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輔助器械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機械通氣中對經口氣管插管進行固定的裝置以及運用該裝置固定氣管插管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實行人工機械通氣,是救治呼吸衰竭和麻醉期間呼吸管理的重要措施,機械通氣在危重癥搶救中具有重要作用,氣管插管脫出是機械通氣中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氣管插管滑脫,會造成對患者的再次傷害,如未及時處理,可導致患者急性缺氧,甚至窒息、死亡,所以氣管插管成功后保持氣管插管在固定位置不發生移位、脫落變得尤為重要,傳統的經口氣管插管的固定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醫用膠布固定方法:在確定插管成功后,將牙墊置入患者的上下門齒之間,用膠布將氣管插管與牙墊并排捆綁固定,最后用膠布將氣管插管固定在患者的面頰部。
2)Duropore膠布固定法:Duropore是專用于固定氣管插管的膠布,該膠布為布面、有絲質感,黏著力強,氣管插管完畢后,將插管移至一側嘴角,將膠布下側的一端沿嘴角刻度處固定插管,并沿此刻度順時針或逆時針環繞固定。
3)寸帶固定法:針對清醒患者可采取去除牙墊后再固定,用帶子固定于氣管插管門齒刻度處,帶子可一端稍長,用稍長的一端繞過患者頭部,與稍短的一端打結連接,固定好后,用輔料或紗布墊放于兩側口角處加以保護。
4)別針固定法:是一種用于嬰幼兒氣管插管的固定方法,將長別針與口角垂直從導管靠口角外側穿過扣牢,然后用膠布分別粘貼在別針上及別針上下兩端。
然而,傳統的固定方法存在諸多不足,醫用膠布固定方法簡單、方便、經濟,但固定牢固性差,并易于脫落;Duropore膠布固定法材料價格較貴,由于膠布粘度大,不宜從臉上清除印記;寸帶固定方法多是在膠布固定的基礎上加強固定,是防止膠布固定脫落的好方法,但此方法僅限于意識清楚的患者,對于躁動、牙關緊閉及不能配合的患者不宜使用;別針固定僅限于嬰幼兒使用。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目前市場上出現一些新型的氣管插管固定器,例如:陳軍華,郭巧珍,徐索琴等在《護理學報》的2006年13(11)期第58—59頁中提出一種自鎖式氣管插管固定器該自鎖式氣管插管固定器,將氣管插管從固定器開口處穿過,將咬合板放入患者口腔中,從側面擰緊鎖扣螺帽,固定帶環繞頸部1周后從固定器另一端小孔內穿入,最后扣緊尼龍搭扣,達到固定氣管插管的目的。再如:中國專利:ZL201520645357.5,公開號:CN204910412U,公開了一種氣管插管固定器,包括牙墊主體,在牙墊主體上設有管夾,管夾包括設置在牙墊主體上的固定座,在固定座上通過彈性件彈性連接有滑塊,在固定座上設有定孔,在滑塊上設有活動孔,在定孔和活動孔位置貫穿有伸縮螺桿,在活動孔的下壁面或定孔的上壁面上設有與伸縮螺桿對應的螺紋,通過螺桿鎖緊來達到固定氣管插管的目的。氣管插管固定器使用簡單、牢固,但整體裝置結構比較復雜,材料價格較貴,造價成本較高;固定器體積和自重較大,仍然會對患者臉部嘴部周圍形成壓迫,操作視覺差,給患者帶來不適,并且這種結構容易造成病人咬扁氣管插管而導致氣管插管通氣不暢,氣管插管位置固定后不便于護士進行口腔護理、吸痰、更換體位等護理操作,不利于整體治療。
技術實現要素: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改善氣管插管固定方法,增加患者的舒適度,減少術后并發癥,降低逆行感染的概率,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以及運用該裝置固定氣管插管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保護氣管插管使其不移位、不脫出,還能在固定牢固的基礎上無需再利用彈力膠布外固定氣管插管也不會再對患者臉部嘴部周圍形成壓迫,減少口唇部位壓瘡、口腔內破潰及面部皮膚破損,并且結構簡單,更換方便,占用體積小,方便護士進行口腔護理、吸痰、更換體位等護理操作,減少術后并發癥,降低逆行感染的概率,同時還能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利于整體治療開展。