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的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醫用持針器。
背景技術:
持針器是醫生手術使用的器械,以往,對傷口縫合時需要鑷子、持針器、剪刀三種工具。因持針器只具有持針的功能,傷口縫合、打結完成后,需要再換上剪刀,把縫合線剪掉,這在只有一位大夫做手術的情況下,不但不方便,而且手術時間較長,對病人也不利。
現有的持針器為兩片鉗體,張開時,內片鉗體的變徑臺階與外片鉗體之間形成了凹槽,手術醫生使用持針器打結時,縫合線經常卡在鉗頭部的凹槽中,而中斷打結的操作,因為解線而延長手術及麻醉時間,影響手術醫生的情緒,影響縫合效果,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針對醫生而言,目前現有的持針器是握持式,易于縫合,但不利于松扣,致使大多數醫師在縫合時采用握持式縫合,縫合完成后再以執血管鉗式打開齒扣,影響了持針縫合、松針、剪線的連續過程,降低手術效率,容易錯過最佳縫合的最佳時間。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目前尚無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這便成為業內人士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醫用持針器,能夠提高手術效率、使用的舒適度與位置的精確度。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醫用持針器,包括雄鉗體和雌鉗體,兩鉗體前部為鉗頭,后部依次為連接部、手持部,所述連接部之間通過固定軸活動連接,所述鉗頭上設置有前端的持針部和后方的剪線部;所述連接部包括弧形過渡區;所述雄鉗體和雌鉗體在所述連接部位置處分別設置有第一楔面和第二楔面,且兩鉗體在所述連接部位置處形成楔形的第一容線區和第二容線區。
進一步地,所述雄鉗體的手持部后端設有垂直于所述雄鉗體的指環一,所述雌鉗體的手持部后端設有指環二。
進一步地,所述拇指環的環口平面垂直于無名指環的環口平面。
進一步地,所述手持部后端內側分別設有相匹配的齒扣。
進一步地,所述齒扣的其中一個上設置有標尺,另外一個齒扣上設置有指針。
進一步地,所述持針部的接觸表面設置有若干持針槽。
進一步地,所述若干持針槽的直徑尺寸不同。
進一步地,所述剪線部分別為設置在兩鉗體上的剪刃,兩剪刃緊密重疊對合。
進一步地,所述手持部的內側之間還設置有復位簧片。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能進行持針以及剪線的操作,在兩鉗體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容線區防止夾線,設置了兩個不同方向上的指環方便手術操作,并且具有導向功能和/或自動測距功能,從根本上減小了手術過程中手術器械的使用,提高了手術效率、使用舒適度與精確度,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省時省力,安全可靠,減輕了醫務工作者的工作難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醫用持針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放大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醫用持針器的仰視圖。
圖中:
1、雌鉗體;2、雄鉗體;3、鉗頭;4、連接部;5、手持部;6、固定軸;7、持針部;8、剪線部;9、弧形過渡區;10、第一楔面;11、第二楔面;12、第一容線區;13、第二容線區;14、指環一;15、指環二;16、齒扣;17、標尺;18、指針;19、持針槽;20、復位簧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醫用持針器,包括雄鉗體2和雌鉗體1,兩鉗體前部為鉗頭3,后部依次為連接部4、手持部5。所述鉗頭3上設置有前端的持針部7和后方的剪線部8,所述持針部7的接觸表面設置有若干持針槽19,所述若干持針槽19的直徑尺寸不同。所述剪線部8分別為設置在兩鉗體上的剪刃,兩剪刃緊密重疊對合。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既能持針又能剪線的、外形美觀而又輕巧的、外科手術用的多功能持針器。在縫合傷口時,只需一手拿鑷子和另一手拿多功能持針器,就能完成縫合、打結、剪線的過程。而不再換另外一把剪刀剪線了。這樣不但為外科大夫做縫合傷口時提供了方便,而且可以縮短手術縫合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連接部4之間通過固定軸6活動連接,所述連接部4包括弧形過渡區9;所述雄鉗體2和雌鉗體1在所述連接部4位置處分別設置有第一楔面10和第二楔面11,且兩鉗體在所述連接部4位置處形成楔形的第一容線區12和第二容線區13。
在具體使用時,連接部在固定軸的活動連接處設置有弧形過渡區,并且在兩個鉗頭的接觸面均設置有斜面,如圖2所示,斜面為第一楔面10和第二楔面11,兩片鉗頭張開時,雄鉗體上的第一楔面10與對面的雌鉗體上的第二楔面11之間形成了楔形的第一容線區12和第二容線區13,兩個容線區的設置,可以確保在使用持針器打結時,縫合線經容線區時能順利滑過,因此避免了鉗體卡縫合線的現象,使用本技術的持針器縫合效果好、操作方便、能提高縫合速度、縮短手術時間。
如圖3所示,所述雄鉗體2的手持部5后端設有垂直于所述雄鉗體2的指環一14,所述雌鉗體1的手持部5后端設有指環二15,所述指環一14的環口平面垂直于所述指環二15的環口平面。
兩者不在一個平面上,呈垂直關系,有利于執握持針器進行縫合操作,符合縫合時的力學原理,更利于松開、夾持縫針的操作,能夠在手術過程中,靈活地持針、縫合及松針,從而提高縫合精度,縮短縫合時間。
所述手持部5后端內側分別設有相匹配的齒扣16,所述齒扣16的其中一個上設置有標尺17,另外一個齒扣16上設置有指針18。
所述標尺和所述指示件中至少一個的內表面上具有多個凸起,當操作所述骨折復位鉗時,所述標尺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指示件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觸。
使用時,用持針部夾住手術針,通過齒扣將手術針固定于持針槽內,將拇指套入指環一內,無名指勾在指環二內,握持持針器,每縫過一針打一個結,并借助持針部后端的剪刃將縫線剪斷。
所述手持部5的內側之間還設置有復位簧片20,可以在手松弛醫用持針器時,通過復位簧片可以進行復位,方便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能進行持針以及剪線的操作,在兩鉗體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容線區防止夾線,設置了兩個不同方向上的指環方便手術操作,并且具有導向功能和/或自動測距功能,從根本上減小了手術過程中手術器械的使用,提高了手術效率、使用舒適度與精確度,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省時省力,安全可靠,減輕了醫務工作者的工作難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