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輸氧管套裝。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輸氧管采用一般的密封包裝,且包裝內僅放置輸氧管,在需要使用輸氧管時打開包裝袋后就將包裝袋丟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一般的輸氧管使用周期在1-3天,在使用輸氧管的過程中會經常出現需要將其臨時取下的情況,而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將其裸露懸置在輸氧接口上或者取下后用紗布裹住輸氧口,裸露放置既不衛生也影響病房的美觀,而且醫護人員在處理時也不方便,雖然可以用紗布裹住輸氧口,但是由于紗布透氣性較好,被污染的可能性仍舊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輸氧管套裝,旨在改善輸氧管包裝袋拆開后即扔掉的浪費的問題和輸氧管在使用暫停過程中存放不當造成的易被污染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輸氧管套裝,該輸氧管套裝包括包裝袋和輸氧管,包裝袋包括密封罩和袋本體,袋本體具有容置腔,輸氧管設置于容置腔內,袋本體的開口處設置有位置相對的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分別連接于袋本體,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可拆卸連接,密封罩設置于袋本體的開口處并與袋本體一體成型,容置腔內設置有多個內袋,內袋與包裝袋的內壁連接,內袋具有開口部和袋底部,開口部靠近包裝袋的開口,袋底部遠離包裝袋的開口。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內袋包括第一側壁和與第一側壁相對的第二側壁,第一側壁與包裝袋的內壁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側壁與包裝袋的內壁一體成型。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側壁與包裝袋的內壁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開口部設置有可拆卸連接的第三連接件和第四連接件,第三連接件和第四連接件分別與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開口部設置有袋蓋,袋蓋與第一側壁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袋蓋與第二側壁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內袋中至少包括用于放置紗布的第一內袋、用于放置一次性手套的第二內袋和用于放置消毒棉球的第三內袋。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輸氧管包括總管、連接頭和分管,連接頭的兩端分別與總管和分管連接,分管的管壁設置有與分管連通的輸氧支管,分管上滑動設置有集束夾,輸氧管還包括懸掛環,懸掛環與分管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密封罩設置有刻痕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設計得到的輸氧管套裝,由于袋本體開口處的可拆卸連接設計實現了包裝袋的可循環利用保證了輸氧管的衛生,能有效防止院感的發生,內袋的設計可以實現在輸氧管使用過程中方便拿取需要用到的醫療用品,密封罩上刻痕線的設計則方便了醫護人員打開包裝袋取拿輸氧管。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輸氧管套裝的局部剖視圖;
圖2是圖1中的包裝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區域的放大圖;
圖4是圖1中的輸氧管的示意圖。
圖中標記分別為:輸氧管套裝100,包裝袋110,容置腔112,第一連接件113,第二連接件114,輸氧管120,連接頭121,總管122,分管123,輸氧支管124,集束夾125,懸掛環126,密封罩130,刻痕線131,袋本體140,第一掛繩150,第二掛繩151,內袋160,第一側壁161,第二側壁162,第三連接件163,第四連接件164,開口部165,袋底部166,第一內袋171,第二內袋172,第三內袋173,衛生棉球181,一次性手套182,紗布183。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方式。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如圖1所示,輸氧管套裝100包括包裝袋110和輸氧管120,輸氧管120設置于包裝袋110內部。
如圖1和圖2所示,包裝袋110包括袋本體140和密封罩130,密封罩130與袋本體140的開口處連接,密封罩130的側壁與袋本體140的開口處一體成型。
在袋本體140內設置各個部件后,密封罩130的側壁遠離袋本體140的開口處的一端密封。
采用一體成型是因為一體成型成本低,而且密封罩130和袋本體140的連接處密封性好。
為了便于打開袋本體140,密封罩130遠離袋本體140處設置有刻痕線131。
現有的輸氧管的包裝袋通常都未設置便于手撕的機構,醫護人員在使用時一般采用通過剪刀直接剪開包裝袋的方式取出輸氧管,設置刻痕線131的目的是便于使用者沿刻痕線131的痕跡撕開密封罩130。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方式中,密封罩130遠離袋本體140處也可以設置方便手撕的缺口來實現包裝袋110在沒有剪刀的情況下也能方便打開。
