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艾灸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攜式艾灸器。
背景技術:
艾灸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具有除濕排寒、通筋活絡之功效,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
目前,傳統的艾灸器具,多體積較大,不便于攜帶,只能在專設的治療室進行治療,不便于普通家庭進行日常艾灸治療,一些體積較小的灸器多采用彈性帶進行固定,對于眾多身體部位和穴位來說,彈性帶都不方便固定。如公開號為CN 104248510的專利公開了一種便攜式艾灸器,通過采用上下扣合的兩個燃燒筒,并在下燃燒筒底部設置吸附墊或套設無紡布粘貼層,來解決上述體積大和不便固定的問題,然而,其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1)通過調節上下燃燒筒的重合度來實現通風量和燃燒溫度的調節,一方面通風量大小不便于準確控制,特別是對于初級使用者或者老人來說,不便于確定通風口大小調節的是否合適;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上下燃燒筒發生相對移動,造成通風口過大或閉合,難以保障燃燒溫度穩定,忽高忽低,艾灸效果差;2)其進氣口設置在下燃燒筒的下部,高溫氣體從調節孔流出,容易燒壞調節孔。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便攜式艾灸器,其結構簡單、體積小,方便攜帶,操作簡便,可有效避免調節孔被燒壞情況發生。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艾灸器包括由上、下燃燒筒相互扣合連接構成的燃燒筒,燃燒筒的上部側壁設置有出風口、下部側壁設置有可調式進風口,下燃燒筒的底部設置有粘貼片,所述上燃燒筒內頂部設置有艾柱固定件。
所述上、下燃燒筒間設置有相互對應的定位孔和定位銷。
所述燃燒筒的側壁外輪廓為多個凸起的弧面結構。
所述可調式進風口包括分別對應設置在上、下燃燒筒側壁大小不等的通孔。
所述下燃燒筒內距底部邊沿3-5mm處設置有隔網或帶通孔的隔板。
所述下燃燒筒包括外層殼體和內層的阻燃隔熱保溫筒,保溫筒上設置所述進風通孔,所述殼體上與進風通孔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鏤空結構。
所述下燃燒筒的底部與粘貼片通過連接件活動連接。
所述連接件為相互吸合的磁和鐵。
所述連接件為設置在粘貼片上與下燃燒筒螺紋連接的螺紋連接件。
所述粘貼片為具有通孔粘貼無紡布或巴布貼。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結構簡單、體積小、操作簡便,通過粘貼層可以方便地將灸器粘貼于人體所需要灸治的部位。根據燃燒筒內氣流上升的特點,科學布局,有效避免可調式進風口燒損、堵塞情況的發生,同時,使用時燃燒筒內熱氣流上升過程中伴隨有效降溫,使流經出風口的氣流溫度較低,從而有效提高艾灸器的使用壽命。
2)定位孔和定位銷使換檔調風準確、到位、方便,通過合理設計通風檔位的通孔大小,使每個檔位的通風量大小合適,并且可以進行檔位標示,使操作更加簡便;同時,可有效避免在使用過程中燃燒筒轉動造成通風量過大或過小,保障灸治溫度穩定,提高艾灸效果。
3)隔板與燃燒筒底部保持一定距離,可有效避免燙傷等情況的發生,提高灸器的安全可靠性,并使隔板與患者穴位間留存一部分艾熱氣體,提高熏蒸效果。
4)下燃燒筒與粘貼層活動連接,方便燃燒筒的安裝與卸取,避免短期內的二次灸治造成對人體的重復粘貼,在處理一些緊急事務時,將燃燒筒取下,處理完事務后,再將燃燒筒連接即可。
5)下燃燒筒與粘貼層通過磁石吸合連接,可有效利用磁石達到磁療的目的;并且,粘貼層可以采用膏貼,達到多重復合治療的效果。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施例四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四瓣形燃燒筒的橫斷面輪廓結構示意圖:
