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用具,具體涉及一種膝關節MR檢查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在人體運動過程中膝關節較易損傷,其中前交叉韌帶由于較為菲薄更易受損,并造成膝關節不穩及內旋、內外翻、過伸等多種功能障礙。正常的前交叉韌帶起自股骨外踝內側面的后方,分為2束,前內束位于上方,后外束位于下方,與矢狀位呈15°角從后向內前下方走形,止于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和內、外側半月板的前角。由于前交叉韌帶與后交叉韌帶相比更為菲薄并且不與MR常規掃描的矢狀面平行,在MR檢查中常常較難作出準確判斷。有學者認為通過將患者足部外旋15°可以達到前交叉韌帶與掃描矢狀面平行的目的,便于圖像分析和診斷,同時由于后交叉韌帶較為粗大通常不會漏診,但在實際工作中掃描技師比較難以規范化擺放體位;同時由于MR掃描時間較長,大多數患者是腿部受傷,無法靈活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腿部和足部,在檢測的過程中患者較難保持同一體位不發生位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已有技術存在的技師難以規范化擺放患者體位,患者無法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的不足,提供一種規范擺放患者體位,輕松保持同一體位的膝關節MR檢查固定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膝關節MR檢查固定裝置,特殊之處在于包括基板1和與其垂直連接的立板2,基板1呈梯形,基板1包括定位凸臺1-1、線圈同位凸臺1-2、彈性墊片1-3和圓弧凹槽1-4,圓弧凹槽1-4設置于基板1的上端面,線圈同位凸臺1-2設置于基板1的前端,定位凸臺設置于基板1的后端,彈性墊片1-3呈圓弧形,其與線圈同位凸臺1-2相貼合,彈性墊片1-3于近圓弧凹槽1-4一側設有弧形的凸起3;所述基板1與立板2連接處設有滑槽4,滑槽4兩端分別安裝有左滑板4-1和右滑板4-2,左滑板4-1上加工有仿左腳形槽窩,右滑板4-2上加工有仿右腳形槽窩,仿左腳形槽窩和仿右腳形槽窩的方向分別相對于垂直方向內旋15°、外旋15°;所述左滑板4-1和右滑板4-2呈L型結構,左滑板4-1和右滑板4-2上設有固定螺栓5。
優選地,所述圓弧凹槽1-4和線圈同位凸臺1-2為同心圓弧。
進一步地,所述線圈同位凸臺1-2的高度與膝關節線圈的高度相同。
該膝關節MR檢查固定裝置,結構簡潔,操作便利。患者腿部置于圓弧凹槽內,根據左右腳的需要滑動滑板,使腳放于相應槽窩內,實現足部的規范化放置。同時,圓弧凹槽內設有帶凸起的彈性墊片,利于患者腿部的舒適,定位凸臺、線圈同位凸臺也配合膝關節線圈輔助固定患者腿部,幫助患者輕松維持同一體位。
附圖說明
圖1:膝關節MR檢查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基板;1-1:定位凸臺;1-2:線圈同位凸臺;1-3:彈性墊片;1-4:圓弧凹槽;2:立板;3:凸起;4:滑槽;4-1:左滑板;4-2:右滑板;5:固定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用來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進行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的膝關節MR檢查固定裝置,參照附圖1,包括基板1、立板2,基板1呈梯形,基板1與立板2垂直連接。
基板1包括定位凸臺1-1、線圈同位凸臺1-2、彈性墊片1-3和圓弧凹槽1-4,圓弧凹槽1-4設置于基板1的上端面,線圈同位凸臺1-2設置于基板1的前端,定位凸臺設置于基板1的后端,彈性墊片1-3呈圓弧形,其與線圈同位凸臺1-2相貼合,彈性墊片1-3于近圓弧凹槽1-4一側設有弧形的凸起3,凸起3可對患者腿部起到按摩保健效果,從而增加患者維持同一體位時的舒適感。
所述基板1與立板2連接處設有滑槽4,滑槽4兩端分別安裝有左滑板4-1和右滑板4-2,左滑板4-1上加工有仿左腳形槽窩,右滑板4-2上加工有仿右腳形槽窩,仿左腳形槽窩和仿右腳形槽窩的方向分別相對于垂直方向內旋15°、外旋15°,不僅利于實現最佳的圖像分析和診斷,也便于規范化擺放體位。
其中,左滑板4-1和右滑板4-2呈L型結構,左滑板4-1和右滑板4-2上設有固定螺栓5,固定螺栓固定左、右滑板,保證患者足部的穩定性,利于患者同一體位的維持。
使用本裝置進行MR掃描時,將本裝置置于檢查床上,將膝關節線圈放于圓弧凹槽1-4內,病人仰臥并將膝關節置于線圈內,線圈合攏扣緊后根據患者下肢的長短調整線圈的位置,并根據患肢的左右滑動左、右滑板,將腳置于相應滑板上的槽窩內即可進行掃描。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膝關節MR檢查固定裝置,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了優選改進,即所述圓弧凹槽1-4和線圈同位凸臺1-2為同心圓弧。
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膝關節MR檢查固定裝置,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改進,即所述線圈同位凸臺1-2的高度與膝關節線圈的高度相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