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藥物美容面膜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茯苓靈芝銀耳面膜。
背景技術:
茯苓,別名云苓、茯靈、松茯苓、松薯等,是寄生在松樹根部的多孔菌科植物,是一種珍貴的藥食兩用菌,自古以來就是藥食同源的保健食品,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富含茯苓多糖等多種功效成分,具有健脾胃、利水消腫、降血脂、調節機體免疫、抗衰老、抗腫瘤、抗突變等功能;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靈芝又稱林中靈、瓊珍,是多孔菌科真菌靈芝的子實體,自古以來都被認為一種珍貴的藥食兩用菌。其主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真菌溶菌酶,以及糖類(還原糖和多糖)、麥角甾醇、三萜類、香豆精甙、揮發油、硬脂酸、苯甲酸、生物堿、維生素B2及C等;孢子還含甘露醇、海藻糖,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延年益壽的功效。經過大量臨床研究,靈芝對神經衰弱、高脂血癥、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克山病、高原不適癥、肝炎、出血熱、消化不良、氣管炎等各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銀耳,又名白木耳,是一種傳統的藥食兼用真菌,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富含有高蛋白、低脂 肪、人體必需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和多糖等營養成分的健康食品而著稱,同時,其所含有的多糖(銀耳孢糖)成分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抗氧化等功效。
目前,對于上述組分的藥物的應用主要是以簡單的食用為主,需要經過人體機體的消化后方能被吸收,使得其這些制劑的生物利用率相對較低,同時,在存在使用不方便,起效慢的缺陷,而面膜是化妝品中的一種,屬于美容保養品,其使用方法是敷在臉上一定時間,使面膜中的有效成份緩緩被皮膚吸收后,即可取下面膜。面膜就是利用覆蓋在臉部的短暫時間,暫時隔離外界的空氣與污染,提高肌膚溫度,皮膚的毛孔擴張,促進汗腺分泌與新陳代謝,使肌膚的含氧量上升,因而有利于營養成分的吸收以及面部表皮細胞新陳代謝的產物和累積的油脂類物質,面膜中的水分滲入表皮的角質層,皮膚變得柔軟,肌膚自然光亮有彈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茯苓靈芝銀耳面膜,以解決上述技術背景中的缺陷。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茯苓靈芝銀耳面膜,包括以下質量份的原料:
茯苓:100~160份、竹炭粉:30~50份、銀耳:40~60份、丹參:20~30份、益母草:15~20份、鮮竹瀝:15~20份、白術:15~20份、靈芝孢子粉:15~20份、薄荷:50~75份、附子:5~12份。
其優選質量份為:茯苓:140份、竹炭粉:40份、銀耳:50份、丹參:24份、益母草:18份、鮮竹瀝:18份、白術:18份、靈芝孢子粉:18份、薄荷:65份、附子:7份。
其具體制備方法如下:
1)取上述質量份的薄荷提取薄荷油,將提取的薄荷油按每100g薄荷5~8ml的比例溶于無水乙醇中,然后將靈芝孢子粉以及5倍無水乙醇體積的水一并加入無水乙醇中,在70~85℃條件下靜置1.5~2h。
2)將茯苓切成8~10mm見方的小塊,與銀耳、丹參、益母草、白術以及附子一同加入容器中,同時加水進行煎煮,煎煮完成后自然冷卻,當冷卻到室溫時加入竹炭粉以及鮮竹瀝,低速單向攪拌,攪拌完成后自然冷卻靜置。
3)取步驟2)中的上清液,將步驟1)中的乙醇溶液加入上述上清液中,混合均勻后,減壓濃縮至密度為1.05~1.15的清膏。
4)將無紡布或者面膜紙放入清膏中進行浸漬,浸漬時間為3~5min,浸漬完成后包裝即得成品。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限定:
所述步驟1)中的薄荷油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
所述步驟2)中進行煎煮時采用兩次煎煮,其煎煮步驟為:第一次煎煮時,按每5g藥物總質量加入50~60ml的比例加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2~3h,進行固液分離,然后再進行第二次煎煮,按每5g藥物總質量加入30~50ml的比例加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1~2h,然后進行固液分離后合并兩次的煎液即完成煎煮。
