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臨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防嗆奶加奶乳貼。
背景技術:
大部分母親在分娩后會經歷2-3天的泌乳過渡期,在泌乳過渡期內,母親是不產出母乳的,而且就算過了泌乳過渡期,在母乳產出早期很可能奶水不足,在此期間通常會使用奶瓶給新生兒喂奶粉,或者直接采用小勺小碗進行加奶,替代或者補充不足的母乳,當母親有足夠的奶水后再由母親直接喂養。而當新生兒已經習慣奶嘴哺乳或者直接小勺小碗哺乳,切換到母乳喂養時,如果新生兒第一時間沒有吮吸到足夠的奶,新生兒先天性的吮吸反射在吮吸幾口之后就會失望地放棄,造成乳頭錯覺。并且小勺小碗哺乳不易掌握每次的喂入量,容易引起新生兒嗆奶。
另一方面,育齡婦女有80%左右多少存在乳腺管阻塞的問題,乳腺管阻塞會造成哺乳期乳房脹痛,減少乳汁分泌,甚至引發乳腺炎,有的母親產后3天雙乳脹滿,出現硬結、疼痛,甚至延至腋窩部的副乳腺,有奶不出、乳腺炎等這些現象的發生大多數是因為乳腺管阻塞。因此在下奶初期幾天,采用按摩等手段使本來粘結、閉合、扭曲的奶管打開,達到奶管通暢,預防產后乳房脹痛、有奶不出、乳房硬塊、乳腺炎等情況的發生,使母乳喂養能順利進行。
專利申請號CN 204745026 U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多功能乳頭保護器,包括上端帶有吮吸嘴、下端帶有乳房保護體的乳頭保護器本體,在所述乳頭保護器本體的外壁上固定有一根具有上管口和下管口的導通管,所述上管口位于所述吮吸嘴處,能保證在吸入媽媽乳汁的同時,一并吸入加奶器中的牛奶。但是該實用新型并未考慮加奶器加奶時奶水注入不均勻而流量過大時可能引起嬰兒嗆奶的問題,也未提出喂乳母親乳腺管阻塞的改善措施,直接外露的導通管也影響嬰兒吸吮時的愉悅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嗆奶加奶乳貼,結構巧妙,操作方便,能夠有效解決奶水流速過大或產生結塊引起新生兒嗆奶的問題,并有效降低母親發生乳腺管阻塞的概率。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防嗆奶加奶乳貼,包括乳貼本體,還包括設在所述乳貼本體上的具有存奶空腔的吮吸頭、設在所述乳貼本體上與母體連接的連接帶、設在所述乳貼本體上且與所述存奶空腔相通的加奶管以及設在所述吮吸頭中的防嗆奶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乳貼本體上設有以設定間隔設置的多個按摩塊,所述按摩塊與所述乳貼本體一體成型,所述按摩塊根部為圓柱體,頂部為圓弧半球體。
作為優選,所述乳貼本體上設有和所述加奶管相通的第一工藝孔,所述吮吸頭設有和所述第一工藝孔以及所述存奶空腔相通的第二工藝孔,所述防嗆奶結構設于所述第二工藝孔中。
作為優選,所述防嗆奶結構包括阻擋塊,所述阻擋塊設有靠近所述第一工藝孔的第一緩沖面、靠近所述存奶空腔的節流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緩沖面與所述節流面之間下凹的第二緩沖面。
作為優選,所述阻擋塊中設有和所述第一緩沖面位置相應的第一氣囊以及和所述節流面位置相應的第二氣囊。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工藝孔中設有彈性板以及一端和所述彈性板連接且另一端為自由端的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壁厚大于所述彈性板的壁厚,所述安裝板上設有旋轉軸,所述旋轉軸上設有用于承受從所述第二工藝孔流出奶水沖擊力的錐形套,所述旋轉軸和所述第二工藝孔成120°-150°夾角;所述安裝板和所述第一緩沖面之間形成第一節流間隙,所述節流面和所述第二工藝孔內壁之間形成第二節流間隙,且所述第一節流間隙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節流間隙的寬度。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工藝孔上設有位于所述安裝板和所述第二節流間隙之間的上彈性螺旋體,所述上彈性螺旋體兩端和所述第二工藝孔側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緩沖面上設有下彈性螺旋體,所述下彈性螺旋體兩端和所述第二緩沖面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上彈性螺旋體與所述下彈性螺旋體上間隔地設有相向布置的彈性螺旋條。
作為優選,所述吮吸頭設有多個與所述存奶空腔連通的吮吸通道。
