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內窺鏡用手術刀,更詳細地,涉及可順利地向病變部位噴射流體、且易于對病變組織進行標記及切除的內窺鏡用手術刀。
背景技術:
近年來,廣泛施行內窺鏡黏膜切除術,這種所謂的內窺鏡黏膜切除術對食道或胃、小腸、大腸等生物體體腔的黏膜內的惡性及陽性病變部位不施行開腹手術,而是利用內窺鏡插入作為電動手術刀的一種的高頻刀等來切除病變部。
以往的內窺鏡用高頻刀具有細長的插入部及用于操作上述插入部的操作部,插入部經內窺鏡的通道內部插入于體內。插入部具有可撓性管和以可向可撓性管的軸方向移動的方式插入于可撓性管內部的操作金屬線,在操作金屬線的前端部設置有向可撓性管的軸方向延伸的手術刀部。操作部與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相連接,操作部可借助設置于上述操作部的一端的操作把手使上述操作金屬線向軸方向移動。高頻電流通過上述操作金屬線流通至上述手術刀部。
當借助高頻刀施行手術時,可通過對操作把手進行操作,從而使上述操作金屬線和與操作金屬線相連接的手術刀部從可撓性管內部移動至向可撓性管外的突出的位置。如上所述,在需要施行手術的位置使高頻電流流向向可撓性管外突出的手術刀部,從而可對與手術刀部相接觸的生物體體組織進行燒烙及切開。
此時,當切開生物體組織時,若切開部位大量出血,則導致出血點不明確,并導致難以進行止血處置,因此需要通過清洗出血部位來明確出血點。并且,存在在手術過程中借助高頻切開的組織可能重新附著的問題。
因此,在現有的高頻刀中,若切開部位大量出血,則為了通過清洗出血部位來明確出血點,需要將使用中的刀從內窺鏡的通道內部向上述內窺鏡的一端的外部拔出之后,通過通道內部向上述出血部位移送清洗用液體來清洗出血部位,或者通過更換清洗用導管來向內窺鏡的通道移送清洗用液體。
根據現有文獻中公開的現有高頻刀,通過內窺鏡的通道向體腔內導入注射針頭,并利用注射針頭向作為在上述體腔內中所要切除的部位的病變黏膜部分的黏膜下層注入生理鹽水,從而使上述病變黏膜部分隆起。
如上所述的現有技術存在如下的問題,即,由于需要通過額外的注射針頭來向上述病變黏膜部分注入生理鹽水,因此非常麻煩,且增加處置所需的時間,而且在手術中難以繼續向出血部位供給流體。
并且,存在如下問題,即,當去除病變組織,以及為了去除病變組織而進行標記時,處于通電狀態的手術刀部的前部面與正常組織相接觸,導致可能使正常組織受損,且發生穿孔。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用于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順利地向病變部位噴射流體、且易于對病變組織進行標記及切除的內窺鏡用手術刀。
用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包括:把手部,具有中空部,在上述把手部的一側形成有與上述中空部相連接的開口部;把手滑動部,以可沿著上述把手部的長度方向向前方或后方滑動的方式與上述把手部的外周面相結合;金屬線,配置于上述把手部的中空部,上述金屬線以可與上述把手滑動部成一體地移動的方式與上述把手滑動部相連接;電極部,從上述把手滑動部的一側通過上述把手部的開口部與上述金屬線相連接;流體注入部,與上述把手部的一端相結合,用于向內管的內部注入流體;以及內管,以貫通上述流體注入部的方式從上述流體注入部延伸,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特征在于,包括:手術刀部,與上述金屬線的末端相連接,上述手術刀部可與上述金屬線成一體地移動;陶瓷水孔,插入于上述內管的末端部,在上述陶瓷水孔形成有貫通孔及多個水孔,上述貫通孔用于使上述手術刀部貫通的貫通孔,上述多個水孔沿著上述貫通孔的周圍配置;以及手術刀尖,與上述手術刀部的末端相結合。
并且,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還可包括線圈,上述線圈被卷繞于上述內管的內周面。
并且,本實用新型還包括管,上述管以包圍規定長度的上述金屬線的方式形成,上述電極部可通過上述管與上述金屬線相連接。
并且,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包括連接器,上述連接器以同時包圍上述金屬線與上述手術刀部之間相向的各個末端部的方式向徑向突出而成。
上述多個水孔包括沿著上述陶瓷水孔的周圍相互呈90度角的四個槽。
并且,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包括壓入管,上述壓入管插入于上述陶瓷水孔與內管之間。
上述手術刀尖可向上述手術刀部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而成。
上述手術刀尖能夠以向上述手術刀部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規定長度的方式呈圓柱形狀。
上述手術刀尖的末端部呈鈍形。
并且,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包括作為絕緣體的陶瓷頭部,上述陶瓷頭部與上述手術刀尖相結合,在上述陶瓷頭部形成有中空部。
上述手術刀尖可從多個方向向上述手術刀部的徑向的外側尖形突出而成。
上述手術刀尖能夠以相互呈90度角的方式向四個方向尖形突出而成。
上述手術刀尖能夠以與上述手術刀部的長度方向形成規定角度的方式延伸。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手術刀尖與上述手術刀部的長度方向形成100~110度角度。
