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醫針灸技術領域、光纖技術領域和光纖通訊技術領域,特別是提供了一種可傳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針灸儀,可傳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針儀灸,對于克服“針”和“灸”存在的缺點,可以使針灸的“針”和“灸”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可廣泛應用于醫院、診所、家庭等場所。
背景技術:
太赫茲,又稱為“生命光線”,波長在3um~1000um、頻率在0.1~10THz的介于微波與紅外之間的電磁波。國際上對太赫茲波已經達成如下共識,既:太赫茲(THz)波是一種新的、有很多獨特優點的輻射波。對生命體和物質照射太赫茲量子波,能活化細胞分子,改善物質的物性,使物體自身成為太赫茲量子波的放射體,這一過程被稱之為“太赫茲加工”,或者是“由太赫茲量子波引起的物質變性”。從普通物質到太赫茲量子波的這一轉變,可提升物質整體的品質,放大其本身的性質及特征。
2004年,美國政府將太赫茲(THz)評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日本政府2005年1月8日將太赫茲(THz)列為“國家支柱十大重點戰略目標”之首,舉全國之力進行研究。中國也在2005年11月專門召開“香山科技會議”,制定了中國的太赫茲(THz)技術的發展規劃。
太赫茲光譜不僅信噪比高,而且能夠迅速地對樣品組成的細微變化做出分析和檢測。大分子的振動和轉動能級大多在太赫茲(THz)波段,特別是生物或化學大分子是具有本身物性的物質集團,可以通過太赫茲(THz)照射之后生物或化學大分子形成的特征頻率對生物或化學大分子的物質、物性進行分析和鑒定。
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或反應是重大的生命現象與疾病產生的關鍵動因,而太赫茲光子的能量覆蓋了生物大分子空間構象的能級范圍。該頻段包含了其它電磁波無法探測到的直接代表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空間構象等重要信息。因此,可以發展一種利用太赫茲(THz)探測和干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過程的新理論和新技術,為當前重大疾病診斷、有效干預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其它電磁波并不能與生物大分子所發射的電磁波產生共振,比如:低于太赫茲量子波頻率的微波、雷達波對于人體最多是熱作用,高于太赫茲量子波頻率的可見光波、X射線、γ射線則會引起光致化學反應而導致有機分子的分解。
人體是一個被大量水和神經網絡、神經纖維封閉的電磁場,低于藍光頻率的電磁波對人體的穿透深度都是毫米級的,它們對人體的影響都是熱作用,也可以說所起到的作用也僅僅是對人體表皮中水的加熱作用。與其說所謂的“頻譜儀”能治病,不如說是平衡心理能治病,因為以原子狀態和極少數分子狀態存在的導電體釋放不出多少對人體有影響的太赫茲量子波。
針灸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針灸的作用機理已被國際認可。傳統的針灸用銀針屬于分子和原子結構,對于“穴位”處的電阻具有降低作用,對于人體的太赫茲量子波卻具有吸收作用。針灸對于人體的太赫茲量子波而言,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破壞或吸收“穴位”處的太赫茲量子波而促使人體太赫茲量子波在“穴位”處的重構,這點對于身體強壯的人而言,是有益無害,但對于身體虛弱的人而言,卻可能是釜底抽薪,或許是有利有害,甚至是害大于利。將針灸變成對人體完全有益的治療方式并發揮出針灸的最大效能,中醫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灸”就是對“針”的缺點的有益補充。艾灸的療效已被中醫實踐所證實,其本質是加熱的艾草會釋放出太赫茲量子波;用加熱的泗濱砭石刮痧能治病也已被中醫實踐所證實,其本質也是加熱的多分子存在的泗濱砭石也會釋放出能治病的太赫茲量子波。中醫雖然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利用太赫茲量子波治療疾病,但傳統的針灸的“針”和“灸”結合的并不充分,原因在于傳統針灸的“針”的主要成分是由金屬原子和少數分子構成的,金屬原子和其中的少數分子會吸收太赫茲量子波,而不能充分地“灸”或傳輸太赫茲量子波,而傳統的“灸”需要加熱泗濱砭石或燃燒艾草,又因過熱而無法通過“針”傳導到穴位,單純的通過皮膚刮痧、烘烤,泗濱砭石和艾草釋放的太赫茲量子波會被皮膚或組織中的水分吸收,太赫茲量子波對人體的穿透深度只有幾毫米,能到達穴位的太赫茲量子波極少,這無疑又使“灸”的作用被極大地減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傳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針灸儀,合理地解決了“針”和“灸”都不能發揮出最大效能的問題,并且克服了“針”和“灸”存在的缺點,可以使“針”和“灸”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是針灸成為了真正的又能“針”又能“灸”的針灸,對于發揮出針灸治病的最大效能有重要作用。擴大針灸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應用,造福廣大疾病患者,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做出貢獻。
本發明的原理是中醫的針灸原理、經絡原理、艾灸原理以及光纖的載波通訊原理以及太赫茲量子波信息可活化細胞分子并干預細胞內化學反應的原理和人體電位差變化信息與疾病的關聯原理。通過針灸光纖刺入皮膚之內到達穴位,使太赫茲量子波信息和電位差變化信息直接到達穴位,可有效克服太赫茲量子波難以穿透足夠的深度而不能達到穴位的問題;通過附加電位差變化信息刺激神經網絡,激活或恢復穴位之間的正常電位差變化。
