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不動桿菌感染的中藥。
背景技術:
不動桿菌是一類不發酵糖類的革蘭陰性桿菌,是條件致病菌,也是人體正常菌叢的組成部分。多發生在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如原有肺部疾患,長期臥床不起,接受大量廣譜抗菌藥物、氣管切開、氣管插管、人工輔助呼吸等。我國ICU患者呼吸道標本分離菌中,鮑曼不動桿菌排名第三(11%)表現有發熱,多為輕度或中度不規則發熱,咳嗽胸痛氣急,嚴重者可有發紺等表現。肺部可有中細濕啰音。
不動桿菌的耐藥性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耐藥率呈上升趨勢,如對環丙沙星的耐藥性越來越強。目前已發現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頭孢唑啉及氯霉素等有較強的耐藥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的治療不動桿菌感染的中藥,以純天然的中草藥為原料,標本兼治,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治療不動桿菌感染的中藥,是由中草藥雁肪、三匹葉、艾納香根、假蒟果穗、石草鞋、海木、鳳仙根、柯蒲木、茅膏菜根、南蛇藤、刺楸樹皮、南藤、梧桐白皮、桃耳七、榠樝、苦豆根、牡蒿根、豨薟根、石豇豆組成。
單劑藥量為雁肪5 g、三匹葉10 g、艾納香根15 g、假蒟果穗15 g、石草鞋12 g、海木15 g、鳳仙根15 g、柯蒲木15 g、茅膏菜根15 g、南蛇藤15 g、刺楸樹皮10 g、南藤15 g、梧桐白皮10 g、桃耳七10 g、榠樝12 g、苦豆根15 g、牡蒿根15 g、豨薟根15 g、石豇豆15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7 天為一療程。
各中藥的藥理作用
雁肪:活血法風、清熱解毒,主治中風偏枯、手足拘攣、心胸結熱、痞塞嘔逆、瘡癰、發脫不長;三匹葉:通經活血、舒筋絡、收斂、止痛,主治腹瀉、赤白痢、慢性肝炎、腹痛、風濕痛、痛經;艾納香根:祛風消腫、活血散瘀,主治風濕痛、跌打瘀痛、產后骨痛、受涼腹痛、腹瀉;假蒟果穗:溫中暖胃、驅風行氣,主治腹脹腹痛、腸炎腹瀉、食欲不振、腎炎水腫、風濕痛;石草鞋:除風濕、消食積、散瘀血,主治腳強痛、胸前飽脹、跌打損傷;海木:清熱解毒、祛風濕、利咽喉,主治風濕性關節炎、風濕腰腿痛、咽喉炎、扁桃體炎、心、胃氣痛;鳳仙根:活血、通經、軟堅、消腫,主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撲腫痛、咽喉骨哽;柯蒲木:消炎止痛、舒筋活絡,主治咽喉炎、扁桃體炎、風濕骨痛、四肢麻木;茅膏菜根:治筋骨疼痛、腰痛、偏頭痛、瘧疾、翳障、跌打損傷;南蛇藤:祛風濕、活血脈,主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小兒驚風、痧癥、痢疾;刺楸樹皮:祛風、除濕、殺蟲、活血,主治風濕痹痛、腰膝痛、癰疽、瘡癬;南藤:祛風濕、通經絡、強腰腳、止痛,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腰痛、手術后疼痛;梧桐白皮: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痔痰、丹毒;桃耳七:治風濕疼痛、咳喘、胃痛、跌打損傷;榠樝:消痰、祛風濕,主治惡心、泛酸、吐瀉轉筋、痢疾、風濕筋骨酸痛;苦豆根:祛風濕,主治風濕性關節疼痛、四肢麻木;牡蒿根:治風濕痹痛、寒濕浮腫;豨薟根:治風濕頑痹、頭風、帶下、燙傷;石豇豆:除風濕、鎮痛、利尿、調經、通淋、健脾,主治風濕疼痛、勞傷腰痛、淋癥、崩漏、白帶、小兒疳積、頭痛、鼻衄。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以純天然的中草藥為原料,標本兼治,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中草藥配比:雁肪5 g、三匹葉10 g、艾納香根15 g、假蒟果穗15 g、石草鞋12 g、海木15 g、鳳仙根15 g、柯蒲木15 g、茅膏菜根15 g、南蛇藤15 g、刺楸樹皮10 g、南藤15 g、梧桐白皮10 g、桃耳七10 g、榠樝12 g、苦豆根15 g、牡蒿根15 g、豨薟根15 g、石豇豆15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7 天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