可在上述把手滑動部形成多個槽。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通過內窺鏡用手術刀的前端部噴射通過流體注入部注入的流體,從而可順利地向病變部位噴射流體,由此,可有效地清洗出血部位,并能夠以防止被剝離的病變組織重新附著的方式分離切開組織。
并且,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包括手術刀尖,上述手術刀尖以向手術刀部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規定長度的方式呈圓柱形狀,通過使上述手術刀尖的末端部呈鈍形,從而防止穿孔,并且利用上述鈍形的末端部來容易地進行標記,可通過上述手術刀尖或手術刀部的直線方向的圓形桿快速進行預切(free cut)。
尤其,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還包括作為絕緣體的陶瓷頭部,上述陶瓷頭部與手術刀尖相結合,在上述陶瓷頭部形成有中空部,從而可按醫生所目視的視角原狀對病變部位進行標記,而無須傾斜內窺鏡用手術刀,在這一點上看,可易于施行手術,隨著陶瓷頭部防止手術刀部的前部面與正常組織相接觸,可防止上述正常組織的穿孔。
并且,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包括手術刀尖,上述手術刀尖從多個方向向手術刀部的徑向的外側尖形突出而成,從而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當進行切開(dissection)時,能夠以鉤出的方式切開病變部位,且根據向多個方向突出而成的結構,可在任意方向直接對上述病變部位進行定位(positioning),而無須以旋轉方向的方式進行手術。
并且,手術刀尖的末端部呈平坦狀,因而當以預切方式進行切開時可防止發生穿孔。
并且,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包括手術刀尖,上述手術刀尖以與手術刀部的長度方向形成規定角度的方式延伸,從而當進行切開時能夠以翻出或鉤出所要切開的病變部位的方式進行切開,并且可自由地旋轉手術刀尖的方向,從而可在任意方向上自由地進行切開定位。
并且,在上述把手滑動部形成有多個槽,從而在施行手術之后便于保管內窺鏡用手術刀。
附圖說明
圖1為表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側視圖。
圖2為圖1的剖視圖。
圖3為表示圖1的A部分的組裝前的狀態的部件圖。
圖4為表示圖3的B部分的組裝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為圖2的C部分的放大剖視圖。
圖6為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立體圖。
圖7為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立體圖。
圖8為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立體圖。
圖9為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完成手術后的保管狀態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的說明
1:內窺鏡用手術刀 100:把手部
102:開口部 110:把手環
120:把手滑動部 122:多個槽
140:電極部 200:金屬線
220:管 230:連接器
240:手術刀部
1260、2260、3260、4260:手術刀尖 1280:陶瓷頭部
300:流體注入部 310:第一注入部
320:第二注入部 322:注入管
340:外管 400:內管
402:封閉環 420:線圈
440:陶瓷水孔 442:貫通孔
444:多個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1至附圖8,對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
并且,在將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功能考慮在內而定義的后述的術語可根據使用人員、操作人員的意圖或慣例而發生改變,以下實施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而僅屬于在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中所提示的結構要素的例示性事項。
圖1為表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側視圖,圖2為圖1的剖視圖,圖3為表示圖1的A部分的組裝前的狀態的部件圖,圖4為表示圖3的B部分的組裝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圖5為圖2的C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圖6為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立體圖,圖7為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立體圖,圖8為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立體圖,圖9為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完成手術后的保管狀態的立體圖。
