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涉及一種針孔骨擠擴器。
背景技術:
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患者牙列缺損或缺失后,患者牙槽嵴或牙槽突的厚度,即唇舌/顎向厚度或者頰舌/顎向厚度或多或少的會發生這樣和那樣的變化,隨失牙時間的增長,牙槽嵴頂的骨厚度變薄的趨勢就越明顯,女性患者較男性更為明顯,裝配活動義齒的較沒有佩戴者明顯,由此給種植牙醫療工作帶來一個骨量不足的問題。從美學修復(個別患者)特別的要求考慮,對于唇舌/顎向厚度欠缺的病例,醫生會建議患者做骨增量手術,即補骨或植骨,或者使用骨劈開術等方法恢復變薄的部分,而后再做種植義齒修復;從一般情況考慮,即多數患者,尤其是支付能力有限的、不愿意花費太多時間的、對美學效果要求不高的,以及畏懼種植僅接受微創手術的,“解決缺失第一,美學要求其次”成為更多患者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遇到薄型牙槽嵴/突時,不能采用骨增量,這就產生了需要有“因地制宜”的措施,即本實用新型人設計的預備牙種植體受制床的“針孔擠擴技術”和與之配套的器具,以最微小的創傷和最輕微的并發癥來實現種植體的置放手術。
本實用新型針孔骨擠擴器及其技術應用的實用新型與傳統種植技術或方法比較,重點解決了一下疑難問題:1)刃狀牙槽嵴(嵴頂厚度≦3.0mm);2)前、后牙缺失牙區小間隙(兩牙冠間近遠中距離≦3.5mm,牙槽嵴頂厚度≦4.0mm);3)上頜后牙顎側骨的種植手術;4)以及其他剩余牙槽突或嵴頂骨的種植術。以上幾種情況若是采用現有單一的傳統種植技術或方法都做不到的。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針孔骨擠擴器,包括依次同軸連接的穩定部、旋擰部、自攻螺紋部、尖頭部,所述穩定部為圓柱形,所述旋擰部為非圓形截面柱體,所述自攻螺紋部的小端與尖頭部連接,所述尖頭部為三棱形。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在確定的種植牙受植床牙槽嵴/突頂使用針孔鉆鉆孔后,將針孔擠擴器的三棱形尖頭部插入定位骨針孔,扎入骨平面針孔后,通過旋擰部順時針旋轉擠擴器,其三棱形尖頭部有擠切骨(尤其是I、II類皮質骨)的作用,有利于后部引入后部的自攻螺紋部,實施對骨組織的擠擴作用。針孔鉆是擴孔的第一步,針孔擠擴器為擴孔的第二步,第三部是采用更大號大的擠擴器有序使用逐級擴孔,直至適合的種植體放入。
優選的,所述旋擰部的徑向尺寸大于穩定部的徑向尺寸。
優選的,所述旋擰部為六棱柱。
進一步的,所述自攻螺紋部的錐角為6°。
進一步的,所述自攻螺紋部的螺紋距為1.25mm。
優選的,所述自攻螺紋部的螺紋槽截面為圓弧形。
優選的,所述圓弧形的半徑為1.5mm。
進一步的,還包括連接部,所述連接部一端與自攻螺紋部連接,連接部另一端與旋擰部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部為圓柱形,所述連接部與自攻螺紋部同軸。
優選的,所述尖頭部與自攻螺紋部細端適配,尖頭部長1mm至1.5mm。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結構、精巧,非常適用于針孔骨的擠擴手術;
2.穩定部能夠保持擠擴器旋轉時的穩定,保證擠擴的角度;
3.旋擰部與實施器械適配,方便旋轉的實施;
4.連接部的長度不同可以適用于不同深度的擠擴操作,方便實施。
5.三棱形的尖頭部,是針孔擠擴器的功能頂端,作用一:定位時尋找平面的骨針孔;作用二:扎入骨平面針孔后旋轉擠擴器,其三棱形的尖頭部有擠切骨(尤其是I、II類皮質骨)的作用,有利于后方自攻螺紋部的插入;
6.自攻螺紋部具有一定錐角,能夠有效對骨組織進行擠壓擴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圖;
圖3為圖1的A部剖視圖;
圖4為圖1中尖頭部的左視圖;
圖中:1-穩定部、2-旋擰部、3-連接部、4-自攻螺紋部、5-尖頭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依次同軸連接的穩定部1、旋擰部2、自攻螺紋部4、尖頭部5,穩定部1為圓柱形,旋擰部2為非圓形截面柱體,自攻螺紋部4的小端與尖頭部5連接,尖頭部5為三棱形。
優選的,旋擰部2的徑向尺寸大于穩定部1的徑向尺寸。
優選的,旋擰部2為六棱柱。
進一步的,自攻螺紋部4的錐角為6°。
進一步的,自攻螺紋部4的螺紋距為1.25mm。
優選的,自攻螺紋部4的螺紋槽截面為圓弧形。
優選的,圓弧形的半徑為1.5mm。
進一步的,還包括連接部3,連接部3一端與自攻螺紋部4連接,連接部3另一端與旋擰部2連接。
進一步的,連接部3為圓柱形,連接部3與自攻螺紋部4同軸。
優選的,尖頭部5與自攻螺紋部4細端適配,尖頭部5長1mm至1.5mm。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