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術后護理用器具,具體涉及一種腦外科手術后頸托輔墊。
背景技術:
腦外科手術,例如枕部小腦手術后,需要對患者進行嚴密的術后監護,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瞳孔、血壓、脈搏、呼吸和體溫變化,并認真記錄。若意識逐步清醒,表示病情好轉;如長時間不清醒或者清醒后又逐漸惡化,常表示顱內有并發癥,特別是顱內出血,必要時應做CT掃描,一旦證實,應及時送手術室,清除血腫,徹底止血。有嚴重腦水腫者,則應加強脫水治療。開顱術中出血較多者,術后應注意補充血容量,維持正常血壓。但輸血、補液不宜過多過快,以免加重腦水腫。呼吸道則應保持通暢,短期內不能清醒者應行氣管切開術,術后應給予吸氧。
對于腦外科手術后的患者,在恢復期內應保持患者顱部位置的相對固定,防止患者在無意識狀態下晃動,造成顱部導致顱內出血等情況的發生。為此,常規的患者在術后護理過程中,一般會給患者帶上頸托,以限制、固定患者顱部的位置。然而,患者術后恢復需要較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如果一直佩戴頸托,在患者處于平躺、側躺等體態下,受到頸托的影響,患者頸部的一分部是懸空的,這就會使患者頸部感到非常勞累;并且術后用于患者床前監測儀器的導線、引流管等也需要比普通患者多一些,顯得非常零亂,導致護理人員的操作也十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腦外科手術后頸托輔墊,在患者不去掉頸托的前提下,填充患者頸部與病床之間的孔隙,使患者頸部不再有懸空感,以減輕患者疲勞,有利于術后恢復。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術解決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腦外科手術后頸托輔墊,包括固定板和與固定板一端相連接的活動板,其特征在于,活動板與固定板打開后形成不同角度;在活動板的上表面開有至少一個凹槽,凹槽中裝配有氣囊。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點是,所述的凹槽為不穿透活動板的矩形槽。
進一步地,所述的固定板與活動板的形狀均為矩形,活動板與固定板邊緣相互鉸接。
所述的凹槽在活動板上平行設置。
所述的氣囊充氣后呈弧形結構,充氣后的氣囊的兩端部為鈍圓狀,且充氣后的氣囊兩端部長度大于中部長度。
所述的氣囊通過充氣管連接充氣端口。
所述的活動板的上表面還分布有多個彈性卡,彈性卡呈弧片狀,彈性卡的一端通過扭矩彈簧安裝在活動板上。
所述的活動板底部兩端設置有調節桿,調節桿和活動板之間鉸接;在固定板上設置有多個與調節桿相配合的限位槽,調節桿支撐在不同限位槽中時,活動板和固定板之間的角度不同。
所述的活動板底面上還設置有收納槽。
本實用新型的腦外科手術后頸托輔墊,帶來的技術效果在于:
1、采用可調節角度的控制方式,使整個輔墊在術后護理當中,能根據患者實際需要抬高角度,以使患者始終能處于較為舒適的狀態;
2、能與頸托外形相配合,填充患者躺在床上后頸托與病床之間的縫隙,使患者頸部下方全部都有依托感,減輕頸部疲勞程度;
3、采用充氣的方式,對于各類縫隙均能進行有效的填充,同時也利于頸托的固定;
4、設置了用于固定術后監控儀器導線、引流管的彈性卡,使各類線路更加規整的在彈性卡上進行固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腦外科手術后頸托輔墊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腦外科手術后頸托輔墊應用狀態示意圖;
圖中的標記分別表示:1、充氣端口,2、充氣管,3、彈性卡,4、凹槽,5、氣囊,6、活動板,7、調節桿,8、限位槽,9、收納槽,10、固定板。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本方案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提供一種可以與頸托外形相配合,從而能在外部卡住頸托,以對其起到固定作用,同時填充頸托與人體頸部之間的空間,使患者平躺或側躺時更加舒適。
參見圖1和圖2,本實施例給出一種腦外科手術后頸托輔墊,包括固定板10和與固定板10一端相連接的活動板6,活動板6與固定板10打開后形成不同角度;在活動板6的上表面開有至少一個凹槽4,凹槽4中裝配有氣囊5。
設置凹槽4的目的是盡量減少氣囊5占用活動板6表面的空間,使氣囊5的有效利用面積更大。氣囊5充氣后膨脹,可以卡住頸托外部,同時氣囊5充氣時膨脹過程中,也可以填充頸托外部與床之間的空間。
如圖所示,凹槽4為設置在活動板6上表面上的矩形槽,凹槽4在活動板6上平行設置,凹槽4不穿透活動板6。
凹槽4用來固定和收納氣囊5,對氣囊5不充氣時進行收納、充氣時進行固定和承載作用。
本實施例中,固定板10與活動板6均采用矩形板,活動板6與固定板10兩邊緣相互鉸接。活動板6底部設置有調節桿7,調節桿7的兩端鉸接在活動板6兩側;在固定板10上設置有多個與調節桿7配合的限位槽8,調節桿7支撐在不同限位槽8中時,活動板6和固定板10之間的角度不同。
如圖所示,固定板10和活動板6可以采用同樣大小的板,使兩個板可以貼合,并且貼合后的大小一致。底部的調節桿7,是為了調節固定板10與活動板6之間的角度。由于活動扳6是承載患者頸部,那么在患者頸部需要抬起一定高度時,可以利用調節桿7來調節。調節桿是兩個平行設置的直桿,兩個直桿一端在鉸接活動板6兩側的邊緣。在固定板10上沿平行兩個板鉸接軸的方向設置多個限位槽8,調節桿7的連接桿可以支撐在任意一個限位槽8中,使固定板10和活動板6之間保持一定角度。當患者需要平躺時,可將調節桿7收起,在活動板6底面上設置有收納槽9,調節桿7可旋轉至使其連接桿完全進入到收納槽9中,這樣兩個板就可以完全貼合。
氣囊5充氣后呈弧形結構,充氣后的氣囊5的兩端部為鈍圓狀,且充氣后的氣囊5兩端部長度大于中部長度。
如圖2所示,設置的氣囊5可以有效固定頸托,并且多個氣囊5中充氣量可以不同,這樣就能完全填充滿頸托與床之間的空間。氣囊5為了適應頸托外部的形狀,由于頸托兩端大,中間小,因此例如本實施例中,設置三個氣囊5,兩邊的兩個氣囊5就應該大一些,中間小一些。這里的氣囊5充氣后的長度,是指氣囊5在弧形方向上的長度,如果將氣囊5充滿氣后的形狀看成一段圓弧,那么即是弧長。氣囊5通過充氣管2連接充氣端口1,可以通過充氣端口1連接充氣裝置,如負壓充氣球,對每個氣囊5分別充氣,充其量多少根據實際情況來調節。
活動板6的上表面上分布有多個彈性卡3,彈性卡3呈弧片狀,彈性卡3的一端通過扭矩彈簧安裝在活動板6上。將整個輔墊放在患者頸部下方,并利用氣囊5固定、填充好頸托及多余空間后,對于一些引流管和監測儀器的導線,為了方便其規整,可將彈性卡3扳開,使監測儀器導線或引流管經過彈性卡3對監測儀器導線或引流管起到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