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包括外固定,牙墊,保護板,所述外固定,牙墊,保護板的中部為同軸圓孔,所述同軸圓孔均向外延伸有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所述外固定上設有用于咬合氣管插管的咬合機構,所述咬合機構為三個圍繞中心軸均勻分布的咬合固定齒,所述牙墊內側設有卡槽,所述保護板上設有用于固定盤帶的固定結構,所述固定結構為四個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桿,所述外固定穿過保護板上的同軸圓孔與牙墊嵌合,同時所述咬合機構與卡槽嵌合。
展開來說,
所述外固定具體包括:形狀是中空圓柱體,所述外固定的中空部可容納氣管插管縱向通過,所述外固定下方為用于咬合固定氣管插管的咬合機構,所述咬合機構為三個圍繞中心軸均勻分布的咬合固定齒,用于咬合固定氣管插管。所述外固定設有與圓柱體中空部分連通的矢狀面開口,開口角度為80°,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
所述牙墊具體包括:形狀是上部為中空圓柱體,下部為中空圓錐柱體,中空圓錐柱體外表面接觸口腔舌面,所述牙墊內環及卡槽與外固定及咬合機構嵌合,所述牙墊設有與中空部連通的矢狀面開口,開口角度80°,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所述牙墊用于嵌合外固定,便于牙齒咬合,保護氣管插管,避免受壓。
所述保護板具體包括:形狀是中部帶有圓孔的圓角矩形薄板,所述圓孔向圓角矩形直線邊開有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所述圓角矩形薄板上設有用于固定盤帶的固定結構,所述固定結構為四個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由桿托、桿腰和桿頭組成,所述桿托與圓角矩形薄板固定連接或可拆卸的固定連接,所述保護板用于保護口唇部,外接氣管插管固定盤帶。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咬合機構為三個圍繞中心軸均勻分布的咬合固定齒,所述咬合固定齒上與氣管插管的接觸面設有凸起的滾輪,所述滾輪上分布有網狀凹痕。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咬合機構為內部嵌有滾輪的圓環,圓環外部設有與所述卡槽嵌合的凸起。
進一步的,為了增加滾輪與氣管插管的摩擦力,所述滾輪上密布網狀凹痕。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外固定的上部設有耳環,所述耳環上設有凹形面,以便于旋轉外固定。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固定結構為兩個條形孔,所述條形孔與圓角矩形直線邊垂直且對稱的設置在所述圓孔的兩側。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圓角矩形薄板為雙層結構,內層為結構層,外層為軟墊層,所述內層為醫用硬質塑料,所述外層為醫用柔軟材質。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所述桿托與圓角矩形薄板可拆卸的固定連接包括:螺紋連接和鍵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圓角矩形薄板為曲面薄板結構,以便與使用者面部或唇部契合。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優化,所述保護板的內側設有用于卡接外固定和牙墊的凹槽或凸臺,所述外固定和牙墊上對應設有與保護板卡接是凸臺或凹槽。
