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具有防側滑和防下滑功能的護理床。
背景技術:
護理床是醫院、康復中心等場所常見的一種護理設備。
以前的護理床想將臥床患者做起來或將腿抬起來,均必須由護理者以人工的方式來解決,其過程費工費力不言而喻;而且,在臥床患者坐起來時,既容易向兩側滑動又容易向下滑動,較為不穩定。
因此,現有技術有待于改進和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設計合理,調節自如,降低家屬及醫護人員工作強度的具有防側滑和防下滑功能的護理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具有防側滑和防下滑功能的護理床,包括主床架、安裝于主床架上的組合床板,主床架的床頭端和床尾端均設有兩個床腿,所述床腿底部設有滑輪;所述主床架包括床邊框、前橫梁、中橫梁、后橫梁、后左縱梁和后右縱梁,該前、中、后橫梁分別設置于床邊框前、中間、后位置,該后左、右縱梁連接于中橫梁和后橫梁之間;所述組合床板包括前床板、鉸接軸、后床板、后左側翻板和后右側翻板,該前床板鉸接后床板的前端,后床板兩側分別經鉸接軸鉸接后左、右側翻板;所述前橫梁上安裝有上翻裝置,該上翻裝置包括杠桿、電動液壓頂,杠桿一端與電動液壓頂連接,另一端與前床板鉸接;所述后左側翻板和后右側翻板背面分別設有側翻裝置;所述側翻裝置包括側翻電機、側翻套筒、側翻拉桿、側翻連桿、側翻頂桿和側翻托板,側翻電機連接側翻套筒,側翻套筒一端鉸接于后左縱梁或后右縱梁上,翻轉套筒的另一端經側翻拉桿分別與側翻連桿一端和側翻頂桿的下端鉸接于同一連接點,側翻連桿的另一端鉸接于后左縱梁或后右縱梁上,側翻頂桿上端連接于后左、右側翻板背面設置的側翻托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組合床板的前床板可通過上翻裝置進行自動化調節,而且后左、右翻側板通過側翻裝置實現自動化調節,不僅調節自如,降低家屬及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可控性強,而且可有效防止臥床患者在坐起來時可能發生側滑或下滑現象。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中各標號分別是:(1)床邊框,(2)前橫梁,(3)中橫梁,(4)后橫梁,(5)后左縱梁,(6)后右縱梁,(7)前床板,(8)鉸接軸,(9)后床板,(10)后左側翻板,(11)后右側翻板,(12)杠桿,(13)電動液壓頂,(14)側翻電機,(15)側翻套筒,(16)側翻拉桿,(17)側翻連桿,(18)側翻頂桿,(19)側翻托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具有防側滑和防下滑功能的護理床,包括主床架、安裝于主床架上的組合床板,主床架的床頭端和床尾端均設有兩個床腿,所述床腿底部設有滑輪;所述主床架包括床邊框1、前橫梁2、中橫梁3、后橫梁4、后左縱梁5和后右縱梁6,該前、中、后橫梁分別設置于床邊框前、中間、后位置,該后左、右縱梁連接于中橫梁3和后橫梁4之間;所述組合床板包括前床板7、鉸接軸8、后床板9、后左側翻板10和后右側翻板11,該前床板7鉸接后床板9的前端,后床板9兩側分別經鉸接軸8鉸接后左、右側翻板;所述前橫梁上安裝有上翻裝置,該上翻裝置包括杠桿12、電動液壓頂13,杠桿12一端與電動液壓頂連接,另一端與前床板7鉸接;所述后左側翻板10和后右側翻板11背面分別設有側翻裝置;所述側翻裝置包括側翻電機14、側翻套筒15、側翻拉桿16、側翻連桿17、側翻頂桿18和側翻托板19,側翻電機14連接側翻套筒15,側翻套筒15一端鉸接于后左縱梁或后右縱梁上,翻轉套筒15的另一端經側翻拉桿16分別與側翻連桿17一端和側翻頂桿18的下端鉸接于同一連接點,側翻連桿18的另一端鉸接于后左縱梁或后右縱梁上,側翻頂桿18上端連接于后左、右側翻板背面設置的側翻托板19。
于本實施例中,在電動液壓頂13的帶動下,杠桿12拉動前床板7升起、降落;側翻電機14經側翻套筒15控制側翻拉桿16拉伸,側翻拉桿16拉伸由側翻連桿17限制使側翻頂桿18上升,側翻頂桿18上升帶動側翻托板19頂緊后左、右側翻板的背面旋轉,實現翻身操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