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中醫針灸器械針灸針中的撳針。
背景技術:
足療手療歷史悠久是我國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腳與手都具有人體全部組織的全息反應,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手上都有相應的投影區,并且連接人體臟腑的12條經脈,因此其特別有利于健康養生,有益于中老年人對自身的健康與保養,所以目前廣泛開展的足(底)部、手(掌)部的保健按摩以及足浴、足療與手療就說明了我國國民健康素質的提升,也是我國中醫健康養生事業發展的例證;然而由于人們對針刺疼痛的害怕,因此對于具有極佳療效的足底、手掌部的針刺治療,大部分人(除非萬不得已)一般都敬而遠之,人們期望能夠擁有有一種針刺足底、手掌部不痛的技術方法;顯然,要創造出一種針刺足底、手掌部而不痛的技術方法還需付出創造性勞動。
由于皮膚厚度因人或部位而異,為0.5毫米~4毫米;而皮膚最外面的一層是表皮,表皮的平均厚度為0.2毫米,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表皮由外向內可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細胞層、基底層這樣5層(從護膚的角度來講表皮的最外面還有一種起保護作用的皮脂膜)以及毛孔、汗孔;而真皮則位于表皮之下,皮下組織之上,真皮來源于中胚葉,由彈性纖維、結締組織、毛細血管、淋巴管、末梢神經、皮脂腺、汗腺構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頭稱為乳頭層,其下稱為網狀層,乳頭層與網狀層兩者無嚴格界限);而我國的GB2024-94《針灸針》標準則規定了針灸針可進入人體的針體長度為13——100mm,我國的YY0105-93《撳針》標準規定了撳針的針體長度為1.3mm和2mm,目前市場上出現日本的清玲撳針的長度“根據因人或部位而異的不同皮膚厚度應用分為:0.3mm、0.6mm、0.9mm、1.2mm、1.5mm”,這就體現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實施針灸針(如:針灸針、皮內針、撳針、浮針等)的針刺是通過針刺入皮膚或進入皮膚(即刺入血管、有感覺末梢神經的真皮層)后對穴位神經組織刺激從而進行的傳統習慣以及傳統認知的治療;顯然前述的針刺不可避免的會在刺入真皮后刺及毛細血管、末梢神經從而產生疼痛(例如:按日本清玲撳針所規定用于耳部、面部的最薄皮膚的長度為0.3mm規格的日本清玲撳針,在其刺入耳部、面部小于平均厚度0.2毫米表皮后,即會刺入真皮,同時也應無法避免其刺及毛細血管、末梢神經而產生疼痛;此外其由柄稀酸類樹脂塊所制作的針柄直徑為3毫米、高度大于1毫米,該針柄在治療中會因膠布的黏貼或其他外力作用擠壓皮膚,造成所埋針部位的皮膚變薄、皮膚密度變高,從而使所埋針尖會更深入真皮刺及毛細血管、末梢神經產生疼痛;在足底部如僅貼有該3×1毫米針柄,在活動受壓時所產生的疼痛就無法讓人接受,更何況在該針柄上還有已刺入0.3mm的撳針)。近年來研究證明針刺的原始效應是針刺電化學效應(如申請號為200610048914.0《一種電化學針灸毫針及皮內針的多頭表面特性差異裝置》發明專利;浙江省科技廳成果登記號09001242,成果名稱為《針刺(含電針)電化學效應的相關實驗及其意義》的課題研究)會影響局部組織的電位差、濃度差,而針刺穴位神經組織的效應也應該源于相關的針刺電化學原始效應。因此從克服“針刺是通過針刺入皮膚或進入皮膚(即刺入血管、有感覺末梢神經的真皮層)后對穴位神經組織刺激從而進行的治療”的傳統習慣與傳統認知的制約著手,創造出一種針刺足底、手掌部不痛的技術方法還需付出創造性勞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研究設計一種在足療手療過程中不會產生疼痛的無痛撳針的技術方案,從而克服人們一直渴望解決但始終未能獲得成功(解決撳針在足療手療過程埋針會產生疼痛問題)的技術難題,使得手掌、腳掌赤白肉際,手指、腳趾小關節等極其敏感部位也能進行無痛的24小時/日持續高效的撳針埋針治療,此技術方案還可以采用各種含有藥物或磁性或導電性的醫用膠布固定撳針,從而增加其的作用效果,并且能滿足于廣大民眾對于足(底)部、手(掌)部各種疼痛、各種慢性、頑疾的治療,并益于廣大民眾對于足(底)部、手(掌)部的養生保健,有益于中醫針灸文化的世界性普及推廣。
本實用新型實現其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足療手療的無痛撳針由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與醫用膠布組成,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則固定在醫用膠布中。該足療手療的無痛撳針的醫用膠布中間還可固定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并且該撳針針柄的厚度為0.1~0.5毫米,用以避免因針柄受碰受壓而產生的疼痛。