一種固定氣管插管的方法,包括,提供一種裝置,包括:包括外固定、牙墊、保護板,所述固定、牙墊、保護板的中部為同軸的圓孔,所述圓孔均向外延伸有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所述外固定上設有用于咬合氣管插管的咬合機構,所述牙墊內側設有卡槽,所述保護板上設有用于固定盤帶的固定結構,所述固定結構為四個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桿,所述外固定穿過保護板上的圓孔與牙墊嵌合,同時所述咬合機構與卡槽嵌合;
將外固定,牙墊,保護板組裝為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使得開口一致,將固定裝置經口于氣管插管正下方置入口腔,通過開口嵌入氣管插管,逆時針旋轉外固定0~120°,待外固定上的咬合機構與牙墊上的卡槽嵌合,遂于縱向將氣管插管咬合固定,此時外固定與保護板的矢狀面開口朝向不同,于橫向固定氣管插管。
優選的,逆時針旋轉外固定0~120°后,順時針旋轉保護板,從而讓氣管固定在開口所形成的同心圓孔中。這里,外固定可以是先順時針旋轉,然后保護板逆時針旋轉。當然,可以是各自相反的方向同時旋轉,這樣讓氣管固定在裝置中。當需要取下氣管的時候,可以按照上面表述的方式反向操作,讓外固定,牙墊,保護板的開口處于同一直線上,從而可以取下氣管。讓氣管和氣管插管固定裝置分離。
優選的,所述保護板的內側設有用于卡接外固定和牙墊的凹槽或凸臺,所述外固定和牙墊上對應設有與保護板卡接是凸臺或凹槽。
優選的,所述固定結構為兩個條形孔,所述條形孔對稱的設置在所述圓孔的兩側。
優選的,所述保護板為雙層結構,內層為結構層,外層為軟墊層,所述內層為醫用硬質塑料,所述外層為醫用柔軟材質。
優選的,所述咬合機構為三個圍繞中心軸均勻分布的咬合固定齒,所述咬合固定齒上與氣管插管的接觸面設有凸起的滾輪,所述滾輪上分布有網狀凹痕。
優選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機構為內部嵌有滾輪的圓環,圓環外部設有與所述卡槽嵌合的凸起,所述滾輪上密布網狀凹痕。
優選的,所述保護板為曲面薄板結構,以便與使用者面部或唇部契合。
一種固定氣管插管的方法,包括運用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固定氣管插管,具體分為以下步驟:
步驟一,擺好體位:病人取仰臥位,清除松動牙齒及義齒,清除口腔異物或分泌物,用抬頦推額法,以寰枕關節為轉折點使頭部充分后仰,以便口、咽、喉呈一條直線(頸椎傷患者除外);
步驟二,保護口唇:用拇指和食指交叉撥開上下嘴唇,保護好口唇牙齒;
步驟三,喉鏡置入:沿右側口角垂直進入口腔;然后將舌體推向左側,喉鏡移至口腔正中線上,緩慢推進喉鏡,直至喉鏡尖端抵達會厭根部,上提喉鏡暴露聲門裂;
步驟四,直視下插入氣管插管:氣管插管對準聲門裂,沿著喉鏡的鏡片凹槽在明視下送入氣管插管;輕柔旋轉導管,使其順利地通過聲門裂進入氣管內;
步驟五,初步調整及固定氣管插管:初步調整好插管深度后,將外固定,牙墊,保護板組裝為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使得開口一致,將固定裝置經口于氣管插管正下方置入口腔,通過開口嵌入氣管插管,逆時針旋轉外固定0~120°,待外固定上的咬合機構與牙墊上的卡槽嵌合,遂于縱向將氣管插管咬合固定,此時外固定與保護板的矢狀面開口朝向不同,于橫向固定氣管插管;
步驟六,固定氣管插管:初步固定后觀察氣管插管深度并退出喉鏡,調整氣管插管深度至滿意后將氣管插管固定盤帶固定于保護板的固定結構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現如下:
搶救經口氣管插管病人時,在插管成功后,將固定裝置組裝一體后,通過開口嵌入氣管插管,后利用旋轉外固定,使外固定下方的咬合機構與氣管插管相固定,替代傳統牙墊外固定方式,與現有技術相比取得如下有益效果:
1、不僅能有效地保護氣管插管使其不移位、不脫出,還能在固定牢固的基礎上無需再利用彈力膠布外固定氣管插管也不會再對患者臉部嘴部周圍形成壓迫,減少口唇部位壓瘡、口腔內破潰及面部皮膚破損。
2、利用四邊形分力法則,使病人的舌頭無法產生足夠的推力,有效減少了吐管現象的發生。