圖7是五瓣形燃燒筒的橫斷面輪廓結構示意圖:
圖8是六瓣形燃燒筒的橫斷面輪廓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一種便攜式艾灸器,包括由上燃燒筒1和下燃燒筒5相互扣合連接構成的燃燒筒,上燃燒筒1的上部側壁設置有出風口3,上、下燃燒筒1和5的下部側壁設置有可調式進風口6,可調式進風口6包括分別對應布設在上、下燃燒筒側壁的多個進風通孔,多個進風通孔的大小依次遞增或遞減。所述下燃燒筒5的頂面布設有與進風口6對應的多個定位孔,上燃燒筒1上設置與定位孔相對應的定位銷4,從而使定位銷4錯位插入其他定位孔時,上、下燃燒筒側壁的進風通孔剛好到達對應位置,實現進風口6的調節。上燃燒筒內頂部設置有艾柱固定針2,下燃燒筒5內距底部邊沿3-5mm處設置有隔網或帶通孔的隔板9,下燃燒筒5的底部邊沿設有法蘭片8,并套設有無紡布粘貼片7。
使用時,通過粘貼片7將下燃燒筒5粘貼于待灸穴位處,將固定針2上的艾柱點燃,上、下燃燒筒1和5扣合,旋轉調整至適合的檔位,并通過定位銷4和定位孔進行定位,即可方便地進行灸療。
實施例二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之處在于:出風口3包括對應布設在上、下燃燒筒1和5 上部側壁的出風通孔,出風通孔的布設間距與進風口6的布設間距一致,保障調節進風口6時,出風口3的暢通。出風通孔的大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實現在調節進風口大小的同時,調節出風口大小,二者協同配合實現通風控溫調節。
實施例三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二的區別之處在于:所述上燃燒筒1內頂部設置的艾柱固定針2為螺旋結構,可有效避免艾柱滑脫落入底部造成燙傷情況的發生。所述下燃燒筒5的底部在隔網或隔板9的下方設置有磁/鐵環或布設磁/鐵塊10,粘貼片上7設置通孔,通孔的周邊設置對應的鐵/磁環或布設鐵/磁塊11,一方面實現燃燒筒與粘貼片7的快速吸合連接,另一方面達到磁療效果,粘貼片7為具有治療作用的巴布貼,粘貼固定的同時,兼具治療作用。
實施例四
如圖4、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便攜式艾灸器,其下燃燒筒5包括外層殼體5-1和內層的阻燃隔熱保溫筒5-2,殼體5-1和保溫筒5-2固定連接,殼體5-1和保溫筒5-2的上部側壁設置有與上燃燒筒1相對應的出風口3,保溫筒5-2的下部側壁設置有與上燃燒筒1相對應的進風通孔構成可調式進風口6,保溫筒5-2上的進風通孔為大小依次均布的通孔,上燃燒筒1上的進風通孔其中一個與保溫筒5-2上的最大通孔大小一致,其余多個與保溫筒5-2上的最小通孔大小一致,通過旋轉上燃燒筒1使其最大孔對應保溫筒5-2上的不同進風通孔,進行溫度調控,其余多個小進風通孔作起到輔助進風作用,使艾柱燃燒均勻。殼體5-1側壁與進風通孔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鏤空花瓣結構12,既美觀,又能起到進風調節作用。
上燃燒筒1內設置有加固板14,用以穩定支撐固定針2,提高固定針2的穩定性。下燃燒筒5的底部與粘貼層7通過螺紋連接件13活動連接,螺紋連接件13為設置在粘貼層7通孔邊緣的環形件,該環形件側壁具有螺紋結構。
實施例五
如圖6-8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燃燒筒的側壁外輪廓為多個凸起的弧面結構15,構成花瓣形,圖6-8分別為四瓣花瓣形結構、五瓣花瓣形結構和瓣花瓣形結構,通過采用凸起的弧面結構15構成花瓣形,既美觀大方,又方便旋轉操作,調節進出風口的大小,實用性強。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實施例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技術內容均為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