在上述煎煮過程中,對煎煮液進行過濾時用180~200目濾布進行過濾。
所述步驟2)中低速單向攪拌的攪拌速度為20~30rad/min,攪拌時間為5~10min。
有益效果:本發明茯苓靈芝蜂蜜面膜,通過在茯苓中添加銀耳和靈芝孢子粉進行調和補充,配合丹參、益母草、白術以及附子等藥物中的多種有效物質可有效快速地滲入肌膚細胞,清透毛孔,平衡油脂,同時還能有效舒緩面部神經、減緩面部皮膚衰老,預防黑頭、粉刺等皮膚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實施例一:
在該實施例中包括以下組分的原料:
茯苓:1000g、竹炭粉:300g、銀耳:400g、丹參:200g、益母草:200g、鮮竹瀝:200g、白術:200g、靈芝孢子粉:200g、薄荷:700g、附子:100g。
制備時,先取上述質量份的薄荷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薄荷油,將提取的薄荷油溶于42ml無水乙醇中,并將靈芝孢子粉以及210ml水一并加入無水乙醇中,水浴加熱,并在70℃條件下靜置120min。然后,將茯苓切成8~10mm見方的小塊,與銀耳、丹參、益母草、白術以及附子一同加入容器中,并在容器中加入23000ml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150min,固液分離后用200目濾布進行過濾,濾渣中加18900ml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90min,然后固液分離后用180目濾布進行過濾,合并兩次的煎液后自然冷卻,當冷卻到室溫加入竹炭粉以及鮮竹瀝,水浴保溫并在30rad/min的轉速下低速單向攪拌5min,攪拌完成后自然冷卻靜置。
取上述步驟下靜置的上清液,將乙醇溶液加入上述上清液中,混合均勻后,減壓濃縮至密度為1.08的清膏,然后將無紡布放入清膏中浸漬5min,浸漬完成后包裝即得成品。
實施例二:
在該實施例中包括以下組分的原料:
茯苓:1600g、竹炭粉:400g、銀耳:400g、丹參:300g、益母草:150g、鮮竹瀝:150g、白術:150g、靈芝孢子粉:150g、薄荷:500g、附子:50g。
制備時,先取上述質量份的薄荷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薄荷油,將提取的薄荷油溶于35ml無水乙醇中,并將靈芝孢子粉以及175ml水一并加入無水乙醇中,水浴加熱,并在85℃條件下靜置90min。然后,將茯苓切成8~10mm見方的小塊,與銀耳、丹參、益母草、白術以及附子一同加入容器中,并在容器中加入29000ml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150min,固液分離后用200目濾布進行過濾,濾渣中加23500ml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90min,然后固液分離后用180目濾布進行過濾,合并兩次的煎液后自然冷卻,當冷卻到室溫時加入竹炭粉以及鮮竹瀝,水浴保溫并在20rad/min的轉速下低速單向攪拌10min,攪拌完成后自然冷卻靜置。
取上述步驟下靜置的上清液,將乙醇溶液加入上述上清液中,混合均勻后,減壓濃縮至密度為1.10的清膏,然后將無紡布放入清膏中浸漬3min,浸漬完成后包裝即得成品。
實施例三:
茯苓:1400g、竹炭粉:400g、銀耳:500g、丹參:240g、益母草:180g、鮮竹瀝:180g、白術:180g、靈芝孢子粉:180g、薄荷:650g、附子:70g。
制備時,先取上述質量份的薄荷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薄荷油,將提取的薄荷油溶于40ml無水乙醇中,并將靈芝孢子粉以及200ml水一并加入無水乙醇中,水浴加熱,并在82℃條件下靜置100min。然后,將茯苓切成8~10mm見方的小塊,與銀耳、丹參、益母草、白術以及附子一同加入容器中,并在容器中加入28000ml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150min,固液分離后用200目濾布進行過濾,濾渣中加23000ml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煎煮90min,然后固液分離后用180目濾布進行過濾,合并兩次的煎液后自然冷卻,當冷卻到48℃時加入竹炭粉以及鮮竹瀝,水浴保溫并在26rad/min的轉速下低速單向攪拌8min,攪拌完成后自然冷卻靜置。
取上述步驟下靜置的上清液,將乙醇溶液加入上述上清液中,混合均勻后,減壓濃縮至密度為1.12的清膏,然后將無紡布放入清膏中浸漬4min后高壓滅菌包裝即得成品。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