3、軟墊層和曲面弧形的設計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局部舒適度,有效減少口唇部位壓瘡、口腔內破潰及面部皮膚破損。
4、所述咬合機構設計為內部嵌有滾輪結構,滾輪也可部分凸出以減小內環直徑,增加摩擦力的同時可以更牢固的固定氣管插管,防止脫出。
5、本發明結構簡單,占用體積小,更換方便,可以清晰觀察口腔內病變情況及氣管插管深度,利于整體治療開展。
6、本發明所述的氣管插管固定方法,簡便易用,大大降低了對醫護人員的專業要求,從而節約了很大的人力成本,并且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減少術后并發癥,降低逆行感染的概率。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外固定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發明保護板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發明牙墊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本發明固定裝置組裝結構示意圖;
其中:外固定1,牙墊2,保護板3,圓孔4,開口5,咬合機構6,咬合固定齒601,卡槽7,固定結構8,固定桿801,桿托802,桿腰803,桿頭804,圓角矩形薄板9,耳環1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1、2、3、4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申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所述外固定1為形狀是中空圓柱體,所述外固定1的中空部可容納氣管插管縱向通過并向外延伸有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5,所述外固定1的上部設有耳環10,所述耳環10上設有凹形面,以便于旋轉外固定,所述外固定1下方為用于咬合固定氣管插管的咬合機構6,所述咬合機構6為三個圍繞中心軸均勻分布的咬合固定齒601,用于咬合固定氣管插管,所述外固定1上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為圓柱體中空部分連通的矢狀面開口,開口5的角度為80°,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
所述咬合機構6為三個圍繞中心軸均勻分布的咬合固定齒601時,所述咬合固定齒601上與氣管插管的接觸面設有凸起的滾輪,所述滾輪上分布有網狀凹痕。(圖中未表示)
所述咬合機構6可以設置為內部嵌有滾輪的圓環,圓環外部設有與所述卡槽7嵌合的凸起。(圖中未表示)
如圖2所示,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所述保護板3為中部帶有圓孔4(即圓形通孔)的圓角矩形薄板9,所述圓孔4向圓角矩形薄板9的直線邊開有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5,所述圓角矩形薄板9上設有用于固定盤帶的固定結構8,所述固定結構8為四個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桿801,最佳的分布是四個固定桿801與圓角矩形薄板9的四個角一一對應,這樣保護板3受力更加合理均勻,所述固定桿801為受力桿由桿托802、桿腰803和桿頭804組成,桿托802加固根部連接,桿頭804防止盤帶脫落,優選的是桿托802、桿腰803和桿頭804為一體成型的中間小兩頭大的實心體,三者為同軸設置或者不在同一軸心,以方便固定盤帶為宜。
所述桿托802與圓角矩形薄板9固定連接,或者固定桿801與圓角矩形薄板9一體成型,或者固定桿801通過桿托802與圓角矩形薄板9可拆卸的固定連接,這里所說的可拆卸的固定連接包括但不限于螺紋連接、鍵連接、銷連接、卡扣接。
所述圓角矩形薄板9為雙層結構,內層為結構層,外層為軟墊層,所述內層為醫用硬質塑料,所述外層為醫用柔軟材質。(圖中未表示)
