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保健器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磁灸護頸。
背景技術:
隨著電腦、手機等的越來越普及,導致現在的“低頭族”越來越多,而頸椎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呈現越來越低齡、越來越廣泛的趨勢,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種專門針對頸椎而改善頸椎不適及預防頸椎病的理療產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磁灸護頸,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的有需要提供一種改善頸椎不適及預防頸椎病的理療產品。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磁灸護頸,其包括帶體,所述帶體上設置有頸椎磁灸區域,所述頸椎磁灸區域由多個磁灸體以陣列排布的排布方式構成,所述頸椎磁灸區域設于所述帶體上靠近人體的一側,且所述頸椎磁灸區域面向人體的頸椎區。
具體地,所述帶體上還設置有頸靜脈磁灸區域、頸動脈磁灸區域,所述頸靜脈磁灸區域及所述頸動脈磁灸區域均由多個所述磁灸體以陣列排布的排布方式構成,且所述頸靜脈磁灸區域、所述頸動脈磁灸區域均設于所述帶體上靠近人體的一側,所述頸靜脈磁灸區域、頸動脈磁灸區域分別依次面向人體的頸靜脈區、頸動脈區。
進一步地,所述頸椎磁灸區域包括兩組磁灸體組,分別為第一組磁灸體組、第二組磁灸體組,且所述第一組磁灸體組和所述第二組磁灸體組為對稱設置且極性互為相反。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組磁灸體組包括兩列磁灸體組,分別為第一列磁灸體組、第二列磁灸體組,所述第一列磁灸體組包括至少兩個豎直并排設置的所述磁灸體,所述第二列磁灸體組包括至少兩個豎直并排設置的所述磁灸體。
具體地,所述第一列磁灸體組和所述第二列磁灸體組為錯位設置。
具體地,所述頸靜脈磁灸區域和所述頸動脈磁灸區域為對稱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頸靜脈磁灸區域包括呈弧形分布排列且為橫向設置的至少一列頸靜脈磁灸體組。
進一步地,所述頸靜脈磁灸體組包括三個呈弧形分布排列的所述磁灸體,分別為第一磁灸體、第二磁灸體及第三磁灸體,所述第二磁灸體的極性與所述第一磁灸體和所述第三磁灸體的極性均相反。
具體地,所述頸動脈磁灸區域包括呈弧形分布排列且為橫向設置的至少一列頸動脈磁灸體組。
具體地,所述磁灸體包括底托部、嵌設于所述底托部上的磁石及蓋設于所述磁石上的蓋體,所述蓋體的外表面具有至少一用于縮短所述磁石的磁場穿透所述蓋體的穿透距離的凹槽。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磁灸護頸,其通過于帶體上設置頸椎磁灸區域,該頸椎磁灸區域由多個磁灸體以陣列排布的排布方式構成,從而可對人體的頸椎部位形成磁灸“場效應”,加速頸椎部位血液循環,增大供血量,緩解頸椎的不適,并可使頭部供氧量增加,從而使人頭腦更清醒,而對于潛在的頸椎病患者,經常使用可對頸椎病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磁灸護頸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磁灸護頸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磁灸護頸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磁灸護頸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磁灸護頸的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磁灸體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品的正常使用狀態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圖1至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磁灸護頸的各相關示意圖,其包括帶體1,帶體1上設置有頸椎磁灸區域2,具體地,頸椎磁灸區域2由多個磁灸體c以陣列排布的排布方式構成,頸椎磁灸區域2設于帶體1上靠近人體的一側,且頸椎磁灸區域2面向人體的頸椎區,從而可距離人體的頸椎更近,以達到精準理療的效果,頸椎磁灸區域2的設置,可專門針對人體的頸椎部位進行磁灸,從而可加快血流速度,增大供血量,緩解頸椎的不適,并使頭部供氧量加大,頭腦更清醒。