首先,參照圖1至圖5,對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結構進行說明。
作為參考,以下在對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進行說明的過程中,用于在體外進行操作的操作部所處的方向規定為后方,與上述操作部相連接并插入于體內的插入部所處的方向規定為前方來進行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用于通過插入于體內來對病變部位進行標記及切除,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可用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或用于去除發生在食道、胃腸、大腸等的早期胃腫瘤或腺瘤等。
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1大體包括插入部和操作部,上述插入部插入于體內,上述操作部與插入部相結合,上述操作部用于對上述插入部進行操作。首先,對操作部的結構進行說明。
把手部100用于形成操作部的軸,上述把手部100呈在內部具有中空部的柱體形狀,在上述把手部100的一側形成有與上述中空部相連接的開口部102。上述把手部100的剖面可呈圓形、四邊形等任何一種形狀,但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把手部100的剖面呈三角形,在三角形的三個面中的一個面沿著把手部100的長度方向形成有開口部102。在上述把手部100的末端形成有把手環110,上述把手環110可以為圓形環、四邊形環,或者如同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一個邊角被壓癟的四邊形環等任何一種形狀。通過在上述把手環110插入大拇指來操作內窺鏡用手術刀1,從而可便于操作內窺鏡用手術刀1。
把手滑動部120以可沿著把手部的長度方向向前方或后方滑動的方式與上述把手部100的外周面相結合,上述把手部100貫通把手滑動部120。具體察看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的形狀如下,以將大拇指插入于上述把手環110時為基準,在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的上側和下側分別形成有可插入食指和中指的環。并且,上側環的一部分向上側的右側方向開口,下側環的一部分向下側的左側方向開口,從而達到可便于插入手指。
在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的下側環的一側形成有多個槽122,上述多個槽122用于在施行手術之后的保管狀態下固定并整理管和電極線等。上述多個槽122也可形成于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的上側環的一側,并且形成單個槽122也無妨,并非必須形成多個槽122。如圖9所示,為了在施行手術之后保管內窺鏡用手術刀,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管及電極線等可固定于上述多個槽122。
金屬線200配置于上述把手部100的中空部,上述金屬線200以可與上述把手滑動部120成一體地移動的方式與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相連接。上述金屬線200用于向插入部傳遞操作部的前進、后退及旋轉等操作,具體地,可通過上述金屬線200向位于前方的手術刀部傳遞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的向前方的移動和后方的移動。上述金屬線200可由不銹鋼等金屬形成,優選地,上述金屬線200呈一根具有柔韌性且傳遞能力優秀的鐵絲等形狀。
管220以包圍規定長度的上述金屬線200的方式形成,如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優選地,上述管220從上述金屬線200與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相連接的一端部形成至上述把手部100的前方末端部。由于上述金屬線200呈一根薄金屬線的形狀,因而剛性差,因此當把手滑動部120前進移動時,金屬線200因瞬間受到力量而有可能彎曲。在此情況下,隨著通過形成上述管220來增加上述金屬線200的剛性,即使在把手滑動部120向前方或后方移動時受力,也可一邊維持直線移動能力,一邊很好地向上述金屬線200傳遞力。上述管220還與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相連接,并與上述把手滑動部120成一體地運動,從而可通過使把手滑動部120向前方或后方滑動,使上述管220向前方或后方移動。
