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骨科醫療器械,特別涉及一種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
背景技術:
前臂骨科損傷中,當尺骨、橈骨全部折斷時,很容易發生斷面骨錯位,物理對接或者手術時,都需先將錯位的斷骨通過牽引拉開復位,再進行下一步處理,傳統處理方法是通過人工拉開,這種方法至少需要兩人進行操作,而且非常費力,現在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牽引復位裝置,但多為通用型器械,針對性較差。且現有技術對操作中器械與病患肌膚直接接觸部位未做抗菌處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包括兩牽引管、一調節機構和兩彈性關節固定環,所述牽引管為空心管,所述調節機構包括兩螺母和一雙頭螺栓,所述兩螺母分別固定在兩牽引管內,所述雙頭螺栓包括中間的光桿部和兩端的絲桿部,其中兩端絲桿部螺紋旋向相反,且分別旋入兩螺母內,所述兩彈性關節固定環分別設置在兩牽引管末端;所述彈性關節固定環內均設有一藥物箍套,該藥物箍套包括彈性層,彈性層內附有雙層紗布,并于雙層紗 布兩面均設有消炎抗菌層,所述消炎抗菌層為散布于雙層紗布內外表面的消炎抗菌藥物,其中,彈性層與雙層紗布內表面之間的消炎抗菌層厚度為雙層紗布外表面消炎抗菌層厚度的三倍。
如此設計,利用兩彈性關節固定環分別固定在腕關節和肘關節,通過調節機構改變兩牽引管的相對距離,通過旋轉雙頭螺栓同時內緊和外放兩牽引管,實現斷骨的牽引復位,且器械與病患肌膚直接接觸部位實現了抗菌處理。
作為優化,所述兩牽引管上均設有緊固定位螺桿。
作為優化,所述雙頭螺栓光桿部設有旋擰調節把手,該旋擰調節把手上設有六變形的把套。
作為優化,所述雙頭螺桿絲桿部長度為30~50mm。
本實用新型一種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操作方便、調節靈活,尤其適用于尺骨、橈骨雙骨折錯位的牽引復位。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的主視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的局部剖面結構示意圖(沿垂直平分面縱切)。
圖中:1-牽引管、2-調節機構、3-彈性關節固定環、4-螺母、5-雙頭螺栓、 6-緊固定位螺桿、7-旋擰調節把手、8-把套、9-藥物箍套、10-彈性層、11-消炎抗菌層、12-雙層紗布。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尺橈骨折錯位消毒復位裝置包括兩牽引管1、一調節機構2和兩彈性關節固定環3,所述牽引管1為空心管,所述調節機構2包括兩螺母4和一雙頭螺栓5,所述兩螺母4分別固定在兩牽引管1內,所述雙頭螺栓5包括中間的光桿部和兩端的絲桿部,其中兩端絲桿部螺紋旋向相反,且分別旋入兩螺母4內,所述兩彈性關節固定環3分別設置在兩牽引管1末端;所述彈性關節固定環3內均設有一藥物箍套9,該藥物箍套9包括彈性層10,彈性層10內附有雙層紗布12,并于雙層紗布12兩面均設有消炎抗菌層11,所述消炎抗菌層11為散布于雙層紗布12內外表面的消炎抗菌藥物,其中,彈性層10與雙層紗布12內表面之間的消炎抗菌層11厚度為雙層紗布12外表面消炎抗菌層11厚度的三倍。
所述兩牽引管1上均設有緊固定位螺桿6。所述雙頭螺栓5光桿部設有旋擰調節把手7,該旋擰調節把手7上設有六變形的把套8。所述雙頭螺桿5絲桿部長度為30~50mm。
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符合本權利要求書描述的產品,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