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縫合創口的外科固定釘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帶線錨釘及其手柄。
背景技術:
當軟組織從骨骼撕離并且需要修復時,通常需要外科醫生用縫合線修復分離軟組織,縫合線通過帶線錨釘附接至骨骼。其中,軟組織容易從骨骼撕離的部位一般在肩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使用時,帶線錨點被植入骨骼,縫合線穿過要重新附接的軟組織,然后以適當的張力將縫合線固定到帶線錨釘上,以達到腱-骨愈合的目的。
現有技術中的帶線錨釘一般包括錨釘主體且在所述錨釘主體上設置有螺紋,同時在所述錨釘主體上設置有穿線結構和受力結構,如中國專利文獻ZL201410812576.8、ZL201410194421.2、ZL201410225968.4ZL201420828856.3、ZL201420273814.8、ZL201420235888.2、ZL201120453948.4、ZL201420245554.3中公開了帶線錨釘的幾種結構,基本上都包括或者設置就是上述結構,其中,所述穿線結構就是縫合線穿過所述帶線錨釘的具體結構,如穿線環、穿線槽、穿線孔等,而所述受力結構是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上的配合施力結構(或者叫手柄,用于將所述帶線錨釘植入或者擰入骨骼)將所述帶線錨釘固定到骨上的具體結構,如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中間通孔上的內螺紋、內六角孔槽等。
上述結構可以通過螺紋結構并結合受力結構和施力結構將所述帶線錨釘植入或擰入骨骼,但是,所述螺紋結構一般是全螺紋結構,容易在植入或者擰入骨骼時對人體骨骼造成傷害,使病人或者傷者容易形成二次傷害,對于此,人么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技術實現要素:
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技術的帶線錨釘的全螺紋結構容易在植入或者擰入骨骼時對人體骨骼造成傷害的現象,進而使病人或者傷者容易形成二次傷害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帶線錨釘,其包括:
帶線錨釘本體;
螺紋部,所述螺紋部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的外部;
穿線結構,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上;
受力結構,設置所述帶線錨釘本體上;
所述螺紋部為高低排布的螺紋結構。
優選地,所述螺紋部包括兩條螺紋,分別為高螺紋和低螺紋,所述高螺紋和所述低螺紋高低均勻間隔排布。
進一步,所述受力機構為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端部的柱體。
進一步,所述穿線結構為設置在所述柱體上的通孔。
從所述通孔兩端沿所述柱體軸向方向在所述柱體表面設置有第一線槽。
本實用新型同時還公開了一種手柄,其與上述所述帶線錨釘配合使用,包括:
把手;
中空體,所述中空體的一端與所述把手連接設置,且另一端形成與所述柱體配合的內柱體孔。
所述把手設置有一條貫穿孔,其一端部套設在所述中空體上,且與所述中空體固定在一起,同時,在所述把手另一端部上設置有第二線槽。
在所述把手的側壁外側設置有至少一個凸起,且所述第二線槽的方向由所述貫穿孔指向所述凸起。
進一步,還包括壓塊、擋頭和彈簧;所述把手上設置有連接設置在一起的把手頭、壓塊套設部和擋頭連接部;所述壓塊與所述壓塊套設部形成有彈簧容納空間,所述彈簧在所述彈簧容納空間內且套設在所述壓塊套設部上,且所述壓塊上設置有受力單元;所述擋頭與所述擋頭連接部連接設置,且使所述壓塊的一端部抵靠在所述擋頭的一端部,且所述擋頭上設置有縫隙空腔。
優選地,在所述壓塊套設部上設置有至少一條條槽,在所述壓塊的相應位置上設置有與所述條槽相配合的滑動塊;所述擋頭與所述擋頭連接部卡接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的帶線錨釘,包括:帶線錨釘本體;螺紋部,所述螺紋部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的外部;穿線結構,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上;受力結構,設置所述帶線錨釘本體上;所述螺紋部為高低排布的螺紋結構。通過設置高低排布的螺紋結構,上述螺紋結構可以比一般的螺紋結構抗拔出能力強,且在擰入骨頭時,可減少擰入扭力,既方便醫生操作,又減少患者痛苦,同時,固定骨頭效果好,使所屬帶線錨釘不容易松動,避免患者二次受傷。