電極部140從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的一側通過上述把手部的開口部102與上述金屬線200相連接。并且,如同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在以包圍上述金屬線200的方式形成有管220的情況下,電極部140可通過上述管220與金屬線200相連接。具體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電極部140從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的環的一側貫通環,并通過上述把手部的開口部102與位于上述把手部的中空部的管220相連接。上述電極部140為為了從單獨的醫療用高頻發電機接收高頻電流而連接高頻連接線等的位置。
若通過上述電極部140施加高頻電流,則高頻電流通過上述管220和金屬線200向插入部的末端傳遞,即,傳遞至切除部,這種情況將在之后的施行手術的步驟中進行詳細說明。
流體注入部300與上述把手部100的前方的一端相結合,用于向內管400的內部注入流體。上述流體注入部300包括第一注入部310和第二注入部320,上述第一注入部310固定在上述把手部100,上述第二注入部320以可相對于上述第一流體注入部310進行旋轉的方式與上述第一注入部310相結合。上述第二注入部320具有中空部,在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的一側形成有突出的管形態的注入管322,上述注入管322用于向配置于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的上述中空部內的內管400的內部供給水、生理鹽水等流體。
上述流體注入部300的前方可與外管340相結合,以貫通上述流體注入部300的內部的方式從上述流體注入部300內部延伸的內管400配置于上述外管340的中空部的內部。因此,上述外管340的中空部的直徑大于內管400的直徑。上述外管340與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相結合,并與上述第二注入部320成一體地旋轉,形成上述外管340的材料所具有的剛性大于內管400的材料所具有的剛性,從而既可堅固地維持內管400的狀態,還可防止內管400挫屈。
接著,參照圖3至圖5,對插入于體內并由操作部操作的插入部進行說明。
內管400以貫通上述流體注入部300和上述外管340的內部的方式延伸。具體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內管400的末端可在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的內部的中空部與連接第一注入部310的位置相結合。上述內管400由柔韌的材質形成,可使用特氟龍管等材質,上述內管的內周面可被線圈420卷繞。并且,上述內管400可從上述第二注入部320延伸約150cm~200cm程度的長度,上述內管400與上述第二注入部及上述外管340成一體地旋轉。優選地,上述內管400呈由樹脂等形成的具有絕緣性及可撓性的管形態。
可在上述內管400的把手部100側的末端部與上述金屬線200之間插入封閉環402。隨著插入上述封閉環402,向上述內管400的內部注入的流體不向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的外部泄漏,可向上述內管400的前方流動。
上述金屬線200與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相連接,上述金屬線200以貫通上述把手部100的內部、流體注入部300的內部、外管340的內部及內管400的內部的方式配置。上述金屬線200和管220與把手滑動部120相連接并成一體地運動,從而可通過使上述把手滑動部120向前方或后方滑動,使上述金屬線200和管220向前方或后方移動。
上述金屬線200與把手滑動部120相連接,從而能夠以一體的方式向前方或后方進行運動,但由于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相對于把手部100僅進行向前方或后方的滑動而無法進行旋轉,因而若要使上述金屬線200進行旋轉,則需要使把手部100整體進行旋轉。此時,由于上述第一注入部310和上述第二注入部可進行相對旋轉,因此,若固定上述第二注入部320,并利用把手環110使把手部100旋轉,則上述把手滑動部120和上述第一注入部310進行旋轉,并且上述金屬線200也以一體的方式進行旋轉。但是,根據另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由于把手部呈圓形,因而把手滑動部可相對于把手部進行旋轉,從而可僅通過把手滑動部的旋轉來使金屬線旋轉。
上述金屬線200的末端與手術刀部240相連接,可使手術刀部240以一體的方式與上述金屬線200一同向前方或后方移動。為了使上述金屬線200與手術刀部240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還包括連接器230,上述連接器230以同時包圍上述金屬線200與上述手術刀部240之間相向的各個末端部的方式向半徑方向突出而成。上述連接器230的剖面并不局限于圓形,但應相對于上述金屬線200及手術刀部240更向半徑方向的外側突出。優選地,上述手術刀部240由與金屬線200相同的材料連續形成。
