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帶有杠桿與開關裝置的儲液裝置。
背景技術:
現在患者在醫療機構中接受輸液治療均需由人工觀察來監測輸液,用人工觀察輸液袋內的液平面來估計輸液液體是否即將輸完;再由人工呼叫醫護人員,為患者更換或結束輸液治療。其弊病是: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而且看護患者的人員大都未予培訓,容易導致觀察的準確性不夠。過多的患者陪護滯留病房,也會給醫療機構的診療環境帶來影響,給管理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帶有杠桿與開關裝置的儲液裝置,能夠在液體平面下降到設定平面時,通過兩金屬片開合變化傳遞信號報警。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帶有杠桿與開關裝置的儲液裝置,包括儲液裝置、杠桿、開關功能盒,開關功能盒內設有第一金屬片、第二金屬片,杠桿一端設有浮球、另一端連接第一金屬片,第一金屬片通過導線引出儲液裝置外面形成第一對外接線端。開關功能盒內的第二金屬片通過導線引出儲液裝置外面形成第二對外接線端。所述第一對外接線端、第二對外接線端與電子報警裝置相連接。
所述杠桿、開關功能盒設置于儲液裝置內,并融為一體。
所述開關功能盒與儲液裝置內的液體相隔離,杠桿穿過開關功能盒的開孔,開孔處設置軟性膜狀材料進行圍隔而不滲液。
所述杠桿一端的浮球周圍設置有隔離框架。
所述儲液裝置為輸液瓶或者輸液袋。
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有杠桿與開關裝置的儲液裝置,當輸液藥液下降到所設定的平面時,位于儲液裝置內的杠桿浮球隨之下降到設定位置,同時帶動杠桿的另一端帶有的金屬片反向向上也運動到所設定的位置,并與開關功能盒內所設置的金屬片實現開關閉合,離合所產生的開關信號分別由兩金屬片引出的導線傳入電子報警裝置實現報警。省去了人工監測之累。能使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減輕勞動強度,減少患者看護的人力成本。并使得醫療機構管理更易規范而提高服務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帶有杠桿與開關裝置的儲液裝置,包括儲液裝置1、杠桿2、開關功能盒3,開關功能盒3內設有第一金屬片5、第二金屬片7,杠桿2一端設有浮球4、另一端連接第一金屬片5,第一金屬片5通過導線引出儲液裝置1外面形成第一對外接線端6;開關功能盒3內的第二金屬片7通過導線引出儲液裝置1外面形成第二對外接線端8;
所述第一對外接線端6、第二對外接線端8與電子報警裝置9相連接。
所述杠桿2、開關功能盒3設置于儲液裝置1內,并融為一體。
所述開關功能盒3與儲液裝置1內的液體相隔離,杠桿2穿過開關功能盒3的開孔10,開孔10處設置軟性膜狀材料11進行圍隔而不滲液。
所述杠桿2一端的浮球4周圍設置有隔離框架12,以防止儲液裝置1的側壁受大氣壓影響貼附到浮球4,而影響其上下浮動。
所述儲液裝置1為輸液瓶或者輸液袋。
所述杠桿2與開關功能盒3相連,浮球4設于儲液裝置1內的液體中,并可隨液體升降而上下浮動,第一金屬片5設于開關功能盒1內,隨浮球4的上下浮動而反向上下運動。
所述開關功能盒3內的第二金屬片7設于第一金屬片5上方,當浮球4隨液體下降到設定高度時,第一金屬片5向上運動與第二金屬片7相接觸,實現開關閉合。兩金屬片的離合所形成的開關信號,通過導線引出并傳入電子報警裝置9實現報警。
采用杠桿2與開關功能盒3置入到儲液裝置1 內并融為一體,杠桿2的一端設有浮球4,另一端連接第一金屬片5,并通過導線引出儲液裝置1到外形成第一對外接線端6。開關功能盒3內第二金屬片7通過另一導線引出儲液裝置1外形成第二對外接線端8,上第一對外接線端6、第二對外接線端8與電子報警裝置9相連接,當儲液裝置1內液平面下降帶動浮球4下降到所設定的高度時,杠桿2另一端的第一金屬片5反向向上運動,到開關功能盒3內的第二金屬片7處、并與之相接觸而形成開關信號,再由各自導線傳至第一對外接線端6、第二對外接線端8,并傳入電子報警裝置9實現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