(2)本實用新型的帶線錨釘,所述螺紋部包括兩條螺紋,分別為高螺紋和低螺紋,所述高螺紋和所述低螺紋高低均勻間隔排布。上述結構的螺紋設置效果最好,進一步減少擰入扭力,增加抗拔出效果。
(3)本實用新型的帶線錨釘,所述受力機構為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端部的柱體。通過設置柱體為受力機構,使所述帶線錨釘擰入時受力均勻,同時,柱體為凸出結構,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受力機構為內孔設置產生的空隙,在患者恢復時,避免一部分組織進入上述空隙,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4)本實用新型的帶線錨釘,所述穿線結構為設置在所述柱體上的通孔;從所述通孔兩端沿所述柱體軸向方向在所述柱體表面設置有第一線槽。通過設置在所述柱體上設置通孔且在通孔兩端設置有對線槽,使縫合線在所述帶線錨釘在擰入骨頭時全部隱藏,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帶線錨釘的縫合線在擰入時與筋腱組織接觸的現象,減輕了患者痛苦;同時,所述第一線槽能夠降低所述柱體與所述中空體之間的摩擦,避免手術的過程中,對縫合線的損傷。
(5)本實用新型的手柄,包括把手;中空體,所述中空體的一端與所述把手連接設置,且另一端形成與所述柱體配合的內柱體孔。通過設置把手,可以方便對所述中空體施加旋轉力,進而對帶線錨釘施加擰入力;同時設置有內柱體孔,使醫生擰入時更加省力。
(6)本實用新型的手柄,通過在把手上設置貫穿孔,使縫合線穿過所述中空體后接著穿過所述把手,進而經第二線槽,這樣醫生在握緊把手發生擰入動作時,不接觸縫合線,減少了醫生的操作難度。
(7)本實用新型的手柄,通過在所述把手上設置凸起,且述第二線槽的方向由所述貫穿孔指向所述凸起,這樣經過所述第二線槽的縫合線直接纏繞在所述凸起上,這樣方便了在所述帶線錨釘擰緊后,取下把手,縫合線會更加小范圍的接觸筋腱組織,進一步減少了病人的痛苦。
(8)本實用新型的手柄,通過設置有壓塊、擋頭和彈簧,這樣使縫合線的端部被所述壓塊和擋頭抵靠擠緊,使縫合線剛好處在拉緊的位置,方便了醫生打結,同時結合所述帶線錨釘和手柄的其他設計,避免醫生手術過程中造成的其他手術風險,降低了醫生的手術時間。
(9)本實用新型的手柄,通過在所述壓塊套設部上設置有至少一條條槽,在所述壓塊的相應位置上設置有與所述條槽相配合的滑動塊;所述擋頭與所述擋頭連接部卡接在一起,通過條槽和滑動快的設計,使彈簧運動更加穩定,減少手術的意外;同時,所述擋頭和擋頭連接部卡接在一起,方便所述手柄拆卸安裝。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做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得到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述帶線錨釘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述帶線錨釘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所述手柄的主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所述手柄的俯視圖;
圖5是圖4的A-A向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另一種手柄以圖3為基準的B-B向視圖;
圖7是圖6中標示C的放大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所述壓塊的主視圖;
圖9是圖8的D-D向視圖;
圖10是圖8的D-D向的另一種視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所述擋頭的主視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所述擋頭的左視圖;
圖13是圖12的E-E向視圖;
圖14是圖12的F-F向視圖;
