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來講是一種急診科用便捷擔架。
背景技術:
擔架是急診搶救設備之一,特別是在出診和轉運病人時,擔架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現(xiàn)在擔架的長度和寬度都無法調(diào)節(jié),而需要使用擔架的患者身高和身寬不同,特別是大人與小孩差異明顯。當擔架的長度和寬度與患者不匹配時,擔架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急診科用便捷擔架,使得擔架的尺寸與患者相匹配,使用方便。
為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急診科用便捷擔架,由若干模塊單元首尾拼接而成,所述模塊單元包括兩根支撐桿,以及設置于兩根支撐桿之間的擔架布;將兩根支撐桿中的其中一根支撐桿設為移動桿,另一根支撐桿設為固定桿;所述移動桿的內(nèi)部設置有可自動收縮的卷軸,移動桿的側壁開設有通槽,所述擔架布的一端穿過通槽纏繞于所述卷軸,擔架布的另一端與固定桿連接;每相鄰的兩個模塊單元之間通過連接裝置相連。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連接裝置包括設置于支撐桿前端的卡合螺栓、以及設置于支撐桿后端的撥片,所述撥片的自由端設置有與卡合螺栓相配合的卡口;每相鄰的兩個模塊單元之間,前端模塊單元的撥片卡合于后端模塊單元對應的卡合螺栓。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支撐桿的前端設置有卡塊,支撐桿的后端設置有卡槽;每相鄰的兩個模塊單元之間,后端模塊單元的卡塊卡裝于前端模塊單元對應的卡槽中。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擔架布開設有若干列通孔,所述移動桿的通槽內(nèi)設置有若干活動卡齒,且活動卡齒與位于同一列的通孔一一對應。
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若干把手,所述支撐桿側壁靠近兩端的位置分別設置有安裝孔;當模塊單元位于首位時,將把手安裝于該模塊單元支撐桿位于前端的安裝孔中;當模塊單元位于末位時,將把手安裝于該模塊單元支撐桿位于后端的安裝孔中。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擔架布為夾層結構,由下至上依次為下帆布層、聚酯板保溫層、電熱層、上覆導熱鹽層和上帆布層。
進一步改進在于:位于首位的模塊單元的擔架布上設置有可存放氧氣的枕頭。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擔架布上橫向設置有帶刻度線的布條。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中,由若干模塊單元首尾拼接而成,模塊單元包括兩根支撐桿,以及設置于兩根支撐桿之間的擔架布;將兩根支撐桿中的其中一根支撐桿設為移動桿,另一根支撐桿設為固定桿;移動桿的內(nèi)部設置有可自動收縮的卷軸,移動桿的側壁開設有通槽,擔架布的一端穿過通槽纏繞于卷軸,擔架布的另一端與固定桿連接。因此,使用時,通過增加/減少模塊單元的個數(shù),即可調(diào)節(jié)擔架的長度;通過卷軸收放擔架布,即可調(diào)節(jié)擔架的寬度;使得擔架的尺寸與患者相匹配,使用方便。不使用時,可將各模塊單元拆卸,并通過卷軸將擔架布收起,占用空間極小。
2、本實用新型中,連接裝置包括設置于支撐桿前端的卡合螺栓、以及設置于支撐桿后端的撥片,所述撥片的自由端設置有與卡合螺栓相配合的卡口;每相鄰的兩個模塊單元之間,前端模塊單元的撥片卡合于后端模塊單元對應的卡合螺栓。通過相配合的撥片與卡合螺栓,可實現(xiàn)模塊單元間的快速安裝/拆卸,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本實用新型中,支撐桿的前端設置有卡塊,支撐桿的后端設置有卡槽;每相鄰的兩個模塊單元之間,后端模塊單元的卡塊卡裝于前端模塊單元對應的卡槽中。通過相配合的卡塊與卡槽,極大的增強了擔架的整體強度。
4、本實用新型中,擔架布開設有若干列通孔,所述移動桿的通槽內(nèi)設置有若干活動卡齒,且活動卡齒與位于同一列的通孔一一對應。調(diào)節(jié)擔架寬度時,將活動卡齒收縮,使得擔架布隨固定桿移動而伸長,待擔架布伸長至預設寬度后,將活動卡齒卡裝于相應的通孔中,即可對擔架布進行限位固定。
5、本實用新型中,支撐桿側壁靠近兩端的位置分別設置有安裝孔;當模塊單元位于首位時,將把手安裝于該模塊單元支撐桿位于前端的安裝孔中;當模塊單元位于末位時,將把手安裝于該模塊單元支撐桿位于后端的安裝孔中。通過設置把手,可以使得抬擔架的人員在擔架兩側行走,提高了擔架的靈活性。