如圖3所示,袋本體140開口處設置有位置相對且相互配合的第一連接件113和第二連接件114,第一連接件113和第二連接件114均與袋本體140連接,使用中通過控制第一連接件113和第二連接件114實現袋本體140開口的開關和閉合,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113和第二連接件114采用夾鏈。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連接件113和第二連接件114也可以是暗合扣或者不干膠等可拆卸連接件,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夾鏈連接方便操作,故選用夾鏈連接。
如圖1所示,袋本體140具有容置腔112,輸氧管120設置于容置腔112內。容置腔112內設置有多個內袋160,內袋160與袋本體140的內壁連接。
如圖2所示,內袋160具有開口部165、袋底部166、位置相對的第一側壁161和第二側壁162,開口部165設置于內袋160靠近密封罩130的一端,袋底部166設置于遠離密封罩130且相對于開口部165的另一端,第一側壁161與袋本體140的內壁連接,且第一側壁161與袋本體140的內壁一體成型。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61和袋本體140內壁可以是可拆卸連接,第一側壁161和袋本體140內壁的可拆卸連接實現了內袋160與袋本體140的可拆卸連接,同時,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側壁161和袋本體140的內壁也可以是部分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采用一體成型是因為其制作成本低。
開口部165上,位于第一側壁161處設置有第三連接件163,開口部165上,位于第二側壁162處設置有第四連接件164,第三連接件163與第四連接件164可拆卸連接。第三連接件163和第四連接件164的連接方式為不干膠連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三連接件163和第四連接件164的連接方式也可以是暗合扣連接或者夾鏈連接等可拆卸連接方式,在本實施例中由于不干膠條成本低,故選用不干膠連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在開口部165上,位于第一側壁161處設置袋蓋,第一側壁161與袋蓋連接,在袋蓋上和第二側壁162的外側設置位置相對且相互配合的可拆卸連接件,這些可拆卸連接件可以是暗合扣、夾鏈和不干膠條等。
如圖1所示,內袋160包括在袋本體140內壁分布均勻的第一內袋171、第二內袋172和第三內袋173。其內部可分別設置衛生棉球181、一次性手套182和紗布183。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方式中,內袋160的數量也可以是一個、兩個或者三個以上。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使用需求酌情放置衛生棉球181、一次性手套182和紗布183等醫療用品。
如圖1所示,包裝袋110還包括第一掛繩150,第一掛繩150設置于袋本體140的開口處。
第一掛繩150的設置是為了方便包裝袋110懸掛于空中,可以不用放置于桌面而占用桌面空間。
第一掛繩150上還設置有第二掛繩151,第二掛繩151采用直接栓綁的方式設置于第一掛繩150中間位置處。
設置第二掛繩151的目的是為了使包裝袋110的懸掛適用于各種類型的病床。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掛繩151也可以是和第一掛繩150一體成型或者粘接。
如圖4所示,輸氧管120包括連接頭121,總管122,分管123,輸氧支管124,集束夾125,懸掛環126。連接頭121的兩端分別與總管122和分管123連接,分管123的管壁設置有與分管連通的輸氧支管124,在輸氧管120工作時,輸氧支管124直接與病人的鼻腔連通,故輸氧支管124的數量為兩個,分管123上滑動設置有集束夾125,集束夾125的設置是為了方便調節分管123以適應病人的頭部大小,輸氧管120還包括懸掛環126,懸掛環126與分管123連接,且設置于分管123外壁,與分管123固定連接。
懸掛環126的設置是為了在包裝袋110丟失的情況下,輸氧管120暫停使用時,將輸氧支管124用紗布183包裹好后,通過懸掛環126懸掛于床頭。
一般情況下現有的輸氧管使用周期大約在三天以內,在這個期限內會有多次暫停使用的情況,而現在大多數醫護人員會在使用現有的輸氧管時將包裝袋丟棄,使用暫停過程中采用將輸氧支管用紗布包裹的方法將其放置于桌面,這樣的做法并沒有有效減小輸氧管與空氣接觸的概率。
輸氧管套裝100的使用過程:醫護人員通過設置于密封罩130上的刻痕線131撕開密封罩130,打開密封罩130后,通過拆卸第一連接件113和第二連接件114,實現袋本體140的打開,打開袋本體140后拿出輸氧管120,同時拿出需要用到的設置于內袋160內部的醫療用品,如衛生棉球181、一次性手套182或者紗布183等,將輸氧管120和這些醫療用品用于需要的病人,在輸氧管120暫停使用的過程中,用內袋160內所放置的紗布183將輸氧支管124包裹住,將包裹好輸氧支管124的輸氧管120放置于包裝袋110的容置腔112內,連接第一連接件113和第二連接件114,通過設置在袋本體140開口處的第一掛繩150和設置于第一掛繩150上的第二掛繩151將其懸掛于病床床頭或墻壁上。這樣的設置有效減小了輸氧管120與空氣接觸的概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