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裝置,具體地說就是一種呼吸機。
背景技術:
在現代臨床醫學中,呼吸機作為一項能人工替代自主通氣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大手術期間的麻醉呼吸管理、呼吸支持治療和急救復蘇中,在現代醫學領域內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呼吸機是一種能夠起到預防和治療呼吸衰竭,減少并發癥,挽救及延長病人生命的至關重要的醫療設備。
然而,目前的呼吸機一般體積較大,結構較為復雜,殺菌消毒過濾效果不良,容易導致患者呼吸道發炎等問題,具有很大危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過濾凈化效果好的呼吸機。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呼吸機,包括殼體、輸氣裝置以及過濾裝置,其中:
殼體,呈中空箱狀結構,中部設置有隔板;
輸氣裝置,設置在所述殼體內,包括彈性氣囊和氣缸,所述彈性氣囊設置在所述隔板上部,所述氣缸設置在所述隔板下部且氣缸穿過所述隔板與所述彈性氣囊連接,所述彈性氣囊的頂部設置有出氣管,所述彈性氣囊的底部與進氣管a的一端相通;
過濾裝置,設置在所述殼體外側,包括干式過濾器和濕式過濾器,所述干式過濾器與進氣管b上端相通,所述進氣管b的下端與所述濕式過濾器相通,所述進氣管a的另一端與所述濕式過濾器相通,且所述濕式過濾器內進氣管a的端口高于進氣管b的端口。
進一步的,所述干式過濾器內設置有第一過濾層和第二過濾層,所述第一過濾層中設置有活性碳,所述第二過濾層中設置有聚維酮碘,且所述第一過濾層和所述第二過濾層中通過純棉層相隔開,這樣進行一、二級過濾進行凈化,能夠基本將外界空氣的灰塵,細菌和病毒進行有效消除,凈化來源空氣。
進一步的,所述濕式過濾器內盛有高濃度氯化鈉溶液,溶液液面在所述濕式過濾器內部的所述進氣管a和進氣管b的端口之間,通過內部的高濃度氯化鈉溶液進行再次過濾,不僅達到了消滅真核細胞菌類的目的,同時達到了加濕的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出氣管在所述殼體外部分設置有換熱翼片,所述換熱翼片外套設有水箱,所述水箱上設置有進水口和出水口,通過向水箱內注入適宜溫度的水,通過翼片進行換熱,可使氣體溫度升高或降低,進一步提高病人的舒適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呼吸機不僅結構得到了有效地簡化,而且過濾凈化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一般的呼吸機通過蒸餾水進行加持處理,而本實用新型的呼吸機實用高濃度氯化鈉溶液進行加濕并再次過濾凈化,效果非常明顯,而且過濾成本低廉,適合大范圍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其中,1殼體、11隔板、2輸氣裝置、21彈性氣囊、22氣缸、23出氣管、231換熱翼片、232水箱、233進水口、234出水口、24進氣管a、3過濾裝置、31干式過濾器、311第一過濾層、312第二過濾層、313純棉層、32濕式過濾器、321高濃度氯化鈉溶液、33進氣管b。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呼吸機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一種呼吸機,包括殼體1、輸氣裝置2以及過濾裝置3,其中:
殼體1,呈中空箱狀結構,中部設置有隔板11;
輸氣裝置2,設置在所述殼體1內,包括彈性氣囊21和氣缸22,所述彈性氣囊21設置在所述隔板11上部,所述氣缸22設置在所述隔板11下部且氣缸22穿過所述隔板11與所述彈性氣囊21連接,所述彈性氣囊21的頂部設置有出氣管23,所述彈性氣囊21的底部與進氣管a24的一端相通;
過濾裝置3,設置在所述殼體1外側,包括干式過濾器31和濕式過濾器32,所述干式過濾器31與進氣管b33上端相通,所述進氣管b33的下端與所述濕式過濾器32相通,所述進氣管a24的另一端與所述濕式過濾器相通32,且所述濕式過濾器32內進氣管a24的端口高于進氣管b33的端口。
進一步的,所述干式過濾器31內設置有第一過濾層311和第二過濾層312,所述第一過濾層311中設置有活性碳,所述第二過濾層312中設置有聚維酮碘,且所述第一過濾層311和所述第二過濾層312中通過純棉層313相隔開,這樣進行一、二級過濾進行凈化,能夠基本將外界空氣的灰塵,細菌和病毒進行有效消除,凈化來源空氣。
進一步的,所述濕式過濾器32內盛有高濃度氯化鈉溶液321,溶液液面在所述濕式過濾器32內部的所述進氣管a24和進氣管b33的端口之間,通過內部的高濃度氯化鈉溶液321進行再次過濾,不僅達到了消滅真核細胞菌類的目的,同時達到了加濕的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出氣管23在所述殼體1外部分設置有換熱翼片231,所述換熱翼片231外套設有水箱232,所述水箱232上設置有進水口233和出水口234,通過向水箱內注入適宜溫度的水,通過換熱翼片231進行換熱,可使氣體溫度升高或降低,進一步提高病人的舒適度。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是本發明的具體個案,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符合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的一種呼吸機且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落入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