本發明包括針灸光纖束1、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電位差變化信息發生裝置3、針灸光纖恒溫裝置4,如圖1所示。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連接到針灸光纖束1的光纖上,電位差變化信息發生裝置3連接到針灸光纖束1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上,針灸光纖恒溫裝置4也連接到針灸光纖束1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上。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束1由2~36根針灸光纖10組成。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由光纖11、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絕緣皮13組成,其中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是通過濺射、氣相沉積、等離子鍍等方法將高導電率的金、銀等材料鍍在光纖11的光纖皮層之上的導電薄膜,絕緣皮13是套在具有光纖皮層金屬薄膜的光纖11之外的絕緣皮,如圖2所示,其中光纖金屬鍍膜12既是為了使針灸光纖具有導電性能,也是為了保證針灸光纖具有韌性,以免針灸光纖發生折斷,絕緣皮13是包在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之外的,針灸光纖10針灸進入穴位的部分是沒有絕緣皮13的,既:針灸進入人體的針灸光纖10是需要剝掉絕緣皮13的。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的光纖11的芯材、皮材是耐高溫的石英材料;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的材料是導電率高的耐腐蝕的純度高于99%的銀、金等材料。
本發明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的厚度范圍為:光纖11直徑的10~30%,具體視鍍膜材料或光纖10的韌性而定。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的直徑范圍為0.15mm~0.4mm,長度范圍為10~1500mm,裸露光纖金屬鍍膜12或剝掉絕緣皮13的長度范圍為10~50mm,實際使用中可根據用途或需要,選擇合理的針灸直徑、長度和光纖金屬鍍膜12的裸露長度。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既是太赫茲量子波信息傳感器,也是電位差變化信息傳感器,還具有傳統針灸的針灸作用。太赫茲量子波借助針灸光纖10之內的光纖11到達穴位,電位差變化信息借助一對針灸光纖10的光纖金屬鍍膜12在一對穴位之間形成電位差變化。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束1之中針灸光纖10在人體上的選位,可根據需要診斷或治療的疾病,按照中醫經絡理論,選擇針灸光纖10的針灸“穴位”;也可以根據解剖學定位的診斷器官的神經輸入和神經輸出的神經與中樞神經的交叉點及其關聯交叉點,選擇針灸光纖10針灸的位置;具體的針灸選位和需要的針灸光纖10的數量,應以臨床治療能獲得對疾病的有效療效為準。
本發明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由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產生源21、匯聚透鏡22、光纖接口23組成,太赫茲量子波信息源21產生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經匯聚透鏡22匯聚到光纖接口23,其中匯聚透鏡位于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產生源21的發射方向,光纖接口位于匯聚透鏡22的匯聚焦點,如圖3所示。其中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產生源21由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組成,其中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置于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之中,如圖4所示。加熱后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釋放出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經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匯聚到匯聚透鏡22,匯聚透鏡22匯聚起來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經光纖接口23進入針灸光纖10的光纖11,再經由針灸光纖10的光纖11達到穴位。
本發明的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可以是泗濱砭石、艾草、海鹽等中醫常用的艾灸原料,也可以是可以發射某種特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對某種特征疾病有特殊療效的原料。
本發明的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的加熱溫度范圍應視選用的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的材料而定。比如:泗濱砭石的加熱溫度范圍通常為:攝氏37~300°C;再比如:艾草燃燒的最高溫度則可以達到攝氏1000℃,其釋放的有些太赫茲量子波信息是通過其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某些有機大分子釋放的。
本發明的電位差變化信息發生裝置3由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正極導線32、負極導線33組成,其中正極導線32、負極導線33分別連接在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的正負極接口上,如圖5所示,其中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可調制出周期性電位差變化頻率,也可以調制出無序的電位差變化頻率,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調制的電位差變化的電壓波動范圍為0.05~50mV;正極導線與一根針灸光纖10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連接、負極導線與另一根與之配對的在兩個穴位之間施加電位差變化信息的針灸光纖10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連接。當連接正極的針灸光纖10和連接負極的針灸光纖10分別針灸進入不同的穴位之后,電位差變化信息會在這兩個穴位之間形成傳送。
