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涉及一種用于血管縫合手術的顯微器械,具體涉及夾持顯微縫合針的手術機器人配件——顯微持針器。
背景技術:
隨著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大量的醫療器械得到推廣和應用。在眾多的醫療器械中,各種高精度的外科手術器械逐漸在醫學領域中得到發展。其中顯微持針鑷作為手術機器人的輔助配件,其應用有著相當大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顯微持針器,通過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固定在微操精準手術機器人前端,同時采用嵌入式微型控制器操作系統,可以實現結構的簡化。本發明屬于一次性的可消毒的手術配件,由持針鑷芯、頸部、連接套、套環、外管、驅動裝置、壓縮彈簧、定位銷、連接繩等部件組成,頸部細長,可通過小切口。該新型顯微持針器為常閉式,由壓縮彈簧作用于頸部實現持針鑷芯前端的閉合,由后端驅動作用于連接繩實現持針鑷芯前端的張開,省去手術操作者的手動控制動作。操作簡單,易于控制,開閉靈活,并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夾持穩固性。
所述的持針鑷芯的前端采用單彎鑷型式,閉合后厚度為1.5mm~2.0mm,彎曲角度為130°,彎曲尖端長度為2.0mm~3.0mm,有利于縫合操作和縫合線的打結,便于穩固持針且不遮蓋手術視野;持針鑷芯的后端通過定位銷連接,固定于連接套上。
所述的頸部受壓縮彈簧作用,使持針鑷芯前端閉合,實現自然狀態下的閉合形式;頸部長度為10mm~45mm。
所述的顯微持針器張開距離為1.0mm~2.0mm。
所述的外管的后端為外螺紋,可以通過螺紋連接將該顯微持針器固定在微操精準手術機器人前端。
所述的連接繩的前端固定于頸部上,其后端連接驅動裝置,通過驅動裝置作用使連接繩后移實現持針鑷芯前端的張開。
所述的驅動裝置含有圓柱形鐵塊、電磁鐵、直流電源以及驅動裝置外殼等,圓柱形鐵塊固定于連接繩,電磁鐵在通電情況下產生磁性,通過磁力作用吸引圓柱形鐵塊發生位移。
本新型顯微持針器的前端屬于鑷類,鑷芯對力量的敏感度和控制度要優于鉗類,其操作的靈巧性也好于鉗類,可多應用于精密、顯微的場合,尤其適用于心血管外科、顯微外科等手術。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夾持方面,彈簧作用下夾持力均勻,避免了人為施力過大導致的縫合針夾斷;持針鑷芯的前端開閉靈活,并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夾持穩固性。
2、操作方面,該新型顯微持針器為常閉式,由后端驅動作用于連接繩實現持針鑷芯前端的開合,省去手術操作者的手動控制動作,操作簡單,易于控制。
3、成本方面,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在微操精準手術機器人前端,從而降低了整體手術器械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外型結構簡圖。
圖2是本發明的內部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和圖2所示的結構簡圖中,該新型顯微持針器是由持針鑷芯1、頸部2、連接套3、套環4、外管5、驅動裝置6、壓縮彈簧7、定位銷8、連接繩9等部件組成,其中,驅動裝置含有圓柱形鐵塊10、電磁鐵11、直流電源12以及驅動裝置外殼13等。該新型顯微持針器為常閉式,驅動裝置的圓柱形鐵塊10固定于連接繩9,電磁鐵11在通電情況下產生磁性,通過磁力作用吸引圓柱形鐵塊10發生位移,由驅動裝置作用于連接繩9實現持針鑷芯1前端的張開,省去手術操作者的手動控制動作。操作簡單,易于控制,開閉靈活,并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夾持穩固性。
持針鑷芯1的前端采用單彎鑷型式,閉合后厚度為1.5mm~2.0mm,彎曲角度為130°,彎曲尖端長度為2.0mm~3.0mm,有利于縫合操作和縫合線的打結,便于穩固持針且不遮蓋手術視野;持針鑷芯的后端通過定位銷8連接,固定于連接套3上。
頸部2長度為10mm~45mm,頸部2受壓縮彈簧7作用,使持針鑷芯1前端閉合。連接繩9的前端固定于頸部2的后端,連接繩9的后端通過驅動裝置作用產生向后方向的位移,帶動頸部2后移0.5mm~1.5mm,壓縮彈簧7受壓,實現持針鑷芯1前端的張開。當連接繩9的后端驅動裝置停止作用,連接繩松弛,壓縮彈簧7作用使得針鑷芯1前端重新閉合。
套環4固定于連接套3上,通過套環4的旋轉可以實現持針鑷芯1呈360°方向調整。 顯微持針器張開距離為1.0mm~2.0mm。外管5的后端為外螺紋,可以通過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將該顯微持針器固定在微操精準手術機器人前端。持針鑷芯1尖端部分的外形設計圓潤且精細,使血管與脆弱組織損傷很小,能夠保證手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