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氣體中毒事情層出不窮,氣體中毒一般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二氧化碳中毒、硫化氫中毒、二氧化硫中毒、氰化氫中毒、氮氧化物中毒、呼吸性堿中毒、酒精中毒以及烴類揮發性氣體中毒等呼吸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當吸入過量的有毒氣體,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徹底的治療,后期容易導致出現遲發性腦病及其他后遺癥,且加大了治療的難度,嚴重的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導致死亡。
為了進一步預防遲發性腦病后遺癥,氣體中毒急救設備能及時、有效的清除體內有毒氣體、快速恢復正常呼吸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氧的運輸,提高搶救成功率,避免出現腦病或其他后遺癥的風險和降低死亡率。然而,現有技術中,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無法實現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給氧氣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存在著適應性差的技術缺陷。
因此,研發出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無法實現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給氧氣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存在著適應性差的技術缺陷,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無法實現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給氧氣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存在著適應性差的技術缺陷。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所述氣體中毒急救設備包括:進氣單元、氣體混合單元、氣體供給單元和控制單元;
氣源通過所述進氣單元后,再依次通過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和所述氣體供給單元,所述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和所述氣體供給單元連接。
優選地,所述氣體中毒急救設備還包括:氣體監控報警單元;
所述氣體監控報警單元設置于所述進氣單元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之間,所述氣體監控報警單元還與所述控制單元連接。
優選地,所述氣體中毒急救設備還包括:氣體流量控制單元;
所述氣體流量控制單元設置于所述氣體監控報警單元與所述氣體供給單元之間,所述氣體流量控制單元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連接,所述氣體流量控制單元還與所述控制單元連接。
優選地,所述進氣單元包括:二氧化碳進氣單元和氧氣進氣單元;
所述二氧化碳進氣單元和所述氧氣進氣單元分別獨立地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連接。
優選地,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包括: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閥、二氧化碳開關閥、氣體壓力傳感器、氣體檢測器、第一儲氣裝置、第一氧氣流量控制閥和第一氧氣開關閥;
二氧化碳進入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后,依次通過所述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閥和所述二氧化碳開關閥后,進入所述第一儲氣裝置;
氧氣進入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后,依次通過所述第一氧氣流量控制閥和所述第一氧氣開關閥后,進入所述第一儲氣裝置;
所述氣體壓力傳感器和所述氣體檢測器均與所述第一儲氣裝置連接,所述氣體壓力傳感器和所述氣體檢測器還與所述控制單元連接。
優選地,所述氣體供給單元包括:第一單向閥、第二單向閥、第三單向閥、第二儲氣裝置和過壓保護裝置;
氣源通過所述氣體混和單元進入所述氣體供給單元后,依次通過所述第一單向閥、所述第二儲氣裝置和所述過壓保護裝置,再通過所述第二單向閥或所述第三單向閥。
優選地,所述控制單元包括:控制芯片、按鍵、顯示模塊和電源;
所述控制芯片、按鍵、顯示模塊和電源連接,所述控制芯片分別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和氣體供給單元連接。
優選地,所述氣體監控報警單元包括:二氧化碳壓力表、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氧氣壓力表、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和報警器;
二氧化碳進入所述氣體監控報警單元后,依次通過二氧化碳壓力表和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后,進入所述氣體混合單元;
氧氣進入所述氣體監控報警單元后,依次通過氧氣壓力表和所述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后,進入所述氣體混合單元;
所述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所述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和所述報警器連接。
優選地,所述氣體監控報警單元還包括:二氧化碳過濾器和氧氣過濾器;
所述二氧化碳過濾器設置于所述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之間,所述氧氣過濾器設置于所述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之間。
