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擱手架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適用于輪椅上的可調節擱手架。
背景技術:
臨床工作中發現輪椅上無適合擺放癱瘓上肢的位置,臨床上常在腿上塞1-2個枕頭,這樣一方面患側上肢容易受到外傷、碰擦,另一方面,由于重力作用,患側肩關節周圍肌張力下降,可引起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用于輪椅上的可調節擱手架,適用于偏癱、高位截癱患者,抬高患肢,患肢用擱手托板固定,結構簡單,拆裝方便,實用性強,適合臨床推廣。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適用于輪椅上的可調節擱手架,包括:擱手板、支架、支撐桿和螺旋底座固定器;所述支撐桿包括外桿、內桿和調節螺釘,外桿為空心桿,內桿可滑動的設置在外桿內,外桿上端的側壁上開有螺紋孔,調節螺釘設在螺紋孔內且調節螺釘抵住內桿,外桿下端設有外螺紋;所述支架一端可轉動的連接在所述內桿頂端,所述擱手板固定在支架上;所述螺旋底座固定器包括固定夾板、移動夾板和固定套,固定套內設有與外桿的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固定套設置在外桿的外螺紋上,固定夾板固定在外桿底部,移動夾板上設有套孔,移動夾板通過套孔可滑動的套在固定套與固定夾板之間的外桿上,固定套外徑大于移動夾板的套孔的直徑。
優選的,所述內桿上設有緊固螺栓、緊固螺母和一對夾塊,兩個夾塊對稱固定在內桿頂端,夾塊上開有定位孔,定位孔軸線與內桿軸線垂直,所述緊固螺栓穿過兩個定位孔,緊固螺母套在夾塊外側的緊固螺栓上;所述支架上與內桿連接的一端固定有定位塊,定位塊上開有通孔,定位塊通過通孔套在兩塊夾塊之間的緊固螺栓上,定位塊厚度與兩塊夾塊之間的間距相等。
優選的,所述擱手板上設有軟墊,軟墊上設有弧形凹面,擱手板上固定有綁帶。
優選的,所述固定夾板上表面和移動夾板下表面上均設有防滑墊,防滑墊為橡膠材質。
優選的,所述固定夾板、移動夾板和固定套均為鋁合金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拆裝方便、實用性強,擱手架可以使病人的患肢處于良肢位,預防肩關節脫位及肩手綜合征,減少外傷、碰擦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適用于輪椅上的可調節擱手架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擱手板;2、支架;3、內桿;4、外桿;5、固定套;6、移動夾板;7、固定夾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包括:
一種適用于輪椅上的可調節擱手架,包括:擱手板1、支架2、支撐桿和螺旋底座固定器;所述支撐桿包括外桿4、內桿3和調節螺釘,外桿4為空心桿,內桿3可滑動的設置在外桿4內,外桿4上端的側壁上開有螺紋孔,調節螺釘設在螺紋孔內且調節螺釘抵住內桿3,外桿下端設有外螺紋;所述內桿3上設有緊固螺栓、緊固螺母和一對夾塊,兩個夾塊對稱固定在內桿頂端,夾塊上開有定位孔,定位孔軸線與內桿軸線垂直,所述緊固螺栓穿過兩個定位孔,緊固螺母套在夾塊外側的緊固螺栓上;所述支架2一端固定有定位塊,定位塊上開有通孔,定位塊通過通孔套在兩塊夾塊之間的緊固螺栓上,定位塊厚度與兩塊夾塊之間的間距相等。所述擱手板1固定在支架2上,擱手板1上設有軟墊,軟墊上設有弧形凹面,擱手板上固定有綁帶;所述螺旋底座固定器包括固定夾板7、移動夾板6和固定套5,固定夾板7、移動夾板6和固定套5均為鋁合金材質;固定套5內設有與外桿的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固定套5設置在外桿4的外螺紋上,固定夾板7固定在外桿4底部,移動夾板6上設有套孔,移動夾板6通過套孔可滑動的套在固定套5與固定夾板7之間的外桿4上,固定套5外徑大于移動夾板的套孔的直徑,固定夾板7上表面和移動夾板6下表面上均設有防滑墊,防滑墊為橡膠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擱手板的傾斜角度可調節,擱手托板上面設置軟墊,增加患者的舒適度,支架可根據病人的身高、體型調節高度,通過緊固螺栓將擱手架固定在輪椅的扶手上,可防止其移動。本實用新型針對患者坐在輪椅上,患肢隨意的下垂,放在大腿上,引起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故需擱手架抬高患肢,患肢用擱手托板固定,患者的身高體型不一樣,所以,本擱手架的支架做成類似輸液架,可調節高度。故適用于所有偏癱、高位截癱患者。且結構簡單,拆裝方便,實用性強,適合臨床推廣。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