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神經外科用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神經外科用手部鍛煉裝置。
背景技術:
在臨床實踐中,對于神經外科病人,尤其是癱瘓病人容易出現手指并在一起掰不開的情況,長時間則會導致手部畸形和腫脹,致使病人日后的生活無法自理。
為解決該問題,目前的一般做法是由醫務人員定期為病人做手部按摩鍛煉以達到康復的目的,但此操作需要浪費醫護人員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增大了醫護人員的負擔。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神經外科用手部鍛煉裝置,以提高治療恢復效果,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神經外科用手部鍛煉裝置,其包括有支撐手部的托板,托板的上部設有弧形護板,護板的兩側與托板的兩側通過彈性連接部連接,護板的上部固定有連架,連架上下滑動連接于機架上,連架的上部固定有橫板,連架上套設有位于橫板與機架間的彈簧,橫板的下部設有固定安裝的凸輪Ⅰ,凸輪Ⅰ與橫板構成凸輪機構以帶動橫板、連架、護板和托板一起上下運動。
更優地,托板的前部鉸接有支撐手指部的指架,指架上設有指套,指架的下部有通過連接架Ⅰ固定于托板的凸輪Ⅱ,凸輪Ⅱ與指架構成凸輪機構以帶動指架繞其鉸接處上下擺動;凸輪Ⅱ的下部設有固定于托板上的連接架Ⅱ,連接架Ⅱ的前端設有與指架前端對齊的連接座,連接座與指架前端之間連接有彈性連接件。
更優地,指架設有4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自動化的控制實現對病人的手部及指部進行震動按摩或按壓鍛煉,提高了治療恢復效果,減輕了醫護人員的負擔。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托板,2護板,3彈性連接部,4連架,5機架,6橫板,7彈簧,8凸輪Ⅰ,9指架,10指套,11連接架Ⅰ,12凸輪Ⅱ,13連接架Ⅱ,14連接座,15彈性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其包括有支撐手部的托板1,托板的上部設有弧形護板2,護板的兩側與托板的兩側通過彈性連接部3連接,護板的上部固定有連架4,連架上下滑動連接于機架5上,連架的上部固定有橫板6,連架上套設有位于橫板與機架間的彈簧7,橫板的下部設有固定安裝的凸輪Ⅰ8,凸輪Ⅰ與橫板構成凸輪機構以帶動橫板、連架、護板和托板一起上下運動。
托板的前部鉸接有支撐手指部的4個指架9,指架上設有指套10,指架的下部有通過連接架Ⅰ11固定于托板的凸輪Ⅱ12,凸輪Ⅱ與指架構成凸輪機構以帶動指架繞其鉸接處上下擺動;凸輪Ⅱ的下部設有固定于托板上的連接架Ⅱ13,連接架Ⅱ的前端設有與指架前端對齊的連接座14,連接座與指架前端之間連接有彈性連接件15。
本實用新型的操作原理如下:
設備動作前,病人的手部放于托板與護板間,通過彈性連接部固定;手指套于指架的指套內。
設備動作時,有兩種動作方式:
一是通過凸輪Ⅰ的轉動實現托板的上下震動,置于托板上的病人手部在震動作用下實現了震動按摩的效果。
二是通過凸輪Ⅱ的轉動實現指架繞其鉸接處的上、下擺動,病人的手指隨指架的上下擺動實現了按壓鍛煉,起到了很好的恢復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