優選地,所述氣體流量控制單元包括:第二氧氣流量控制閥、第二氧氣開關閥和第二氧氣壓力傳感器;
氧氣進入所述氣體流量控制單元后,依次通過所述第二氧氣流量控制閥、第二氧氣開關閥和第二氧氣壓力傳感器,所述第二氧氣壓力傳感器與所述控制單元連接。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所述氣體中毒急救設備包括:進氣單元、氣體混合單元、氣體供給單元和控制單元;氣源通過所述進氣單元后,再依次通過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和所述氣體供給單元,所述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和所述氣體供給單元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所述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氣體混合單元和所述氣體供給單元連接,控制單元即時監測氣體混合單元及氣體供給單元的氣體組成,并根據預設條件對氣體混合單元及氣體供給單元做出調節。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無法實現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給氧氣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存在著適應性差的技術缺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的其中一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的另一個結構示意圖;
其中,進氣單元1、二氧化碳進氣單元11、氧氣進氣單元12、氣體混合單元2、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閥21、二氧化碳開關閥22、氣體壓力傳感器23、氣體檢測器24、第一儲氣裝置25、第一氧氣流量控制閥26、第一氧氣開關閥27、氣體供給單元3、第一單向閥31、第二單向閥32、第三單向閥33、第二儲氣裝置34、過壓保護裝置35、控制單元4、氣體監控報警單元5、二氧化碳壓力表51、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52、氧氣壓力表53、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54、報警器55、二氧化碳過濾器56、氧氣過濾器57、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第二氧氣流量控制閥61、第二氧氣開關閥62和第二氧氣壓力傳感器63。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無法實現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給氧氣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存在著適應性差的技術缺陷。
為使得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以及優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包括:進氣單元1、氣體混合單元2、氣體供給單元3和控制單元4;氣源通過進氣單元1后,再依次通過氣體混合單元2和氣體供給單元3,控制單元4分別與氣體混合單元2和氣體供給單元3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控制單元4分別與氣體混合單元2和氣體供給單元3連接,控制單元4即時監測氣體混合單元2及氣體供給單元3的氣體組成,并根據預設條件對氣體混合單元2及氣體供給單元3做出調節。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無法實現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給氧氣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存在著適應性差的技術缺陷。
當氣體中毒急救設備工作異常時,為即時將異常情況報告給使用人員,便于使用人員做出迅速處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還包括:氣體監控報警單元5;氣體監控報警單元5設置于進氣單元1與氣體混合單元2之間,氣體監控報警單元5還與控制單元4連接。
由于某些時候需要單一輸入某種氣源,或者單一氣源與混合氣源混合輸入,為了滿足多層次的使用需求,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還包括: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設置于氣體監控報警單元2與氣體供給單元4之間,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與氣體混合單元3連接,氣體流量控制單元還6與控制單元4連接。
考慮到常規急救需求,一般需要像待急救人員輸入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進氣單元1包括:二氧化碳進氣單元11和氧氣進氣單元12;二氧化碳進氣單元11和氧氣進氣單元12分別獨立地與氣體混合單元2連接。減壓后的二氧化碳和氧氣分別通過二氧化碳進氣單元11和氧氣進氣單元12進入氣體混合單元2。
進一步地優化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體混合單元2包括: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閥21、二氧化碳開關閥22、氣體壓力傳感器23、氣體檢測器24、第一儲氣裝置25、第一氧氣流量控制閥26和第一氧氣開關閥27;二氧化碳進入氣體混合單元2后,依次通過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閥21和二氧化碳開關閥22后,進入第一儲氣裝置25;氧氣進入氣體混合單元2后,依次通過第一氧氣流量控制閥26和第一氧氣開關閥27后,進入第一儲氣裝置25;氣體壓力傳感器23和氣體檢測器24均與第一儲氣裝置25連接,氣體壓力傳感器23和氣體檢測器24還與控制單元4連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可根據常規需求將第一儲氣裝置25中設定為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比例為94:6,比例以及壓力恒定的混合氣體。在工作過程中,氣體壓力傳感器23監控第一儲氣裝置25中氣體的壓力,并把壓力數據反饋給控制單元4;氣體檢測器24監控第一儲氣裝置25中氣體的組成,并把成分數據反饋給控制單元4。控制單元根據相應的反饋數據,通過調節二氧化碳流量控制閥21、二氧化碳開關閥22、第一氧氣流量控制閥26和第一氧氣開關閥27,進一步調節二氧化碳和氧氣的通氣量,產生比例及壓力很定的二氧化碳-氧氣混合氣體。