本發明的通過針灸光纖束1既可以向穴位傳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也可以向成對針灸的兩個穴位施加電位差變化信息,還可以既向針灸的穴位傳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又向成對針灸的兩個穴位施加電位差變化信息。通過向穴位釋放有益于人體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活化細胞分子,并干預細胞內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通過向穴位之間釋放電位差變化信息;通過向穴位之間施加電位差變化信息,糾正因疾病造成的細胞分子極性的改變,并通過提高細胞的極性干預細胞內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恒溫裝置4是保持針灸光纖束1恒溫的可加熱、可冷卻裝置。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輸出的太赫茲量子波的溫度超過或低于人體正常體溫或攝氏36.5~36.7℃時,需開啟針灸光纖束恒溫裝置4將針灸光纖10之中傳輸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恒溫到人體正常體溫偏上1~10℃或攝氏37.5~47.7℃,以確保太赫茲量子波經針灸光纖10傳輸之后,針灸光纖10刺入人體的部分的溫度是人體的正常體溫溫度或攝氏36.5~36.7℃。特殊治療時,可以將針灸光纖恒溫裝置的溫度設置至設計要求的溫度,針灸光纖恒溫裝置的可調整范圍為攝氏10~60℃。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實現了“針”和“灸”的完美結合,且通過光纖傳輸對人體有益的太赫茲量子波,可減少了金屬針灸和皮膚或組織中水分對有益的太赫茲量子波的吸收,針灸光纖相比傳統的針灸或艾灸對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傳輸有級數放大作用。采用針灸光纖針灸穴位,對于提高針灸、艾灸的療效,擴大針灸、艾灸的用途,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有積極意義。
附圖說明
圖1:可傳送太赫茲量子波的針灸儀的組成示意圖。其中,針灸光纖束1、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電位差變化信息發生裝置3、針灸光纖恒溫裝置4。
圖2為針灸光纖10的組成示意圖,其中,光纖11、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絕緣皮13組成。
圖3為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組成示意圖。其中,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產生源21、匯聚透鏡22、光纖接口23。
圖4為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產生源21組成示意圖。其中,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
圖5為電位差變化信息發生裝置3的組成示意圖。其中,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正極導線32、負極導線33。
具體實施方式
圖1~5為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包括針灸光纖束1、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電位差變化信息發生裝置3、針灸光纖恒溫裝置4,如圖1所示。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連接到針灸光纖束1的光纖上,電位差變化信息發生裝置3連接到針灸光纖束1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上,針灸光纖恒溫裝置4也連接到針灸光纖束1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上。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束1由2~36根針灸光纖10組成。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由光纖11、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絕緣皮13組成,其中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是通過濺射、氣相沉積、等離子鍍等方法將高導電率的金、銀等材料鍍在光纖11的光纖皮層之上的導電薄膜,絕緣皮13是套在具有光纖皮層金屬薄膜的光纖11之外的絕緣皮,如圖2所示,其中光纖金屬鍍膜12既是為了使針灸光纖具有導電性能,也是為了保證針灸光纖具有韌性,以免針灸光纖發生折斷,絕緣皮13是包在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之外的,針灸光纖10針灸進入穴位的部分是沒有絕緣皮13的,既:針灸進入人體的針灸光纖10是需要剝掉絕緣皮13的。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的光纖11的芯材、皮材是耐高溫的石英材料;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的材料是導電率高的耐腐蝕的純度高于99%的銀、金等材料。