為了進一步減少口唇部位壓瘡,所述圓角矩形薄板9設置為曲面薄板結構,以便與使用者面部或唇部契合。(圖中未表示)
為了簡化結構,節約成本,所述固定結構8設計為兩個條形孔,所述條形孔與圓角矩形直線邊垂直且對稱的設置在所述圓孔的兩側(圖中未表示)。
如圖3所示,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所述牙墊2上部為中空圓柱體,下部為中空圓錐柱體,中空圓錐柱體外表面接觸口腔舌面,所述牙墊2的內環及卡槽7與外固定1及其咬合機構6嵌合,所述牙墊2設有與中空部連通的矢狀面開口,開口角度80°,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所述牙墊2用于嵌合外固定1,便于牙齒咬合,保護氣管插管,避免受壓。
如圖4所示,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包括外固定1,牙墊2,保護板3,所述外固定1,牙墊2,保護板3的中部為同軸的圓孔4,所述圓孔4均向外延伸有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5,所述外固定1上設有用于咬合氣管插管的咬合機構6,所述咬合機構6為三個圍繞中心軸均勻分布的咬合固定齒601,所述牙墊2內側設有卡槽7,所述保護板3上設有用于固定盤帶的固定結構8,所述固定結構8為四個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桿801,所述外固定1穿過保護板3上的圓孔4與牙墊2嵌合,同時所述咬合機構6與卡槽7嵌合。
展開來說,
所述外固定1具體包括:形狀是中空圓柱體,所述外固定1的中空部可容納氣管插管縱向通過,所述外固定1下方為用于咬合固定氣管插管的咬合機構6,所述咬合機構6為三個圍繞中心軸均勻分布的咬合固定齒601,用于咬合固定氣管插管。所述外固定1設有與圓柱體中空部分連通的矢狀面開口,開口角度為80°,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
所述的外固定包括上部大,下部小的結構,這樣在上部和下部的結合處形成一個頸部,這樣保護板的通孔的直徑小于固定部上部的直徑,這樣在組裝的時候,保護板和外固定卡接在一起,形成可以相互旋轉但是可以固定的結構(圖1,圖4)。
所述牙墊2具體包括:形狀是上部為中空圓柱體,下部為中空圓錐柱體,中空圓錐柱體外表面接觸口腔舌面,所述牙墊2的內環及卡槽7與外固定1下端及咬合機構6嵌合,所述牙墊2設有與中空部連通的矢狀面開口,開口角度80°,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所述牙墊2用于嵌合外固定1,便于牙齒咬合,保護氣管插管,避免受壓。
所述保護板3具體包括:形狀是中部帶有圓孔的圓角矩形薄板9,所述圓孔4向圓角矩形薄板9的直線邊開有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5,所述圓角矩形薄板9上設有用于固定盤帶的固定結構8,所述固定結構8為四個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桿801,所述固定桿801由桿托802、桿腰803和桿頭804組成,所述桿托802與圓角矩形薄板9固定連接或可拆卸的固定連接,所述保護板3用于保護口唇部,外接氣管插管固定盤帶。
所述保護板3的內側設有用于卡接外固定1和牙墊2的凹槽或凸臺,所述外固定1和牙墊2上對應設有與保護板3卡接的凸臺或凹槽。(圖中未表示)
一種固定氣管插管的方法,包括,提供一種裝置,包括:包括外固定、牙墊、保護板,所述固定、牙墊、保護板的中部為同軸的圓孔,所述圓孔均向外延伸有供氣管插管橫向通過的開口,所述外固定上設有用于咬合氣管插管的咬合機構,所述牙墊內側設有卡槽,所述保護板上設有用于固定盤帶的固定結構,所述固定結構為四個呈矩形分布的固定桿,所述外固定穿過保護板上的圓孔與牙墊嵌合,同時所述咬合機構與卡槽嵌合;
將外固定,牙墊,保護板組裝為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使得開口一致,將固定裝置經口于氣管插管正下方置入口腔,通過開口嵌入氣管插管,逆時針旋轉外固定0~120°,待外固定上的咬合機構與牙墊上的卡槽嵌合,遂于縱向將氣管插管咬合固定,此時外固定與保護板的矢狀面開口朝向不同,于橫向固定氣管插管。