6、本實用新型中,擔架布為夾層結構,由下至上依次為下帆布層、聚酯板保溫層、電熱層、上覆導熱鹽層和上帆布層,電熱層是居中件,采用現(xiàn)有技術的直流電熱結構,電熱層的下面設置有聚酯板保溫層,聚酯板保溫層的下面是下帆布層。電熱層的上面設置有上覆導熱鹽層,上覆導熱鹽層的上面是上帆布層。所說的上覆導熱鹽層,采用粉末狀的工業(yè)鹽,縫合并固定在布袋內(nèi),形成墊子狀的結構。有利于對風濕類危重病人的救治和轉運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急診科用便捷擔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模塊單元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移動桿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連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擔架布的斷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
1-擔架布;11-通孔;12-下帆布層;13-聚酯板保溫層;14-電熱層;15-上覆導熱鹽層;16-上帆布層;
2-移動桿;21-卷軸;22-通槽;23-活動卡齒;
3-固定桿;
4-卡塊;
5-卡槽;
6-連接裝置;61-卡合螺栓;62-撥片;63-卡口;
7-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急診科用便捷擔架,由若干模塊單元首尾拼接而成,模塊單元包括兩根支撐桿,以及設置于兩根支撐桿之間的擔架布1;將兩根支撐桿中的其中一根支撐桿設為移動桿2,另一根支撐桿設為固定桿3;具體的,該急診科用便捷擔架還包括若干把手7,支撐桿側壁靠近兩端的位置分別設置有安裝孔;當模塊單元位于首位時,將把手7安裝于該模塊單元支撐桿位于前端的安裝孔中;當模塊單元位于末位時,將把手7安裝于該模塊單元支撐桿位于后端的安裝孔中。通過設置把手7,可以使得抬擔架的人員在擔架兩側行走,提高了擔架的靈活性。優(yōu)選的,位于首位的模塊單元的擔架布1上設置有可存放氧氣的枕頭??稍谶\輸病人過程中,對其進行供氧。
參見圖2所示,移動桿2的內(nèi)部設置有可自動收縮的卷軸21,移動桿2的側壁開設有通槽22,擔架布1的一端穿過通槽22纏繞于卷軸21,擔架布1的另一端與固定桿3連接;因此,使用時,通過增加/減少模塊單元的個數(shù),即可調(diào)節(jié)擔架的長度;通過卷軸21收放擔架布1,即可調(diào)節(jié)擔架的寬度;使得擔架的尺寸與患者相匹配,使用方便。不使用時,可將各模塊單元拆卸,并通過卷軸21將擔架布1收起,占用空間極小。
每相鄰的兩個模塊單元之間通過連接裝置6相連。參見圖4所示,,連接裝置6包括設置于支撐桿前端的卡合螺栓61、以及設置于支撐桿后端的撥片62,撥片62的自由端設置有與卡合螺栓61相配合的卡口63;每相鄰的兩個模塊單元之間,前端模塊單元的撥片62卡合于后端模塊單元對應的卡合螺栓61。通過相配合的撥片62與卡合螺栓61,可實現(xiàn)模塊單元間的快速安裝/拆卸,提高了工作效率。具體的,支撐桿的前端設置有卡塊4,支撐桿的后端設置有卡槽5;每相鄰的兩個模塊單元之間,后端模塊單元的卡塊4卡裝于前端模塊單元對應的卡槽5中。通過相配合的卡塊4與卡槽5,極大的增強了擔架的整體強度。
參見圖2和圖3所示,,擔架布1開設有若干列通孔11,移動桿2的通槽22內(nèi)設置有若干活動卡齒23,且活動卡齒23與位于同一列的通孔11一一對應。調(diào)節(jié)擔架寬度時,將活動卡齒23收縮,使得擔架布1隨固定桿3移動而伸長,待擔架布1伸長至預設寬度后,將活動卡齒23卡裝于相應的通孔11中,即可對擔架布1進行限位固定。
參見圖5所示,擔架布1為夾層結構,由下至上依次為下帆布層12、聚酯板保溫層13、電熱層14、上覆導熱鹽層15和上帆布層16。電熱層14是居中件,采用現(xiàn)有技術的直流電熱結構,電熱層14的下面設置有聚酯板保溫層13,聚酯板保溫層13的下面是下帆布層12。電熱層14的上面設置有上覆導熱鹽層15,上覆導熱鹽層15的上面是上帆布層16。所說的上覆導熱鹽層15,采用粉末狀的工業(yè)鹽,縫合并固定在布袋內(nèi),形成墊子狀的結構。有利于對風濕類危重病人的救治和轉運操作。具體的,擔架布1上橫向設置有帶刻度線的布條。操作人員可通過觀察刻度線控制擔架的展開寬度。
本實用新型不僅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chǎn)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實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在其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