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帶線錨釘本體;2-螺紋部;21-高螺紋;22-低螺紋;3-主體;4-通孔;5-第一線槽;6-把手;7-中空體;8-內柱體孔;9-第二線槽;10-凸起;11-壓塊;12-擋頭;13-彈簧容納空腔;14-受力單元;15-縫隙空腔;16-條槽;17-滑動快;18-活動卡頭;19-固定卡頭;20-彈簧;61-把手頭;62-壓塊套設部;63-擋頭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居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帶線錨釘,包括:帶線錨釘本體1;螺紋部2,所述螺紋部2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1的外部;穿線結構,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1上;受力結構,設置所述帶線錨釘本體1上;所述螺紋部2為高低排布的螺紋結構。
上述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帶線錨釘的核心技術方案,通過設置高低排布的螺紋結構,上述螺紋結構可以比一般的螺紋結構抗拔出能力強,且在擰入骨頭時,可減少擰入扭力,既方便醫生操作,又減少患者痛苦,同時,固定骨頭效果好,使所屬帶線錨釘不容易松動,避免患者二次受傷。
具體地,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帶線錨釘本體1為現有的任何形狀的帶線錨釘本體,其加工前為柱狀結構或者規則結構或者不規則結構,優選地為柱狀結構;所述螺紋部2用以將所述帶線錨釘固定到骨頭上,其被機器(如旋切機器)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1上加工或者被移植到所述帶線錨釘本體上(如焊接等),至于所述螺紋部2的形狀,其為高低排布的螺紋結構,具體地,如:所述螺紋部2為至少一條螺紋,其形狀為其中一部分螺紋被處理成低螺紋22,而剩余的螺紋作為高螺紋21存在,優選,所述高螺紋21和所述低螺紋22成重復單元存在,或者二者之間均勻間隔,至于所述高螺紋21和所述低螺紋22之間的高低之差H不做限制,優選H在0.1-0.5mm;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螺紋部2包括兩條螺紋,分別為高螺紋21和低螺紋22,所述高螺紋21和所述低螺紋22高低均勻間隔排布;所述受力機構為現有的任何形狀的受力機構(如內螺紋、內六角孔槽),其主要是接收外力將所述帶線錨釘旋入進骨頭上,在本實施例中個,所述受力機構為設置在所述帶線錨釘本體1端部的柱體3,所述柱體3的形狀并不唯一,只要對其施力的結構與之相配合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柱體3為正六角柱體;所述穿線結構為現有的任何形狀的穿線結構(如穿線孔、穿線槽或者穿線環等),其主要是用于將縫合線穿過,并將其打結在筋腱上,進而固定受傷筋腱在骨頭上,減輕患者痛苦并痊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穿線結構為設置在所述柱體3上的通孔4,所述通孔4的個數不做限制,優選2個,其形狀不做限制,如圓孔、方孔或者不規則孔,只要能穿過縫合線即可,當然也可以在通孔4的兩端倒角,優選倒圓角。
進一步,為了方便實施例2所述的手柄使用,從所述通孔4兩端沿所述柱體3軸向方向(指主體中軸線方向)在所述柱體3表面設置有第一線槽5,所述第一線槽5的形狀并不唯一,只要能夠穿過縫合線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線槽5為半圓形狀。
需要說明的是,設置完螺紋部2的所述帶線錨釘主體1的整體形狀為一般帶線錨釘的形狀,或者整體上看,所述螺紋部2整體上為錐形;關于所述螺紋部2的螺紋的螺距、牙高、牙寬等不做特殊限制。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與帶線錨釘配合使用的手柄,包括:把手6;中空體7,所述中空體7的一端與所述把手6連接設置,且另一端形成與所述柱體3配合的內柱體孔8。
上述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手柄的核心技術方案,通過設置把手,可以方便對所述中空體施加旋轉力,進而對帶線錨釘施加擰入力;同時設置有內柱體孔,使醫生擰入時更加省力。