在上述內管400的末端部插入有陶瓷水孔440,在上述陶瓷水孔440形成有貫通孔442及多個水孔444,上述貫通孔442用于使上述手術刀部240貫通,上述多個水孔444沿著上述貫通孔442的周圍配置。優選地,上述貫通孔442形成于陶瓷水孔440的中央,可參考圖5來詳細察看到,應使上述貫通孔442的直徑大于上述手術刀部240的直徑,從而可使手術刀部貫通上述貫通孔442,但應使上述貫通孔442的直徑小于上述連接器230的直徑,從而無法使上述手術刀部貫通連接器。此時,根據另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當未形成連接器230時,上述貫通孔442的直徑可以大于上述手術刀部240的直徑、且小于金屬線200的直徑,從而能夠以可使手術刀部貫通上述貫通孔422,而使金屬線無法貫通上述貫通孔422的大小形成。因此,若通過使上述把手滑動部120向前方移動,來使與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相連接的金屬線200和手術刀部240向前方移動,則上述連接器230無法經過上述陶瓷水孔的貫通孔442,而被卡定在上述手術刀部240的后端面,從而可限制上述手術刀部240及與手術刀部的末端相結合的手術刀尖1260向上述內管400的外部露出的露出長度。
上述多個水孔444沿著上述貫通孔442的周圍配置,具體地,沿著上述陶瓷水孔440的周圍的外圍向徑向的內側凹陷的槽沿著陶瓷水孔440的長度方向延伸而成。優選地,上述多個水孔444以規定間隔配置,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多個水孔包括沿著陶瓷水孔440的周圍相互呈90度角的四個槽。根據另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上述多個水孔也可包括多個孔,上述多個孔用于使流體沿著上述貫通孔的周圍貫通。
并且,可在上述陶瓷水孔444與內管400的內周面之間插入壓入管460。上述壓入管460用于使上述陶瓷水孔444以緊貼的方式插入于內管400,由于上述陶瓷水孔440以緊貼的方式插入于內管400的內部,因此,從上述流體注入部300的注入管322供給并在上述內管400與上述金屬線200之間向前方流動的水、生理鹽水等的流體在上述陶瓷水孔440的后方的末端面沿著形成于上述多個水孔444與壓入管460之間的多個通道移動,上述流體為從上述流體注入部的注入管322供給并在上述內管400和金屬線200之間向前方流動的水、鹽水等。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流體沿著形成于四個水孔444與壓入管460之間的四個通道移動,上述四個水孔444沿著上述陶瓷水孔440的周圍相互呈90度角,在圖4中通過箭頭示出了流體的移動路徑。并且,上述流體也可向貫通孔442與貫通上述貫通孔442的手術刀部240之間的空間部移動。向形成于上述多個水孔444和壓入管460之間的多個通道,或者向上述貫通孔442與貫通上述貫通孔442的手術刀部240之間的空間部移動的流體向前方噴射。
接著,對在本第一實施例中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相結合的手術刀尖1260進行詳細說明。上述手術刀尖1260向上述手術刀部240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而成,尤其以向上述手術刀部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規定長度的方式呈圓柱形狀。上述圓柱的形狀的直徑相對大于高度,從而可以呈如硬幣的扁圓狀,考慮到與上述手術刀尖1260相結合的陶瓷頭部1280的直徑,圓柱的直徑能夠以與上述陶瓷頭部1280的直徑類似的尺寸形成。此時,上述手術刀尖1260能夠以使上述手術刀部240貫通中央的方式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相結合。
并且,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1還包括作為絕緣體的陶瓷頭部1280,上述陶瓷頭部1280與上述手術刀尖1260相結合,在陶瓷頭部1280形成有中空部。上述陶瓷頭部1280向前方具有圓形的頭部,在上述陶瓷頭部1280的末端部的中央形成有中空部,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通過上述中空部配置。優選地,上述中空部形成在與上述陶瓷水孔的貫通孔442相向的位置。因此,當對病變部位進行標記時,可借助通過上述陶瓷頭部1280的中空部來配置的手術刀部240的末端進行標記。并且,當通過手術刀尖1260進行切開時,上述陶瓷頭部1280起到保護作用,從而可防止因手術刀部1260的前部面與正常組織相接觸而產生的穿孔。其中,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并不局限于此,根據另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1也可以不包括上述陶瓷頭部。
接著,參考圖6,對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進行說明。
與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相比,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僅在手術刀尖的形狀上存在差異,而其他大部分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結構相同。因此,在對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進行說明的過程中,由于把手部100、金屬線200、流體注入部300、內管400、手術刀部240、陶瓷水孔440等與上述說明相同,因此以具有不同結構的手術刀尖為中心進行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相結合的手術刀尖2260向上述手術刀部240的徑向的外側突出形成,尤其,上述手術刀尖2260可在多個方向中向徑向的外側尖形突出而成。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上述手術刀尖2260以相互呈90度的方式向四個方向尖形突出而成。其中,尖形突出是指以越向徑向的外側靠近,寬度越變窄的方式延伸的所有形狀,而不僅僅指末端鋒利的形狀。各個突出部分可相互連接成曲線。此時,上述手術刀尖2260能夠以使上述手術刀部240貫通中央的方式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相結合。
