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植入人體的醫用支架,具體涉及一種植入人體膽管內的膽管支架,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肝臟和膽囊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分泌膽汁,膽汁是由肝臟的肝細胞分泌后從肝細胞間的膽小管引流到左右肝管、肝總管、膽囊管后在膽囊內貯存,之后膽汁在膽囊內被濃縮,當人體進食脂肪等脂類物質后,膽囊中的膽汁便從膽囊管出來并與經肝總管排出的膽汁匯合后進入膽總管,并經膽總管、胰壺腹后進入十二指腸,然后通過十二指腸再進入人體的小腸內,進入小腸內的膽法能夠乳化脂肪,便于人體消化吸收脂類食物。即人體的膽道系統具有分泌、貯存、濃縮和輸送膽汁的功能,對膽汁排入十二指腸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但近些年來,由膽管癌、肝癌、胰腺癌及轉移癌等惡性腫瘤所致的惡性膽道梗阻,其發病率較高,其膽總管梗阻后便會引發梗阻性黃疸,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在膽道梗阻中,其最為常見就是連接肝總管與十二指腸乳頭之間的膽總管最易梗阻,過去主要采用外科手術解除膽管梗阻問題,自從德國Soehendra教授于1979年率先用塑料支架經內鏡下置入治療遠端膽總管腫瘤引起的膽管狹窄以來,內鏡下支架置入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良、惡性膽管狹窄和梗阻的治療,目前將膽道支架植入到狹窄或阻塞部位已成為現今治療膽道梗阻的較好方法。使用時,通過支架推送器在內鏡顯象的配合下將膽管支架推送至堵塞所在部位的膽管。但放入膽管內的支架,其內腔孔徑較少,一般其內腔孔徑為Φ3mm,其容易因為食物殘渣或十二脂腸液逆流入膽管支架的內腔而發生支架梗阻問題,目前現有的支架,其內腔梗阻的時間平均為6至8個月。
當發生膽管支架梗阻或堵塞時,需要應用ERCP技術更換新的支架,但目前臨床所使用的一體式膽管塑料支架,一旦送入膽管內,如果支架發生堵塞時,其現有支架不易從膽管內取出,其通過膽管取出現有膽管支架的一次成功率很低,另外如果將支架放入膽管外,有文獻報道則有可能發生逆行膽管內感染的內險。
為了解決該問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也在研究如何更順利高效的從膽管內取出已堵塞的膽管支架,如專利號為CN201310415500.7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帶支架回收線的單側冀膽管內支架,其由支架、側翼和回收線組成,支架呈管狀,側翼位于支架的近端,回收線由線和回收桿組成,線的一端系于回收桿的腰部,另一端固定于支架的遠端。該申請雖然便于從膽管內取出其膽管支架,但由于其回收桿和回收線太過于細小,在取出膽管支架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其在內鏡顯象下不便于通過支架推送器進行支架取出操作,其在操作的過程中,回收線容易發生斷線問題,同時,該結構還增加了支架完全滑入膽總管或肝總管的風險,當支架完全滑入膽總管或肝總管時則更不易取出,甚至需要進行手術切開十二指腸乳頭來取出阻塞支架。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便于從膽管中取出的一體式可回收膽管內支架,它包括支架本體、上側翼、下側翼和回收尾,所述支架本體呈管狀,其外徑與人體膽管的內腔相匹配,上側翼為附著在支架本體外壁上部并斜向朝下的倒刺,其下側翼為附著在支架本體外壁下部并斜向朝上的倒刺,其相向設置的上下側翼能有效防止置入膽管的支架在膽管內發生移位,所述回收尾呈片狀或半圓弧瓦狀,當支架置入膽管后,其回收尾位于十二指腸內,當需要從膽管中取出支架時,只需在內鏡配合下利用圈套器或是異物鉗夾持住支架的回收尾即可輕松將支架從膽管內順利拉出,其支架的一次性的取出成功率大大提升,提高了操作效率,減少了患者痛苦。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一體式可回收膽管內支架,包括支架本體、上側翼、下側翼,所述支架本體呈管狀,上側翼為附著在支架本體外壁上部并斜向朝下的倒刺,下側翼為附著在支架本體外壁下部并斜向朝上的倒刺,其結構特點為:在支架本體的下端還設置有回收尾,所述回收尾與支架本體一體成型。
優選的,所述回收尾長0.5至5厘米。
優選的,所述回收尾呈片狀或半圓弧瓦狀。