具體地,如圖3-5所示,所述把手6用于起到旋轉所述中空體7的作用,其形狀不做限制,優選地,所述把手6采用人體工程學設計,提供醫生手持的舒適性及易用性,為了減少所述把手6的重量,在制作所述把手6的時候,盡量多的采用空槽間隔設計,即在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的同時,盡量減輕醫生的手持力度;所述中空體7用于將穿過所述穿線結構的縫合線的兩端穿過所述中空體7的中空部位或者將穿過所述穿線結構的縫合線的兩端放入所說中空體7的中空部位,所述中空體7的中空部位貫穿所述中空體的兩端,其一端與所述把手6連接設置,且所述連接設置的方式可以是固定連接,亦可采用可拆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中空體7的一端與所述把手6一體壓制而成;為了有效且簡單的、實用的旋轉所述中空體7進而帶動所述帶線錨釘旋轉,所述中空體7的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柱體3相配合的內柱體孔8,優選所述柱體3為正六角柱體,所述內柱體孔8為內六角孔;至于所述中空體7的具體形狀,外形可以是規則的桿狀或者是不規則的桿狀,其中空部位可以是規則的貫穿孔亦可以是不規則的貫穿孔,優選所述中空體7為圓柱體,其中空部位為以圓軸為中線的貫穿圓孔。
作為一種改進實施方式,如圖3-5所示,所述把手6設置有一條貫穿孔,且所述貫穿孔的形狀不做限制,優選圓孔;所述把手6的一端套設在所述中空體7的一端部,且與所述中空體固定在一起,固定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可拆卸連接固定,優選一體壓制成型;同時,在所述把手6另一端部設置有第二線槽9,所述第二線槽9優選地從所述把手6的貫穿孔的端部起始,向所述把手6的徑向延伸至所述把手6的邊緣,這樣有利于縫合線都從線槽走,避免出現突出在所述把手6的外邊,影響醫生使用的手感。
作為進一步改進的實施方式,如圖3-5所示,在所述把手6的側壁外側設置有至少一個凸起10,優選2個,且所述第二線槽9的方向由所述把手6的貫穿孔指向所述凸起10;所述凸起10的形狀不做限制,只要能夠纏繞縫合線即可,優選地,所述凸起10設置為傘狀。
作為更進一步改進的實施方式,如圖6、10-14所示,還包括壓塊11、擋頭12和彈簧20,同時,所述把手6上設置有連接設置在一起的把手頭61、壓塊套設部62和擋頭連接部63,至于三者的連接設置形式,可以是固定連接或者可拆卸連接或者一體成型,在本實施例中,優選一體成型;所述壓塊11的形狀為圓柱體與錐臺體相結合的一體,且其具有一段直徑較大和一端直徑較小的貫穿孔,而所述壓塊套設部62的形狀為一段直徑較大和一段直徑較小的柱體,二者相結合,通過所述壓塊套設部62直徑較大的柱體和所述壓塊直徑較小的貫穿孔之間形成有彈簧容納空間13,所述彈簧20在所述彈簧容納空間13內,且套設在所述壓塊套設部上,且所述彈簧20的長度剛好等于或者大于所述彈簧容納空間13的長度,同時所述壓塊11上設置有受力單元14,所述受力單元14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帶動所述壓塊11克服所述彈簧20的彈力進行運動,優選所述受力單元14為設置在所述壓塊11上對稱的、形狀為半圓形的片狀體;所述擋頭12與所述擋頭連接部63連接設置,可以是固定連接,可以是可拆線連接,優選可拆卸連接,更進一步,通過摩擦力套設在所述擋頭連接部63上,所述擋頭12的形狀有與所述壓塊11的錐臺部分相配合的“無高腳酒杯”狀結構,使所述壓塊11的錐臺部分抵靠在所述擋頭12的內部,且所述擋頭12上設置有縫隙空腔15,當縫合線的端部穿過縫隙空腔15時,減小或者直接取消對所述受力單元14的力量,在所述彈簧20的反彈力的作用下,使所述壓塊11和所述擋頭12抵靠在一起,并擠緊縫合線,使縫合線固定不動。
作為更進一步改進的實施方式,圖6、10-14在所述壓塊套設部12上設置至少一條條槽16,優選對稱的兩條,至于所述條槽16的形狀,其截面可以為三角形、四邊形等,優選四邊形,同時在所述壓塊11的直徑較大和直徑較小的貫穿孔的結合部位形成有與所述條槽16相配合的滑動快17,所述滑動快17在所述條槽16內來回運動帶動所述壓塊11運動;為了方便拆卸所述擋頭12,如圖11-14所示,所述擋頭12設置有貫穿孔,其形狀不做限制,只要能夠套設在所述擋頭連接部不產生掉落即可,如有一定的摩擦力,則更好,在本實施中,所述擋頭12貫穿孔的形狀為“土”字狀,且沿所述貫穿孔延伸設置有活動卡頭18,在所述擋頭連接部63設置有固定卡頭19,二者相配合卡接在一起。
所述帶線錨釘和所述手柄的結合使用方法如下:
把縫合線穿過所述通孔4,使縫合線的兩端穿過所述中空體7、所述把手6,經所述第二線槽9,呈“8”字纏繞在所述凸起10上,進而施力與所述壓塊11,使所述縫合線穿過所述縫隙空腔15,取消對所述壓塊11的力量,使所述壓塊11和所述擋頭12相互抵靠,二者擠緊縫合線,使縫合線基本處于一種剛好拉緊的狀態,這樣,在固定所述帶線錨釘的時候,縫合線不接觸肌肉組織,有利于醫生操作,避免傷者二次痛苦。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創造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