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40151閱讀:525來源:國知局
一種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



背景技術:

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癥、退變性側彎以及椎間盤源性疾病等等)的治療原則是解除神經壓迫及重建脊柱的穩定性。脊椎穩定的重建依賴于椎體與椎體之間的骨性連接,最早的方法是經前路將髂骨塊植于椎體間以達到椎體間的融合。20世紀80年代,一種經后路的椎間融合器-BAK系統開始用于治療腰椎退行性疾患,此后腰椎后路椎體間融合技術逐步發展成為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標準術式。椎間融合術在恢復椎間高度的同時加強脊柱前柱的支撐作用,增加節段穩定性,廣泛應用于臨床。目前,腰椎椎間融合術的方法主要有經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fusion,PLIF);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transforamina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前路腰椎椎體間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如極外側入路腰椎椎間融合術(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fusion,XLIF)以及通道輔助下的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MIS-TLIF)等。

近年來微創技術特別是脊柱內窺鏡技術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脊柱內窺鏡輔助下進行椎間盤的切除及神經根的松解技術已成熟。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在內窺鏡輔助下的椎體間融合技術,但目前顯然存在 的一個問題就是內鏡工作通道較小,現有的常規融合器不能通過內鏡工作通道放置,給微創手術帶來不便;另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一般同時會伴有椎間隙的狹窄,如果能夠在手術中恢復椎間高度,那么對改善臨床癥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亟需設計一種既可以通過內窺鏡通道同時又足以恢復椎間高度的的融合器,實現脊柱手術真正意義上的微創化。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該融合器能夠通過內鏡工作通道,實現融合器的術中撐開操作,有助于在手術中恢復椎間高度,從而改善臨床癥狀。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由以下部件構成:

設有凸棱結構和溝槽結構的融合器主體,所述融合器主體還設置有調節螺栓安裝端;

連接于融合器主體上部的上葉片,其具有上葉片主體部分,以及自上葉片主體部分下表面朝向融合器主體方向延伸的上外延部,該上外延部設置上調整槽;

連接于融合器主體下部的下葉片,其具有下葉片主體部分以及自下葉片主體部分上表面朝向融合器主體方向延伸的下外延部,該下外延部設置有下調整槽;

可進入所述融合器主體調節螺栓安裝端的調節螺栓,所述調節螺栓設置有螺紋桿和固定塊安裝端;

通過調節螺栓與所述融合器主體相連接的固定塊;

所述融合器主體具有四個凸棱結構;

所述調節螺栓表面設置有與卡環配合的環形結構,卡環在環形結構上卡住固定塊;

所述固定塊的兩側設置有與上葉片、下葉片進行配合的溝槽結構。

調節螺栓用于連接融合器主體和固定塊,并推動融合器主體進行線性移動。

固定塊用于和調節螺栓配合而使所述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實現撐開及收縮。

所述調節螺栓還設置有與所述微創椎間融合器的撐開/壓縮工具配合的結構。

所述調節螺栓還設置有與卡環配合的環形結構。卡環用于與調節螺栓配合對固定塊進行限位。

所述上葉片、下葉片為片狀結構或板狀結構,所述上葉片的上表面、下葉片的下表面設置有防滑結構。

所述上葉片、下葉片分別設置有葉片通孔。

所述上葉片的上外延部設置有三組上調整槽、下葉片的下外延部設置有三組下調整槽。

所述上調整槽、下調整槽為與融合器主體軸線具有夾角的傾斜溝槽結構。

所述固定塊的兩個側壁設置有與手術工具匹配的凹槽。

所述固定塊設有與調節螺栓配合的通孔結構及與上葉片、下葉片配合的溝槽結構。

與其它只能實現一端高度可調的膨脹融合器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聯動作用可以實現融合器兩端高度的同時調節,避免因融合器兩端高度不同造成的融合器滑脫和移位。同時,本實用新型將上下承重面的防滑齒固定在上下椎體的終板上,起到固定自穩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兩端可調、不易滑脫、固定自穩,且體積小、植入方便,可以實現內窺鏡通道下的融合器植入,實現融合器的術中撐開操作,有助于椎間融合手術微創化。同時有助于在手術中恢復椎間高度,從而改善臨床癥狀。

附圖說明

圖1為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的組合狀態示意圖。

圖2為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的撐開狀態示意圖。

圖3為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中融合器主體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中上葉片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中下葉片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中螺栓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中固定塊的立體示意圖。

1、融合器主體;11、凸棱結構;12、溝槽結構;13、與調節螺栓配合的螺紋孔;14、融合器主體的第一側壁;15、融合器主體的第二側壁;16、調節螺栓安裝端;2、上葉片;21、防滑結構;22、上調整槽;23、上葉片主體;24、上外延部;25、上葉片主體部分的上表面;26、上葉片主體部分的下表面;3、下葉片;31、防滑結構;32、下調整槽;33、下葉片主體;34、下外延部;35、下葉片主體部分的上表面;36、下葉 片主體部分的下表面;4、調節螺栓;41、外螺紋;42、環形結構;43、與融合器撐開/壓縮工具配合的結構;44、螺紋桿;45、固定塊安裝端;5、固定塊;51、與上葉片、下葉片的凸棱結構相配合的溝槽;52、與手術工具匹配的凹槽;53、與調節螺栓配合的通孔結構;54、傾斜面;55、固定塊的側壁;6、葉片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1~7所示,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其包括:融合器主體1、上葉片2、下葉片3、調節螺栓4以及固定塊5。