作為優選,所述加奶管上設有密封蓋。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吮吸頭中防嗆奶結構的設置,對注入乳貼本體中的奶水施以有效多級緩沖與攪拌,大幅降低奶液的流速,消除奶水未充分混合而產生的結塊,使奶水緩慢、均勻地補充至存奶空腔,防止嗆奶情況的發生;同時設置的按摩塊直接緊貼母親乳房,刺激乳房多處穴位,在哺乳的同時可以通過手指按壓乳貼,對乳房實施按摩,疏通乳腺管,降低乳腺管阻塞發生的概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防嗆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優選的方案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如圖1所示,包括乳貼本體1,還包括設在所述乳貼本體1上的具有存奶空腔8的吮吸頭2、設在所述乳貼本體1上與母體連接的連接帶3、設在所述乳貼本體1上且與所述存奶空腔8相通的加奶管4以及設在所述吮吸頭2中的防嗆奶結構9,所述乳貼本體1上設有和所述加奶管4相通的第一工藝孔5,所述吮吸頭2設有和所述第一工藝孔5以及所述存奶空腔8相通的第二工藝孔6,所述防嗆奶結構9設于所述第二工藝孔6中,所述吮吸頭2設有多個與所述存奶空腔8連通的吮吸通道10。第一工藝孔5位于乳貼本體1內部,一端與設在乳貼本體1上的加奶管4連通,另一端通過第二工藝孔6與存奶空腔8連通,向乳貼加奶時,奶液通過加奶管進入乳貼內部的第一工藝孔,再經由第二工藝孔6的過渡進入存奶空腔8,乳貼通過連接帶3與母體緊密貼合,嬰兒直接吮吸存奶空腔8中的奶水,沒有外露的管路需要進入嬰兒口內,更衛生,嬰兒吮吸時的感覺更自然更順暢。在母親還未產奶時,嬰兒通過吮吸頭2上的吮吸通道10吮吸注入積留于存奶空腔8中的奶水;在母親產奶量不足時,嬰兒在吮吸通過吮吸通道10獲得的母乳的同時,可向乳貼中適當注入奶液以補充不足。
進一步的,所述乳貼本體1上設有以設定間隔設置的多個按摩塊7,所述按摩塊7與所述乳貼本體1一體成型,所述按摩塊7根部為圓柱體,頂部為圓弧半球體。按摩塊7通過連接帶3與母體的連接與母體乳房緊密相貼,抵住母體乳房大部,刺激母體乳房多處穴位,在哺乳的同時可以通過手指按壓乳貼,對乳房實施按摩,疏通乳腺管,降低乳腺管阻塞的概率,防止產生因乳腺管阻塞導致的疾病。
如圖2所示,所述防嗆奶結構9包括阻擋塊,所述阻擋塊設有靠近所述第一工藝孔5的第一緩沖面901、靠近所述存奶空腔8的節流面90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緩沖面901與所述節流面903之間下凹的第二緩沖面902,所述阻擋塊中設有和所述第一緩沖面901位置相應的第一氣囊904以及和所述節流面903位置相應的第二氣囊905,所述第二工藝孔6中設有彈性板906以及一端和所述彈性板906連接且另一端為自由端的安裝板907,所述安裝板907的壁厚大于所述彈性板906的壁厚,所述安裝板907上設有旋轉軸908,所述旋轉軸908上設有用于承受從所述第二工藝孔流出奶水沖擊力的錐形套909,所述旋轉軸908和所述第二工藝孔6成120°-150°夾角,優選150°,所述安裝板907和所述第一緩沖面901之間形成第一節流間隙913。奶水從加奶管4中注入,經過第一工藝孔5流至第二工藝孔6中,首先由錐形套909承受下落奶水沖擊,帶動錐形套909以旋轉軸908為軸旋轉,對奶水進行攪拌混合,利于消除奶水中的結塊,彈性板906支承著通過旋轉軸908裝有錐形套909的安裝板907,奶水下落使安裝板907受到向下的沖擊力,以彈性板906為支點擺動,通過形變及錐形套909的旋轉消耗奶水的動能并對奶水進行混合,同時安裝板907的下擺和回彈改變著第一節流間隙913的寬度,奶水下落沖擊力越大,安裝板907下擺幅度越大,使第一節流間隙913的寬度收的越小,通過第一節流間隙913的奶水動能損失也隨之增加,保證不同速度下落的奶水都能受到有效削弱。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工藝孔6上設有位于所述安裝板907和所述第二節流間隙914之間的上彈性螺旋體910,所述上彈性螺旋體910兩端和所述第二工藝孔6側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緩沖面902上設有下彈性螺旋體911,所述下彈性螺旋體911兩端和所述第二緩沖面902固定連接,所述上彈性螺旋體910與所述下彈性螺旋體911上均設有彈性螺旋條912,且以間隔地的方式相向布置,彈性螺旋條912一端和上彈性螺旋體910、下彈性螺旋體911固定,另一端為自由端,所述節流面903和所述第二工藝孔6內壁之間形成第二節流間隙914。奶水經過第一緩沖面901時,第一氣囊904對第一緩沖面901提供有力的支撐,產生的形變進一步降低奶液流速;奶水再經過相向交錯布置的彈性螺旋條912,在奶水的沖擊下彈性螺旋條912發生位置攢動,進一步混合與攪拌奶水,并由支承彈性螺旋條912的上彈性螺旋體910與下彈性螺旋體911產生變形以更進一步降低奶液流速;第二節流間隙914寬度最窄,相對位置最高,奶水經過第二節流間隙914時,產生爬坡效應,進一步抵消奶水的流動能量,使存奶空腔8比較平緩地接收通過第二工藝孔6通向存奶空腔8的開口的奶水,第二氣囊905對節流面903提供有力支撐,避免被通過的奶水產生過大的變形而被削弱阻流效果;第二工藝孔6的橫截面積是所述第二節流間隙橫截面積的20-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