優選的,逆時針旋轉外固定0~120°后,順時針旋轉保護板,從而讓氣管固定在開口所形成的同心圓孔中。這里,外固定可以是先順時針旋轉,然后保護板逆時針旋轉。當然,可以是各自相反的方向同時旋轉,這樣讓氣管固定在裝置中。當需要取下氣管的時候,可以按照上面表述的方式反向操作,讓外固定,牙墊,保護板的開口處于同一直線上,從而可以取下氣管。讓氣管和氣管插管固定裝置分離。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固定氣管插管的方法,包括運用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固定氣管插管,具體分為以下步驟:
步驟一,擺好體位:病人取仰臥位,清除松動牙齒及義齒,清除口腔異物或分泌物,用抬頦推額法,以寰枕關節為轉折點使頭部充分后仰,以便口、咽、喉呈一條直線(頸椎傷患者除外)。
步驟二,保護口唇:用拇指和食指交叉撥開上下嘴唇,保護好口唇牙齒。
步驟三,喉鏡置入:沿右側口角垂直進入口腔;然后將舌體推向左側,喉鏡移至口腔正中線上,緩慢推進喉鏡,直至喉鏡尖端抵達會厭根部,上提喉鏡暴露聲門裂。
步驟四,直視下插入氣管插管:氣管插管對準聲門裂,沿著喉鏡的鏡片凹槽在明視下送入氣管插管;輕柔旋轉導管,使其順利地通過聲門裂進入氣管內。
步驟五,初步調整及固定氣管插管:初步調整好插管深度后,將外固定1,牙墊2,保護板3組裝為一種新型氣管插管固定裝置,使得開口一致,將固定裝置經口于氣管插管正下方置入口腔,通過開口5嵌入氣管插管,逆時針旋轉外固定0~120°,待外固定1上的咬合機構6與牙墊2上的卡槽7嵌合,遂于縱向將氣管插管咬合固定,此時外固定1與保護板3的矢狀面開口朝向不同,于橫向固定氣管插管。
步驟六,固定氣管插管:初步固定后觀察氣管插管深度并退出喉鏡,調整氣管插管深度至滿意后將氣管插管固定盤帶固定于保護板3的固定結構8上。
以成人男子為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舉例說明,搶救病人過程中,成人男子氣管插管標準為7.5mm氣管插管,外徑為9.5mm,本發明包括外固定1、牙墊2、保護板3;其中,所述外固定1,與之相匹配的中空圓柱體大小為高度25mm,外環直徑25mm,內環直徑14mm,可容納氣管插管通過,外固定1下方為三個氣管插管咬合固定齒601,長度為10mm,寬度為2.9mm,用于固定氣管插管,矢狀面開口9mm,開口角度80°,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所述牙墊2,與之相匹配的高度為28mm,圓柱外徑為25mm,內環與外固定1及其咬合機構6嵌合,下方圓錐柱體接觸口腔舌面,矢狀面開口9mm,開口角度80°,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所述保護板3與之相匹配的大小為長度50mm、寬度34mm、厚度1.9mm的圓角矩形薄板9,中間為直徑20mm圓孔4,開口5的寬度為9mm,與7.5mm氣管插管外徑(9.5mm)相一致,氣管插管可橫向通過,用于保護口唇部,外接氣管插管固定盤帶。
成功經口氣管插管后,將保護板3與外固定1和牙墊2組裝,組裝完畢后經口于氣管插管正下方置入口腔,這時保護板3、牙墊2、外固定1的矢狀面開口一致,通過開口5將固定裝置嵌入氣管插管,逆時針旋轉外固定0~120°,待外固定1上的咬合機構6與牙墊2上的卡槽7嵌合,遂于縱向將氣管插管咬合固定,此時外固定1與保護板3的矢狀面開口朝向不同,于橫向固定氣管插管。
若護理人員進行口腔護理操作時,可最大限度暴露口腔而無固定裝置遮擋。
若需更換固定裝置,可先將外固定1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使咬合機構6旋離牙墊卡槽7,并使保護板3、牙墊2、外固定1矢狀面開口一致,即可使氣管插管橫向移出固定裝置,進而更換固定裝置。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做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