并且,根據另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還可以包括作為絕緣體的陶瓷頭部,上述陶瓷頭部與上述手術刀尖2260相結合,在上述陶瓷頭部形成有中空部。
接著,參考圖7,對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進行說明。
與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相比,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僅在手術刀尖的形狀上存在差異,而其他大部分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結構相同。因此,在對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進行說明的過程中,由于把手部100、金屬線200、流體注入部300、內管400、手術刀部240、陶瓷水孔440等與上述說明相同,因此以具有不同結構的手術刀尖為中心進行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中,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相結合的手術刀尖3260以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長度方向形成規定的角度的方式延伸。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上述手術刀尖3260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長度方向形成100~110度的角度。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呈彎曲形,上述手術刀尖3260可通過彎曲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而成,從而與手術刀部形成為一體,進而便于制造。
接著,參照圖8,對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進行說明。
與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相比,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僅在手術刀尖的形狀上存在差異,而其他大部分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的結構相同。因此,在對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進行說明的過程中,由于把手部100、金屬線200、流體注入部300、內管400、手術刀部240、陶瓷水孔440等與上述說明相同,因此以具有不同結構的手術刀尖為中心進行說明。
在本第四實施例中,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相結合的手術刀尖4260向上述手術刀部240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而成,尤其,以向上述手術刀部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規定長度的方式呈圓柱形。此時,上述手術刀尖4260能夠以使上述手術刀部240貫通中央的方式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相結合。并且,優選地,上述手術刀尖4260的前方的末端部呈鈍形,用于防止手術的過程中產生穿孔,上述手術刀尖4260的直徑略微大于手術刀部240的直徑,從而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手術刀尖1260相比,上述手術刀尖4260的圓柱的高度可小于上述手術刀尖4260的圓柱的直徑。并且,可從上述內管400的前方的末端延伸至上述手術刀尖4260的最大距離可制造成1mm、1.5mm、2mm、3mm等長度中的任一長度,但當若超過4mm,則被穿孔的危險性變高,因此,優選地,上述最大距離為4mm以下。
接著,對利用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來施行手術的步驟進行簡單說明。
首先,為了進入體內的病變部位,可通過內窺鏡的通道內部插入內管400。在此情況下,上述把手滑動部120位于把手部100的相對后方,優選地,與上述金屬線200的前方相連接的手術刀部240以位于內管400的內部的狀態進入體內。