本發明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的厚度范圍為:光纖11直徑的10~30%,具體視鍍膜材料或光纖10的韌性而定。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的直徑范圍為0.15mm~0.4mm,長度范圍為10~1500mm,裸露光纖金屬鍍膜12或剝掉絕緣皮13的長度范圍為10~50mm,實際使用中可根據用途或需要,選擇合理的針灸直徑、長度和光纖金屬鍍膜12的裸露長度。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10既是太赫茲量子波信息傳感器,也是電位差變化信息傳感器,還具有傳統針灸的針灸作用。太赫茲量子波借助針灸光纖10之內的光纖11到達穴位,電位差變化信息借助一對針灸光纖10的光纖金屬鍍膜12在一對穴位之間形成電位差變化。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束1之中針灸光纖10在人體上的選位,可根據需要診斷或治療的疾病,按照中醫經絡理論,選擇針灸光纖10的針灸“穴位”;也可以根據解剖學定位的診斷器官的神經輸入和神經輸出的神經與中樞神經的交叉點及其關聯交叉點,選擇針灸光纖10針灸的位置;具體的針灸選位和需要的針灸光纖10的數量,應以臨床治療能獲得對疾病的有效療效為準。
本發明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由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產生源21、匯聚透鏡22、光纖接口23組成,太赫茲量子波信息源21產生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經匯聚透鏡22匯聚到光纖接口23,其中匯聚透鏡位于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產生源21的發射方向,光纖接口位于匯聚透鏡22的匯聚焦點,如圖3所示。其中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產生源21由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組成,其中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置于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之中,如圖4所示。加熱后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釋放出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經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匯聚到匯聚透鏡22,匯聚透鏡22匯聚起來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經光纖接口23進入針灸光纖10的光纖11,再經由針灸光纖10的光纖11達到穴位。
本發明的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可以是泗濱砭石、艾草、海鹽等中醫常用的艾灸原料,也可以是可以發射某種特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對某種特征疾病有特殊療效的原料。
本發明的反射燈碗式加熱裝置211的加熱溫度范圍應視選用的釋放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的原料212的材料而定。比如:泗濱砭石的加熱溫度范圍通常為:攝氏37~300℃;再比如:艾草燃燒的最高溫度則可以達到攝氏1000℃,其釋放的有些太赫茲量子波信息是通過其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某些有機大分子釋放的。
本發明的電位差變化信息發生裝置3由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正極導線32、負極導線33組成,其中正極導線32、負極導線33分別連接在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的正負極接口上,如圖5所示,其中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可調制出周期性電位差變化頻率,也可以調制出無序的電位差變化頻率,電位差變化頻率調制器31調制的電位差變化的電壓波動范圍為0.05~50mV;正極導線與一根針灸光纖10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連接、負極導線與另一根與之配對的在兩個穴位之間施加電位差變化信息的針灸光纖10的光纖皮層金屬鍍膜12連接。當連接正極的針灸光纖10和連接負極的針灸光纖10分別針灸進入不同的穴位之后,電位差變化信息會在這兩個穴位之間形成傳送。
本發明的通過針灸光纖束1既可以向穴位傳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也可以向成對針灸的兩個穴位施加電位差變化信息,還可以既向針灸的穴位傳送太赫茲量子波信息又向成對針灸的兩個穴位施加電位差變化信息。通過向穴位釋放有益于人體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活化細胞分子,并干預細胞內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通過向穴位之間釋放電位差變化信息;通過向穴位之間施加電位差變化信息,糾正因疾病造成的細胞分子極性的改變,并通過提高細胞的極性干預細胞內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
本發明的針灸光纖恒溫裝置4是保持針灸光纖束1恒溫的可加熱、可冷卻裝置。太赫茲量子波信息發生裝置2輸出的太赫茲量子波的溫度超過或低于人體正常體溫或攝氏36.5~36.7℃時,需開啟針灸光纖束恒溫裝置4將針灸光纖10之中傳輸的太赫茲量子波信息恒溫到人體正常體溫偏上1~10℃或攝氏37.5~47.7℃,以確保太赫茲量子波經針灸光纖10傳輸之后,針灸光纖10刺入人體的部分的溫度是人體的正常體溫溫度或攝氏36.5~36.7℃。特殊治療時,可以將針灸光纖恒溫裝置的溫度設置至設計要求的溫度,針灸光纖恒溫裝置的可調整范圍為攝氏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