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磁灸護頸,其通過于帶體1上設置頸椎磁灸區域2,該頸椎磁灸區域2由多個磁灸體c以陣列排布的排布方式構成,從而可對人體的頸椎部位形成磁灸“場效應”,加速頸椎部位血液循環,增大供血量,緩解頸椎的不適,并可使頭部供氧量增加,從而使人頭腦更清醒,而對于潛在的頸椎病患者,經常使用可對頸椎病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作為一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至圖5所示,帶體1上還設置有頸靜脈磁灸區域3、頸動脈磁灸區域4,具體地,頸靜脈磁灸區域3及頸動脈磁灸區域4均由多個磁灸體c以陣列排布的排布方式構成,且頸靜脈磁灸區域3、頸動脈磁灸區域4均設于帶體1上靠近人體的一側,頸靜脈磁灸區域3、頸動脈磁灸區域4分別依次面向人體的頸靜脈區、頸動脈區,從而在該條磁灸護頸上,存在三個功能區域,分別針對人體的頸靜脈區、頸椎區及頸動脈區進行有針對性的理療,因而對預防頸椎病及緩解頸椎疼痛有著較好的理療作用。
作為一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頸椎磁灸區域2包括兩組磁灸體組,分別為第一組磁灸體組21、第二組磁灸體組22,且第一組磁灸體組21和第二組磁灸體組22為對稱設置且極性互為相反,本實施例中,第一組磁灸體組21的極性為S極,則第二組磁灸體組22的極性為N極。
作為一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至圖5所示,第一組磁灸體組21包括兩列磁灸體組,分別為第一列磁灸體組211、第二列磁灸體組212,第一列磁灸體組211包括至少兩個豎直并排設置的磁灸體c,第二列磁灸體組212包括至少兩個豎直并排設置的磁灸體c,則第一列磁灸體組211既可包括兩個豎直并排設置的磁灸體c(如圖2和圖5所示),還可包括三個并排設置的磁灸體c(如圖1、圖3、圖4所示),第二列磁灸體組212同樣可包括兩個豎直并排設置的磁灸體c(如圖1、圖3、圖5所示),也可包括三個并排設置的磁灸體c(如圖2和圖4所示)。
作為一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列磁灸體組211和第二列磁灸體組212可為錯位設置,從而更有利于磁場的分散均衡排布,避免磁場過度集中而不均衡。
由于第二組磁灸體組22其與第一組磁灸體組21為對稱設置,故其具體結構布置可參考第一組磁灸體組21,在此不作贅述。
作為一具體實施方式,頸靜脈磁灸區域3和頸動脈磁灸區域4為對稱設置。
具體地,頸靜脈磁灸區域3包括呈弧形分布排列且為橫向設置的至少一列頸靜脈磁灸體組31,該弧形分布排列的頸靜脈磁灸體組31為斜向下以較小的弧度彎曲,從而可與人體的靜脈走勢相匹配,實現較為精準的磁療。
作為一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至圖5所示,頸靜脈磁灸體組31包括三個呈弧形分布排列的磁灸體c,分別為第一磁灸體311、第二磁灸體312及第三磁灸體313,其中,第二磁灸體312的極性與第一磁灸體311和第三磁灸體313的極性均相反,本實施例中,第二磁灸體312的極性為N極,第一磁灸體311和第三磁灸體313的極性為S極。
作為一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至圖5所示,頸動脈磁灸區域4包括呈弧形分布排列且為橫向設置的至少一列頸動脈磁灸體組41。頸動脈磁灸體組41包括三個呈弧形分布排列的磁灸體c,分別為第四磁灸體411、第五磁灸體412及第六磁灸體413,第五磁灸體412的極性與第四磁灸體411和第六磁灸體413的極性均相反,本實施例中,第五磁灸體412的極性為S極,第四磁灸體411和第六磁灸體413的極性為N極,從而與頸靜脈磁灸體組31中的第二磁灸體312(N極)、第一磁灸體311和第三磁灸體313(S極)形成閉合磁場。
作為一具體實施方式,如圖6所示,磁灸體c包括底托部51、嵌設于底托部51上的磁石52及蓋設于磁石52上的蓋體53,蓋體53的外表面具有至少一用于縮短磁石52的磁場穿透蓋體53的穿透距離的凹槽(圖未示出),從而可使得磁石52的磁場距離人體更近,磁場更強,從而磁療效果更佳。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