其中,所述融合器主體1具有相對布置的第一側壁14、第二側壁15,所述第一側壁、第二側壁分別設置有一對凸棱結構11和一對溝槽結構12,該融合器主體還具有一個調節螺栓安裝端16,所述調節螺栓安裝端設置有與調節螺栓配合的螺紋孔13,該螺紋孔的延伸方向與融合器主體的長度方向一致。

連接于融合器主體上部的上葉片2,其具有上葉片主體部分23以及自上葉片主體部分下表面26朝向融合器主體方向延伸的兩個上外延部24,上外延部垂直于上葉片主體部分的下表面,所述上葉片主體部分呈板狀或者片狀,呈板狀或者片狀的上葉片主體部分具有上表面25和下表面26,所述上葉片的上表面為承重面,承重面上設置有防滑結構21,所述兩個上外延部分別設置有傾斜的三對上調整槽22。上調整槽為與融合器主體中軸線具有夾角的傾斜溝槽結構。

連接于融合器主體下部的下葉片3,其具有下葉片主體部分33以及自下葉片主體部分上表面35朝向融合器主體方向延伸的兩個下外延部34,下外延部垂直于上表面,所述下葉片主體部分呈板狀或者片狀,呈板狀或者片狀的下葉片主體部分具有上表面35和下表面36,下葉片的下表面為承重面,承重面上設置有防滑結構31,所述兩個下外延部分別設置有傾斜的下調整槽32。下調整槽為與融合器主體中軸線具有夾角的傾斜溝槽結構。

所述上葉片的上表面、下葉片的下表面沿著融合器主體的長度方向設置有防滑結構,即圖4、圖5中所示的防滑結構21、防滑結構31,所述防滑結構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形式:齒狀、褶皺、增大摩擦的紋理、龍骨脊、抓緊或者握緊的突起,所述防滑結構在融合手術期間被固定在上下椎體的終板上,以起到牢固固定自穩的作用,從而防止椎體融合器發生移位。

所述上葉片、下葉片設置有葉片通孔,本實用新型中,所述上葉片、下葉片的中央形成上下對應的葉片通孔,形成上下貫通的結構,便于植骨時使用。所示的葉片通孔具有類似矩形形狀。

調節螺栓4,可進入到融合器主體的調節螺栓安裝端,用于推動融合器主體進行線性移動,所述調節螺栓設置有螺紋桿44和固定塊安裝端45,螺紋桿部分設有外螺紋41,調節螺栓表面設置有與卡環配合的環形結構42,卡環在環形結構上卡住固定塊,起到固定的作用;所述調節螺栓的固定塊安裝端設有與融合器撐開/壓縮工具配合的結構43。

所述固定塊5包括至少兩個傾斜面54,傾斜面54上設有與上葉片、下葉片的凸棱結構配合的溝槽51。

所述固定塊5的兩個表面55設置有用于與手術工具匹配的凹槽52。

所述固定塊5設有與調節螺栓4相配合的通孔結構53。

使用時,首先用裝有卡環的調節螺栓4將融合器主體1和固定塊5連接在一起。然后,將上葉片2和下葉片3通過與融合器主體的凸棱結構配合的上調整槽、下調整槽連接安裝。所述融合器主體1朝向固定塊5的移動會帶動上葉片2和下葉片3遠離融合器主體1,所述融合器主體1遠離固定塊5的移動會帶動所述上葉片和下葉片靠近所述融合器主體,使融合器整體呈現收縮和撐開的不同狀態,實現了微創椎間融合器的高度的可調節。

當將所述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植入腰椎后,用融合器撐開/壓縮工具旋轉調節螺栓4,通過聯動作用使融合器主體1帶動凸棱結構在上葉片2和下葉片3中沿上調整槽22、下調整槽32移動,進而實現上下葉片的撐開和壓縮。也就是說,所述高度可調微創椎間融合器可以通過調節螺栓4旋入融合器主體1的深度調節上下葉片的張開度,最終實現融合器高度的可調節。

融合器主體的兩個側壁設置有用于與手術工具匹配的凹槽,便于手術時的操作。

使用高度可調微創椎間融合器的方法為:將所述高度可調的微創椎間融合器通過內窺鏡通道置于相鄰椎體之間,向第一方向旋轉所述調節螺栓帶動所述高度可調微創椎間融合器的融合器主體向第一方向移動,融合器主體的凸棱結構緊靠并擠壓上葉片、下葉片的上、下調整槽移動,進而使得上葉片、下葉片遠離所述融合器主體而呈現擴張狀態,微創椎間融合器高度增加。

向第二方向旋轉所述調節螺栓帶動所述高度可調微創椎間融合器主體向第二方向移動,所述融合器主體的凸棱結構沿調整槽推動上下葉片靠近所述融合器主體而呈現壓縮狀態,融合器高度減小。這樣,所述高度可調微創椎間融合器即可實現高度的調節。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凡是屬于本實用新型原理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進行的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冕宁县| 安顺市| 崇州市| 玉林市| 绥芬河市| 玉龙| 巴马| 南澳县| 香河县| 竹北市| 诸城市| 乡宁县| 晋城| 梓潼县| 萝北县| 疏勒县| 浙江省| 渝中区| 县级市| 白沙| 酉阳| 历史| 金华市| 临清市| 新丰县| 张家口市| 崇文区| 阜新| 嘉鱼县| 安仁县| 仁怀市| 遵义市| 临沭县| 武城县| 浏阳市| 祁阳县| 沅江市| 桂林市| 富裕县|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