更優選的,將支架本體的下側翼以下的下端管體剖切掉一半,其下端余下的另一半半圈弧瓦片狀管體即構成回收尾。
優選的,所述支架本體、上側翼、下側翼、回收尾均采用塑料材料制作,并一體成型,進一步的,所述塑料材料采用聚四氟乙烯高分子化合物塑料材料。
上述一種一體式可回收膽管內支架,當支架本體置入人體膽管后,其回收尾伸出人體膽管下端并位于人體十二指腸內。
更進一步的,所述支架本體的長度為5至25厘米,支架本體的內腔管徑為Φ2至Φ5毫米,支架本體的壁厚為0.2至1毫米。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一體式可回收膽管內支架,其上側翼為附著在支架本體外壁上部并斜向朝下的倒刺,上側翼彈性抵靠在膽管內壁,其下側翼為附著在支架本體外壁下部并斜向朝上的倒刺,下側翼彈性卡限在膽管下端與胰管交匯處,其相向設置的上下側翼能有效防止置入膽管的支架在膽管內發生移位,所述回收尾呈片狀或半圓弧瓦狀,當支架置入膽管后,其回收尾位于十二指腸內的乳頭處,當需要從膽管中取出支架時,只需在內鏡配合下利用圈套器或是異物鉗夾持住支架的回收尾即可輕松將膽管支架從膽管內順利拉出,其支架的一次性取出成功率大大提升,提高了操作效率,減少了患者痛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體式可回收膽管內支架的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體式可回收膽管內支架的剖視結構圖。
圖中:1、支架本體;11、上側翼;12、下側翼;13、回收尾。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優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完整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一體式可回收膽管內支架,包括支架本體1,和在支架本體1上設置的上側翼11、下側翼12和回收尾13,所述支架本體1、上側翼11、下側翼12和回收尾13均采用塑料材料制作,并一體成型,在本實施方式中,其支架本體1采用聚四氟乙烯高分子化合物塑料材料制作,該聚四氟乙烯高分子材料又稱特富龍或特富隆,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高潤滑、不粘連,無毒無害且與人體組織的相容性較好。
支架本體1呈管狀,其支架本體1的長度為5至25厘米,本實施方式優選支架本體1的長度為15厘米;支架本體1的內腔管徑為Φ2至Φ5毫米,本實施方式優選其內腔管徑為Φ3毫米,支架本體1的外徑與人體膽管的內腔相匹配,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支架本體1的外徑為Φ4毫米,支架本體1的壁厚為0.2至1毫米,本實施方式優選支架本體1的管壁厚度為0.5毫米。
上側翼11為附著在支架本體1外壁上部并斜向朝下的倒刺,下側翼12為附著在支架本體1外壁下部并斜向朝上的倒刺,在將支架本體1植入人體膽管中時,上側翼11彈性抵靠在人體膽管的內壁,下側翼12的向上的倒刺能彈性卡限在人體膽管下端與胰管交匯處,其相向設置的上下側翼能有效防止置入膽管的支架在膽管內發生移位。
在支架本體1的下側翼12以下的下端設置回收尾13,所述回收尾13呈片狀或半圓弧瓦狀,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回收尾13呈半圓弧瓦狀,且本實施方式是將支架本體1的下側翼12以下的下端管體剖切掉一半,其下端余下的另一半半圈弧狀的瓦片狀管體即構成回收尾13,回收尾13伸出支架本體1的長度為0.5至5厘米,本實施方式優選回收尾13的長度為2厘米,當將支架本體1置入人體膽管后,其回收尾13伸出人體膽管下端并位于十二指腸內,回收尾13的上端進一步位于人體十二指腸內的乳頭處,當需要從膽管中取出支架本體1時,只需在內鏡配合下利用圈套器或是異物鉗夾持住支架本體1的回收尾13即可輕松將膽管支架從膽管內順利拉出,其支架的一次性取出成功率大大提升,提高了操作效率,減少了患者痛苦。
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之用,僅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列舉,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保護范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內容提出的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