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頸托,屬于醫療器械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頸部骨折后需盡快對患者頸部位置加以固定,防止患者頸部活動后導致頸部脊髓損傷導致嚴重的后果。
目前的頸托為二塊硬板質材料,合攏后對患者頸部位置加以固定。使用時與患者頸部匹配性差,患者十分不適,固定效果也欠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自塑形頸托,利用囊內設置若干塑形顆粒的頸部氣囊包繞患者頸部,抽吸排出頸部氣囊內氣體后塑形顆粒互相連接形成與患者頸部外形匹配的外固定套筒,再通過與頸部氣囊連接的囊內設置若干塑形顆粒的肩部氣囊包繞患者肩部外形,抽吸排出肩部氣囊內氣體后塑形顆粒互相連接形成與患者頸部外形匹配的外固定套筒。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與患者體型匹配性好,固定效果好,患者舒適。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一種自塑形頸托,包括用于固定患者頸部位置的頸部自塑形氣囊和用于將頸部自塑形氣囊連接固定在患者肩部的肩部自塑形氣囊,頸部自塑形氣囊和肩部自塑形氣囊內均設有若干用于塑形的塑形顆粒,頸部自塑形氣囊下邊緣和肩部自塑形氣囊上邊緣相連接。頸部自塑形氣囊為類矩形氣囊,設有與囊腔連通的頸抽吸口,類矩形氣囊左側或右側邊緣設有用于和頸部自塑形氣囊遠離患者皮膚接觸面固定的頸黏貼帶。肩部自塑形氣囊為類梯形氣囊,設有與囊腔連通的肩抽吸口,類梯形氣囊左側或右側邊緣設有用于和肩部自塑形氣囊遠離患者皮膚接觸面固定的肩黏貼帶。
所述塑形顆粒包括泡沫顆粒。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利用頸部氣囊排出空氣后對頸部固定,利用肩部氣囊排出空氣后將頸部氣囊固定在肩部,對患者頸部活動限位,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固定效果好,與患者體型匹配性好,患者舒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
標記說明:1-頸部自塑形氣囊、11-頸抽吸口、12-頸黏貼帶、2-肩部自塑形氣囊、21-肩抽吸口、22-肩黏貼帶、3-塑形顆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一種自塑形頸托,包括用于固定患者頸部位置的頸部自塑形氣囊1和用于將頸部自塑形氣囊1連接固定在患者肩部的肩部自塑形氣囊2,頸部自塑形氣囊1和肩部自塑形氣囊2內均設有若干用于塑形的塑形顆粒3,頸部自塑形氣囊1下邊緣和肩部自塑形氣囊2上邊緣相連接。頸部自塑形氣囊1為類矩形氣囊,設有與囊腔連通的頸抽吸口11,類矩形氣囊左側或右側邊緣設有用于和頸部自塑形氣囊1遠離患者皮膚接觸面固定的頸黏貼帶12。肩部自塑形氣囊2為類梯形氣囊,設有與囊腔連通的肩抽吸口21,類梯形氣囊左側或右側邊緣設有用于和肩部自塑形氣囊2遠離患者皮膚接觸面固定的肩黏貼帶22。
具體使用時,先將該實用新型整體平鋪在患者頸部及肩部下方,然后將頸部自塑形氣囊1以合適的松緊度包繞在患者頸部外圍,以間隙內可以插入一個手指的松緊度最佳。然后通過設置在頸部自塑形氣囊1左側或右側邊緣的頸黏貼帶12將包繞的游離邊緣黏貼在頸部自塑形氣囊1的背側,使頸部自塑形氣囊1包繞患者頸部外圍形成一個連接為一體的套筒狀氣囊結構。最后,用注射器連接頸抽吸口11,將頸部自塑形氣囊1內的空氣排盡,使囊內的若干塑形顆粒3互相緊貼在一起,形成與頸部外形貼服的套筒狀結構,同時緊貼在一起的塑形顆粒3互相支撐,對頸部的活動起到限制作用,從而避免患者頸部活動度過大造成損傷加重。同理,對肩部自塑形氣囊2進行操作,使肩部自塑形氣囊2貼服的包繞在肩部外圍,并起到支撐作用。肩部自塑形氣囊2排凈空氣后形成的塑形套筒對頸部自塑形氣囊1形成的塑形套筒互相起到支撐作用,能對患者頸部起到更好的限位制動作用。
所述塑形顆粒3包括泡沫顆粒,泡沫顆粒質地柔軟,密度小,穿戴時患者舒適,在患者活動時減輕患者負擔。以患者頸部制動主要靠患者主觀配合,不需要太大支撐力,該實用新型的泡沫顆粒3堆積形成的塑形套筒完全可以達到臨床需求,不需要使用質地更加堅韌的塑形顆粒。
總之: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與患者體型匹配性好,患者舒適,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