上述技術方案中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可以按需選擇各種符合醫用要求的金屬材料中的一種材料制成(例:不銹鋼絲磨尖繞制成、不銹鋼片或鍍銀不銹鋼片或銅片沖壓成具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也可以是數種能符合醫用要求的材料制成(如:采用黏接材料將撳針針柄和不銹鋼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黏制而成)。
上述技術方案中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固定在醫用膠布上可分為以下2種組成結構形式:1、上位固定型,撳針針柄固定在醫用膠布上;2、中位固定型,撳針針柄固定在兩層醫用膠布之間(應考慮到醫用膠布的厚度與進皮針體針尖的長度,確保進皮針體針尖能控制在0.1~0.3毫米范圍已確定了的長度)。此外前述的醫用膠布則可選用各種含有藥物或磁性或導電性的醫用膠布中的一種予以應用。
上述技術方案中將撳針進皮針體針尖的長度限定在0.1~0.3毫米之間,這實際上是將刺進皮膚的撳針限定在了表皮層(這是由于表皮的平均厚度為0.2毫米,因此可以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的皮膚厚度的需求將針體針尖的長度選定在不可能刺入真皮層的0.1~0.3毫米之間),確保撳針進皮針體針尖不能刺入真皮層,不能刺及毛細血管、末梢神經,從而也不會產生疼痛。因針刺的原始效應是針刺電化學效應,撳針進皮針體針尖系金屬,金屬在電解質溶液里呈陽離子狀態,然而人體表皮層(由外向內可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細胞層、基底層以及毛孔、汗孔)具有電解質溶液,當長度為0.1~0.3毫米的金屬撳針進皮針體針尖刺入表皮以后,就會與人體表皮的電解質溶液發生電化學反應、產生針刺電化學效應,從而會影響局部組織的電位差、濃度差,影響穴位神經組織從而產生通經活絡、活血祛瘀、調節陰陽平衡的治療作用;前述方案提出“固定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沖壓成具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正是為了能夠大幅度的增強其間的針刺電化學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創造了一種在足療手療過程中不會產生疼痛的無痛撳針的技術方案,從而克服人們一直渴望解決但始終未能獲得成功(解決撳針在足療手療過程埋針會產生疼痛問題)的技術難題,使得手掌、腳掌赤白肉際,手指、腳趾小關節等極其敏感部位也能進行無痛的24小時/日持續高效的撳針埋針治療,此技術方案還可采用各種含有藥物的醫用膠布固定撳針,從而增加其的作用效果,并且能滿足于廣大民眾對于足(底)部、手(掌)部各種疼痛、各種慢性、頑疾的治療,并益于廣大民眾對于足(底)部、手(掌)部的養生保健,有益于中醫針灸文化的世界性普及推廣。
附圖說明
圖1足療手療的無痛撳針(不銹鋼絲磨尖繞制的上位固定型)構造示意圖;
圖2足療手療的無痛撳針(不銹鋼片沖壓的中位固定型)構造示意俯視圖;
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圖1~3圖中:1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2進皮針體針尖,3醫用膠布,4撳針針柄,5不銹鋼片經沖壓進皮針體針尖后所留的空洞。
具體實施方式
圖1足療手療的無痛撳針(不銹鋼絲磨尖繞制的上位固定型)構造示意圖,圖2足療手療的無痛撳針(不銹鋼片沖壓的中位固定型)構造示意俯視圖,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圖1~3中包括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1、進皮針體針尖2、醫用膠布3、撳針針柄4、不銹鋼片經沖壓進皮針體針尖后所留的空洞5。圖1在具體實施中可將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1固定在醫用膠布3上,醫用膠布經公知的通用固定設施安置后,再可用密封包裝袋(盒)密封包裝、滅菌待用;圖2、圖3在具體實施中可將經不銹鋼片沖壓后的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1(該具有0.1~0.3毫米進皮針體針尖的撳針針具1的撳針針柄4上留有不銹鋼片經沖壓進皮針體針尖后所留的空洞7)的進皮針體針尖2從上面那片醫用膠布3上穿出(此時應考慮到醫用膠布的厚度與進皮針體針尖的長度,并確保進皮針體針尖能控制在0.1~0.3毫米范圍已確定了的治療長度),再將撳針針柄4固定在上下兩片醫用膠布3之間,其后用公知的通用固定設施安置后,再可用密封包裝袋(盒)密封包裝、滅菌待用。前述滅菌待用的產品,使用時打開密封包裝袋(盒)即可將足療手療的無痛撳針應用于足(底)部、手(掌)部治療。
上面對本專利的實施方式作了示意性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