進一步地優化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體供給單元3包括:第一單向閥31、第二單向閥32、第三單向閥33、第二儲氣裝置34和過壓保護裝置35;氣源通過氣體混和單元2進入氣體供給單元3后,依次通過第一單向閥31、第二儲氣裝置34和過壓保護裝置35,再通過第二單向閥32或第三單向閥33。工作過程中,當氣體供給單元3的氣體壓力小于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時,第一單向閥31閉合;當患者吸氣時,第二單向閥32打開,第三單向閥33閉合,氣體進入患者;當患者吸氣時,第二單向閥32閉合,第三單向閥33打開,患者呼出的氣體排放到環境中。當體系中氣壓過大時,過壓保護裝置35通過泄氣,保證體系中的氣體壓力在安全的范圍內。配合以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通過的是純氧氣。當患者的呼吸速率小于等于設定氧氣流量時,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給患者分配的是經由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通過的純氧氣;當患者的呼吸速率出現波動時,波動的范圍能在第二儲氣裝置34調節的范圍內時,設備給患者分配的依然是經由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通過的純氧氣;當患者的呼吸速率持續大于設定氧氣流量時,氧氣供應不足,第一單向閥31打開,二氧化碳和氧氣混合氣體進入第二儲氣裝置34,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給患者分配的是純氧氣和二氧化碳-氧氣混合氣體。
進一步地優化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控制單元4包括:控制芯片、按鍵、顯示模塊和電源;控制芯片、按鍵、顯示模塊和電源連接,控制芯片分別與氣體混合單元和氣體供給單元連接。
進一步地優化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體監控報警單元5包括:二氧化碳壓力表51、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52、氧氣壓力表53、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54和報警器55;二氧化碳進入氣體監控報警單元5后,依次通過二氧化碳壓力表51和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52后,進入氣體混合單元2;氧氣進入氣體監控報警單元5后,依次通過氧氣壓力表53和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54后,進入氣體混合單元2;控制單元4分別與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52、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54和報警器55連接。工作過程中,控制單元4監測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52和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54的反饋數據,若有異常狀況,控制單元4做出內部處理,并控制報警器55做出警示動作。
為使得患者吸入純凈的二氧化碳和氧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體監控報警單元5還包括:二氧化碳過濾器56和氧氣過濾器57;
二氧化碳過濾器56設置于二氧化碳壓力傳感器52與氣體混合單元2之間,氧氣過濾器設57置于第一氧氣壓力傳感器54與氣體混合單元2之間。
進一步地優化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包括:第二氧氣流量控制閥61、第二氧氣開關閥62和第二氧氣壓力傳感器63;氧氣進入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后,依次通過第二氧氣流量控制閥61、第二氧氣開關閥62和第二氧氣壓力傳感器63,第二氧氣壓力傳感器62與控制單元4連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向患者提供預設流量的氧氣。第二氧氣壓力傳感器63監控氣體流量控制單元6的氧氣流量,并將監控結果發送給控制單元4。控制單元4根據預設氧氣流量,調節第二氧氣流量控制閥61和第二氧氣開關閥62,向患者提供氧氣。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包括:進氣單元1、氣體混合單元2、氣體供給單元3和控制單元4;氣源通過進氣單元1后,再依次通過氣體混合單元2和氣體供給單元3,控制單元4分別與氣體混合單元2和氣體供給單元3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控制單元4分別與氣體混合單元2和氣體供給單元3連接,控制單元4即時監測氣體混合單元2及氣體供給單元3的氣體組成,并根據預設條件對氣體混合單元2及氣體供給單元3做出調節。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氣體中毒急救設備無法實現按照患者不同的呼吸率供給氧氣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存在著適應性差的技術缺陷。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氣體中毒急救設備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