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偏擺按摩機構。
背景技術:
按摩是以中西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各種手法技巧或器械為作用力,直接作用于人體表面的特殊部位,產生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最終通過神經系統調節,體液循環調節,以及筋絡穴位的傳遞效應,達到舒筋活骨,消除疲勞,防治疾病,從而提高和改善人體生理機能的各種操作手法。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按摩器開始走進普通家庭,大到按摩椅小到按摩球,從頭到腳應有盡有。在現有的腿部按摩裝置中,普遍只是通過氣囊的充放氣實現模擬的揉捏按摩,其動作單一,按摩效果欠佳。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普通氣囊模擬揉捏按摩動作單一,按摩效果欠佳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偏擺按摩機構,該偏擺按摩機構的結構簡單緊湊、按摩動作變化多、效果好、適用性廣、可靠性高。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機座,機座內設有按摩凹腔及電機驅動的凸輪,在按摩凹腔內設置偏擺機構,偏擺機構包括固定安裝的左固定鉸孔和右固定鉸孔,左固定鉸孔和右固定鉸孔上通過分設的第一鉸軸分別鉸接左偏擺板和右偏擺板,左偏擺板和右偏擺板上均設有按摩組件和活動鉸孔,兩個活動鉸孔之間通過分設的第二鉸軸分別鉸接連桿的兩端,第一鉸軸和第二鉸軸分設在兩條不同的軸線上,凸輪與相鄰的左偏擺板或右偏擺板相配合,偏擺板的一側設置拉簧。
在按摩凹腔中匹配安裝固定架,固定架由兩面側板和中板通過左固定鉸孔和右固定鉸孔固定連接為三面環抱的一體,左偏擺板和右偏擺板在固定架內分別與兩面側板相對應,與凸輪相鄰的側板上開設有匹配凸輪穿過的長槽。
按摩凹腔由隔板分隔為左按摩凹腔和右按摩凹腔,左按摩凹腔和右按摩凹腔內均設有偏擺機構,隔板上開設有安裝槽,電機及其驅動的凸輪設置在安裝槽中,凸輪與其兩側相鄰的偏擺板相配合,拉簧的兩端分別連接凸輪兩側的偏擺板。
按摩凹腔由隔板分隔為左按摩凹腔和右按摩凹腔,左按摩凹腔和右按摩凹腔內均匹配安裝固定架和偏擺機構,隔板上開設有安裝槽,電機固定于電機架中和凸輪一并設置在安裝槽內,凸輪兩側相鄰的側板通過電機架相連,凸輪穿過長槽與兩側的偏擺板相配合,拉簧的兩端分別連接凸輪兩側的偏擺板,拉簧穿過側板上開設的通孔。
按摩凹腔的背壁上設有凹槽,連桿容置在凹槽內。
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具體設計,其模擬的按摩手法更為全面,具有結構簡單緊湊、按摩動作變化多、效果好、適用性廣、可靠性高的優點。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詳細內容。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包括機座1,機座1內設有按摩凹腔及電機3驅動的凸輪4,在按摩凹腔內設置偏擺機構,偏擺機構包括固定安裝的左固定鉸孔5和右固定鉸孔6,左固定鉸孔5和右固定鉸孔6上通過分設的兩根第一鉸軸7分別鉸接左偏擺板8和右偏擺板9,左偏擺板7和右偏擺板8上均設有按摩組件10和活動鉸孔11,兩個活動鉸孔11之間通過分設的兩根第二鉸軸12分別鉸接連桿22的兩端,第一鉸軸7和第二鉸軸12分設在兩條不同的軸線上,凸輪4與相鄰的左偏擺板7或右偏擺板8相配合,偏擺板的一側設置拉簧17。以上結構是本實用新型的最基本設計,按摩凹腔也只設計一個,在工作狀態下,被按摩部位如小腿部置于左偏擺板8和右偏擺板9之間,當電機3通過其輸出軸帶動凸輪4轉動,在拉簧17及凸輪4上不同半徑的作用下,緊貼凸輪4端面的右偏擺板9產生往復擺動,通過連桿22及分設在兩條不同的軸線上的第一鉸軸7和第二鉸軸12的綜合作用,帶動左偏擺板8也平行擺動,上述擺動按摩再組合按摩組件10如氣囊產生的模擬揉捏按摩,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復合按摩效果。按摩組件10的選擇除了氣囊按摩的方式外,也可以是其它如按摩塊之類的設計。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實施例二在按摩凹腔中匹配安裝固定架13,固定架13由兩面側板13A和中板13B通過左固定鉸孔5和右固定鉸孔6固定連接為三面環抱的一體,左偏擺板7和右偏擺板8在固定架13內分別與兩面側板13A相對應,與凸輪4相鄰的側板13A上開設有匹配凸輪4穿過的長槽14。同樣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實施例三的設計是將按摩凹腔由隔板15分隔為左按摩凹腔2A和右按摩凹腔2B,左按摩凹腔2A和右按摩凹腔2B內均設有偏擺機構,隔板15上開設有安裝槽16,電機3及其驅動的凸輪4設置在安裝槽16中,凸輪4與其兩側相鄰的偏擺板相配合,拉簧17的兩端分別連接凸輪4兩側的偏擺板。在工作狀態下,被按摩部如兩小腿部同時位置于左按摩凹腔2A和右按摩凹腔2B內的偏擺板之間,當電機3通過其輸出軸帶動凸輪4轉動,在拉簧17及凸輪4上不同半徑的作用下,兩個按摩凹腔內緊貼凸輪4端面的偏擺板產生往復擺動,通過連桿22及分設在兩條不同的軸線上的第一鉸軸7和第二鉸軸12的綜合作用,帶動另一偏擺板也平行擺動。凸輪3可以是偏心輪,以實現兩個按摩凹腔內偏擺機構的不對稱偏擺。在實施例二的基礎上,實施例四的設計是將按摩凹腔由隔板15分隔為左按摩凹腔2A和右按摩凹腔2B,左按摩凹腔2A和右按摩凹腔2B內均匹配安裝固定架13和偏擺機構,隔板15上開設有安裝槽16,電機3固定于電機架18中和凸輪4一并設置在安裝槽16內,凸輪4兩側相鄰的側板13A通過電機架18相連,凸輪4穿過長槽14與兩側的偏擺板相配合,拉簧17的兩端分別連接凸輪4兩側的偏擺板,拉簧17穿過側板13A上開設的通孔19。在各實施例中,按摩凹腔的背壁20上設有凹槽21,連桿22容置在凹槽21內,使得機構更加緊湊。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偏擺按摩機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方案的前提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外型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一種偏擺按摩機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