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臨床治療過程中的醫療器械,具體地指一種雙腔霧化吸痰器。
背景技術:
吸痰管作為一種常見的醫用輔助器材,多應用于臨床急危重癥病人的吸痰。現在臨床上通常使用的是單腔吸痰管,在遇到病人的痰液粘稠、干燥難吸時,通常是利用注射器在管腔內注入鹽水或者化痰溶劑,對病人進行化痰處理后,再吸痰液。這樣操作,一方面,由于是分開進行的兩個過程,不夠便捷,等待的時間較長,耽誤了病人的搶救時間,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另一方面,這種單腔吸痰管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病人誤吸的風險;再者,還加重了臨床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通常需要反復進行吸痰、化痰的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現有單腔吸痰管存在的操作繁瑣、吸痰時間長,病人痛苦緩解緩慢等缺陷,提供一種能夠減輕病人痛苦、降低醫護人員勞動強度、節省搶救時間的雙腔霧化吸痰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雙腔霧化吸痰器,一種雙腔霧化吸痰器,適用于對醫院危重患者同步進行霧化和吸痰的急救處理,它包括吸痰軟管和霧化軟管,其特殊之處在于:
所述吸痰軟管插入在霧化軟管中與其間隙嵌套配合,所述吸痰軟管的內腔形成管狀吸痰通道,所述吸痰軟管的外壁與霧化軟管的內壁之間形成環狀霧化通道;
所述吸痰軟管的前端伸出霧化軟管的前端并與其密封配合,且所述吸痰軟管的前端設置有吸痰通孔,所述吸痰軟管的后端伸出霧化軟管的后端并與其密封配合,且所述吸痰軟管的后端設置有負壓接口;
所述霧化軟管的前端側壁上設置有霧化噴孔,所述霧化軟管的后端側壁設置有注射器接口。
進一步地,所述注射器接口上設置有單向止回閥。這樣,可以防止霧化藥物倒流以及防止空氣中的顆粒、病菌污染管腔。
優選地,所述吸痰軟管的前端頂部呈球面形。這樣,可以防止對患者的喉嚨造成二次傷害。
優選地,所述霧化軟管的前端側壁呈錐面形。這樣,可以便于霧化軟管在患者喉腔內移動,防止造成二次傷害。
進一步地,所述吸痰通孔設置有2個,對稱布置在吸痰軟管的前端側壁上。這樣,可以便于吸入。
進一步地,所述霧化噴孔設置有多個,呈環帶狀布置在霧化軟管的前端側壁上。這樣,可以均勻的將化痰藥物霧化后噴在病人郁結的痰痂處。
進一步地,所述霧化噴孔與吸痰通孔的間距為1~3cm。這樣,可以使霧化藥物與病人的痰痂充分混合后被吸出。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通過采用雙腔結構的吸痰管,可以使化痰藥物迅速到達患處,使病人郁結的痰痂能夠及時化開,從而使痰液及時被吸出,為病人快速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該雙腔霧化吸痰器結構簡單、操作簡便,能夠大大節省搶救時間、減輕病人痛苦、降低醫護人員勞動強度,可廣泛應用于臨床吸痰的治療場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雙腔霧化吸痰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吸痰軟管1(其中吸痰通孔1.1、負壓接口1.2);霧化軟管2(其中霧化噴孔2.1、注射器接口2.2),單向止回閥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中所示的雙腔霧化吸痰器,適用于對醫院危重患者同步進行霧化和吸痰的急救處理,它包括吸痰軟管1和霧化軟管2,
吸痰軟管1插入在霧化軟管2中與其間隙嵌套配合,吸痰軟管1的內腔形成管狀吸痰通道,吸痰軟管1的外壁與霧化軟管2的內壁之間形成環狀霧化通道;
吸痰軟管1的前端頂部呈球面形,并伸出霧化軟管2的前端并與其密封配合,霧化軟管2的前端側壁呈錐面形;吸痰軟管1的前端兩側設置有兩個吸痰通孔1.1,吸痰軟管1的后端伸出霧化軟管2的后端并與其密封配合,且吸痰軟管1的后端設置有負壓接口1.2;霧化軟管2的前端側壁上距離吸痰通孔1.1約2cm處設置有霧化噴孔2.1,霧化噴孔2.1設置有多個,呈環帶狀布置在霧化軟管2的前端側壁上;霧化軟管2的后端側壁設置有注射器接口2.2,注射器接口2.2上設置有單向止回閥3。
該雙腔霧化吸痰器使用時,先將吸痰軟管1出口端的負壓接口1.2連接吸痰設備,霧化軟管2的注射器接口2.2連接注射器,注射器內備好霧化液。再將所設計的雙腔霧化吸痰器緩慢插入患者氣道內,到達痰痂郁結處后,一邊脈沖式按壓注射器進行霧化給藥,注射器內的霧化液通過霧化腔經霧化噴孔2.1形成霧滴進入氣道;一邊吸痰設備持續運轉,被稀釋的痰液從吸痰通孔1.1吸入吸痰腔,由吸痰軟管1尾部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