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放射造影劑推注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醫院行放射造影檢查時,為獲得動態的影像學檢查結果,需醫務人員在X線透視下進行造影劑的推注,即使穿戴鉛衣亦難免受到X線的輻射,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大。且人工推注造影劑的過程中為盲推,會出現用力不當,速度不均等問題。根據造影部位、患者年齡等的個體需要,選擇粗細不等的管道插入其中并注入造影劑,輸液管、胃管、尿管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替代物,其管腔的周壁很難與患者需造影的臟器管道大小完全吻合,推注造影劑過程中有管道脫落及造影劑外溢的問題,影響影像結果。且某些需要加壓推注造影劑的檢查,技術要求高。例如先天性肛門閉鎖患兒行一期結腸造瘺術后,二期擬行肛門成形術前,需經結腸造瘺口遠端腸管加壓造影,力求造影劑達直腸盲端,顯示直腸盲端與骨性標記點位置,以判斷肛門閉鎖類型。適當的壓力可使造影劑通入異常通道,如肛門閉鎖合并直腸尿道瘺或直腸陰道瘺或直腸膀胱瘺,可直觀顯示瘺道。加壓造影檢查是臨床醫師針對此類疾病術前最為倚重的輔助檢查方法,是制定相應手術方案、判斷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對檢查的準確性、真實性有很高要求。因造影劑外溢,必然無法滿足加壓造影的檢查要求,無法得出與實際相符的影像結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匹配粗細不同的臟器管道、防止造影劑外溢、能實現加壓造影技術要求和免人工推注造影劑的醫用放射造影劑推注裝置,解決了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醫用放射造影劑推注裝置,包括造影劑給藥管、雙道微量輸液泵和用于推注造影劑的注射器Ⅰ、用于充氣的注射器Ⅱ,所述的造影劑給藥管包括進液管、支撐氣囊和固定在進液管外壁的充氣管,充氣管與支撐氣囊連接并連通,支撐氣囊位于造影劑給藥管的前端,進液管的前端密封并在兩側開有出液口,所述的雙道微量輸液泵包括推注通道Ⅰ和推注通道Ⅱ,注射器Ⅰ放置在推注通道Ⅰ內并與進液管的尾端連接并連通,注射器Ⅱ放置在推注通道Ⅱ內并與充氣管的尾端連接并連通。
所述的充氣管的尾端設置有單向閥。
所述的支撐氣囊為圓柱形,支撐氣囊位于造影劑給藥管距最前端1/3處至1/2處之間。
所述的雙道微量輸液泵還配套有用于控制開關和推注速度的遙控器。
由于采用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⑴采用雙道微量輸液泵實現自動推注造影劑,以機械推注造影劑代替人工推注,避免了醫務人員的輻射暴露,減小了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⑵結構簡單,一根造影劑給藥管,通過充氣管對支撐氣囊充氣變換其直徑大小,可實現支撐氣囊與患者需造影的臟器管道大小完全吻合,可匹配不同年齡、不同臟器、需造影臟器通道粗細不同的造影需求,應用范圍廣,實用性強。
⑶圓柱形支撐氣囊使造影劑給藥管與所需造影臟器的通道嚴密貼合,防止造影劑給藥管松脫、造影劑外溢,滿足加壓造影技術要求。
⑷實現透視下單人監視及控制調節造影劑推注全過程,避免了盲推造影劑時出現用力不當,速度不均等問題,利于獲取準確真實的造影檢查結果。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之醫用放射造影劑推注裝置的技術特征作進一步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之醫用放射造影劑推注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之造影劑給藥管主視剖視圖(放大)。
圖中:1-雙道微量輸液泵,11-推注通道Ⅰ,12-推注通道Ⅱ,13-控制顯示面板,2-注射器Ⅰ,3-注射器Ⅱ,4-造影劑給藥管,41-進液管,411-出液口,42-充氣管,43-支撐氣囊,5-單向閥。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醫用放射造影劑推注裝置,如圖1-圖2所示,包括造影劑給藥管4、雙道微量輸液泵1和用于推注造影劑的注射器Ⅰ2、用于充氣的注射器Ⅱ3,所述的造影劑給藥管4設計成帶支撐氣囊的塑膠軟管,即造影劑給藥管4包括進液管41、支撐氣囊43和固定在進液管外壁的充氣管42,充氣管42與支撐氣囊43連接并連通,支撐氣囊位于造影劑給藥管的前端,通過充氣管對支撐氣囊充氣變換其直徑大小,可實現支撐氣囊與患者需造影的臟器管道大小完全吻合,以匹配所需造影的臟器管道,起到固定造影劑給藥管,防滑脫、防止造影劑外溢的作用。進液管41的前端密封并在兩側開有出液口411,即造影劑給藥管4頭端為無孔圓頭,便于插、拔,減少需造影臟器的摩擦損傷,近頭端處設有兩側孔作為出液口,便于灌注造影劑。所述的充氣管的尾端設置有單向閥5,防止支撐氣囊43漏氣。所述的雙道微量輸液泵包括推注通道Ⅰ11和推注通道Ⅱ12,注射器Ⅰ2放置在推注通道Ⅰ11內并與進液管41的尾端連接并連通,注射器Ⅱ3放置在推注通道Ⅱ12內并與充氣管42的尾端連接并連通,即尾端的進液管口及充氣管口均為6:100標準注射器接口,可以與標準的注射器相接。所述的雙道微量輸液泵還配套有用于控制開關和推注速度的遙控器。根據造影要求,不同推注通道設置不同泵速,只需按動開始鍵或遙控裝置,即可在X光透視下完成造影劑推注全過程,充氣管通道通過單向閥及輸液泵二重作用調節充氣及放氣過程,透視下動態調整充氣管充氣量,確保支撐氣囊與造影臟器的管道密封結合,能夠有效的防止造影劑給藥管滑脫及造影劑的外溢。解決了醫務人員手動推注造影劑過程中用力不當,速度不均等問題。機械推注造影劑避免了醫務人員的輻射暴露。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撐氣囊43為圓柱形,支撐氣囊位于造影劑給藥管4距最前端1/3處至1/2處之間。設計成圓柱體氣囊而非球形氣囊,使氣囊壁與需造影的臟器管道接觸面積增加,在加壓推注造影劑時更好的使壓力向下傳導,對維持壓力穩定,防造影劑外溢有良效。
使用過程:將造影劑給藥管通過注射器與雙道微量輸液泵連接在一起,將造影劑給藥管頭端含圓柱形氣囊插入需造影的臟器通道內,通過充氣管向支撐氣囊內充氣,使得支撐氣囊與需造影臟器的管道密封結合,然后往進液管內推注造影劑,透視下顯影成像。加壓造影時,除外上述步驟,可在透視下通過輸液泵通道Ⅱ所連接的與充氣管及抽吸有空氣的注射器Ⅱ,動態向支撐氣囊內注氣,使支撐氣囊直徑增大,加大支撐氣囊與需造影的臟器管道接觸面的壓力(簡稱壓力Ⅱ),同時輸液泵通道Ⅰ所連接的進液管及抽吸有造影劑的注射器Ⅰ,動態推注造影劑時,使造影臟器充盈造影劑,加大臟器管壁擴張后的回縮壓力(簡稱壓力Ⅰ),使得壓力Ⅱ大于等于壓力Ⅰ,確保在加壓推注造影劑時壓力向造影臟器的傳導,對維持壓力穩定,防造影劑外溢有良效,能實現加壓造影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