如上所述,若通過內窺鏡的通道使內管400靠近目標病變部位,則通過使上述把手滑動部120相對于把手部100向前方滑動,從而使與上述金屬線200相連接的手術刀部240和手術刀尖1260、2260、3260、4260向內管400的外側露出。此時,直到上述連接器230被陶瓷水孔440卡定為止,可通過移動把手滑動部,最大限度地露出上述手術刀部和手術刀尖。
接著,為了對病變部位進行標記及切除,首先,在核對需要切除的病變后,為了使病變與肌肉層相分離,可向病變周圍注入藥物來使病變部位隆起。接著,使上述電極部140與高頻連接線相連接,并向上述電極部140輸入高頻電流,上述高頻連接線從用于額外的醫療用設備的高頻發電機接收高頻電流。由此,所輸入的高頻電流通過上述管220及金屬線200被移送到手術刀部240和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的手術刀尖1260、手術刀尖2260、手術刀尖3260、手術刀尖4260,為了顯示所要去除的病變周圍,而利用上述方法進行標記。通常,當進行標記時,以使手術刀部傾斜的方式放倒刀,并通過與手術刀部的末端相結合的手術刀尖對所要切除的病變部位進行標記,能夠以略微焚燒的方式表示病變部位。接著,沿著所標記的周圍插入手術刀尖來進行切除。具體地,通過預切方式對病變周圍進行切除后,可圍繞被剝離的病變的粘膜下層進行切開,從而分離上述病變與肌肉層。
在施行手術的過程中,為了清洗出血部位或不使被剝離的病變組織重新附著,可向切開部位注入鹽水等流體。此時,上述注入管322向內管400的內部注入流體,從而可使沿著上述內管400的內部向前方流動的液體通過上述陶瓷水孔440的貫通孔442及多個水孔444向前方噴射。詳細的過程已在上述中進行過說明。
若完成如上所述的切開步驟,則為了回收被去除的病變組織,可重新通過內窺鏡的通道將內管400拔出體外并結束成手術。
輸入高頻電流或者注入流體的上述步驟可根據需要在任何時候進行或中斷。
對在上述的手術過程中利用各種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來進行標記及切除的步驟和由此產生的效果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包括手術刀尖1260,上述手術刀尖1260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相結合,上述手術刀尖1260以向手術刀部240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規定長度的方式呈圓柱形狀,尤其,與上述手術刀尖1260相結合的陶瓷頭部1280向前方具有圓形的頭部,在上述手術刀尖1260的末端部的中央形成有中空部,使得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向內側以圓形露出,從而在手術過程中,從而可按醫生所目視的視角原狀對病變部位進行標記,而無須傾斜內窺鏡用手術刀,在這一點上看,可易于施行手術,
并且,當進行用于切除病變周圍的預切手術時,將手術刀尖插入于病變組織后,需要以沿著上述病變組織的周圍使上述手術刀尖旋轉360度的方式進行切除,此時,上述陶瓷頭部1280能夠以防止手術刀部1260的前部面與正常組織相接觸的方式進行保護,從而可防止正常組織發生穿孔。尤其,在施行預切后,與陶瓷頭部1280的下端部相結合的圓形的手術刀尖1260進行分離病變的粘膜下層和肌肉層的切開步驟,此時,若適當地使用上述手術刀尖1260和手術刀部240的接觸點來對切開病變以逐漸翻出的方式進行切開,則可容易地切開至病變的中心的下端部。
接著,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當進行切開時,可通過向手術刀部240的徑向的外側突出形成的手術刀尖以鉤出的方式切開病變部位,尤其,可通過相互呈90度且向四個方向尖形突出而成的手術刀尖2260以鉤出的方式切開病變部位,從而具有可在任意方向直接進行定位(positioning)的效果,而無須根據向四個方向突出形成的手術刀尖以旋轉方向的方式進行手術。并且,由于上述手術刀尖2260的末端部呈平坦狀,從而當進行預切時,可防止發生穿孔。
接著,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相結合的手術刀尖3260以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長度方向形成規定角度的方式延伸,尤其,上述手術刀尖3260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長度方向形成100~110度角度,從而當進行切割時,能夠以翻出或鉤出切開所要切割的病變部位的方式進行切割,并且可通過操作把手部自由地旋轉上述手術刀尖3260的方向,從而不管病變部位所處的部位、存在的方向,也可自由地進行切口定位。并且,利用上述手術刀尖3260的末端部來進行標記,可通過手術刀尖的直線的圓形桿部位來進行預切,從而具有在施行手術的過程中可一次性完成從標記到切開步驟的效果。
最后,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內窺鏡用手術刀,上述內窺鏡用手術刀包括手術刀尖4260,上述手術刀尖4260與上述手術刀部240的末端相結合,上述手術刀尖4260以向手術刀部240的徑向的外側突出規定長度的方式呈圓柱形狀,尤其,通過使上述手術刀尖4260的末端部呈鈍形,從而可防止發生穿孔,并且可利用上述鈍形的末端部來容易地進行標記,可通過上述手術刀尖4260或手術刀部240的直線方向的圓形桿快速進行預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