即確診入選,①放射學顯示有骨贅形成;②晨起僵直少于30分鐘;③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④膝關節骨增大;⑤有骨壓痛;⑥無明顯的滑膜升溫。
中醫診斷標準:癥見關節紅腫疼痛,尤其是膝關節、指關節,甚至關節變形,活動受限。
5.2 病例情況
按上述標準選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病情的風濕類風濕患者共100名作為實驗對象,其中,31-40歲 25名,41-50歲50名,51-65歲25名;男性50名,女性50名;病程2-3年25名,病程3-5年25名,病程5-8年25名,病程8年以上25名;
5.3 治療方法
根據患處面積大小,取實施例3所制得的散劑5-10g,先加酒,后加溫水,將藥粉調整糊狀,敷于患處,每天使用兩次,早晚各一次,根據病情的嚴重情況,使用30-60天;
5.4 療效評價標準
按照下述標準進行評價:
治愈:關節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無晨僵現象,理化檢查完全正常;
顯效:關節疼痛癥狀基本消失,晨僵時間縮短或無晨僵,理化檢查正常;
有效:關節疼痛癥狀減輕,理化檢查有所改善;
無效:與治療前相比,關節疼痛無減輕,理化檢查無改變。
5.5 治療結果
上述100例病例,治愈:82名;顯效:8名;有效:10名;無效:0名,有效率為100%,治愈率為82.0%,說明本發明的藥物對于風濕、類風濕的治療效果顯著;并且沒有反饋明顯的不良反應;
另外,治療半年后隨訪,治愈的82例中,僅有2例復發,復發率非常低。
5.6 典型病例:
劉某某,女,50歲,類風濕病史5年,關節紅腫,關節疼痛;
采用5.3的方法,使用30天,癥狀完全消失,關節疼痛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均正常;
單某某,男,69歲,風濕病史10年以上,關節紅腫、關節疼痛并發生變形,反復發作,采用5.3的方法,使用60天后,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