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VSD治療用臀部翻身枕,屬于醫療器具輔助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臀部褥瘡多發于骶尾部、雙髖部,為促進傷口的愈合,醫生予以褥瘡處行VSD治療。VSD治療的有效性是維持一定的負壓,管道塑形好,VSD沖洗順暢。臨床中,由于褥瘡位置的特殊性,翻身后,護理人員不易觀察,而且VSD治療部位易受壓,影響治療的有效性。
傳統的氣圈由于不透氣,周圍組織受壓導致新發褥瘡發生而逐漸被淘汰,臨床亟需一種應用于臀部的翻身枕,既能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又能方便護士觀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能夠保證治療有效性,又能方便護士觀察的VSD治療用臀部翻身枕。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VSD治療用臀部翻身枕,
包括呈圓盤狀結構的翻身枕本體;
其中,在翻身枕本體圓心處設有呈圓形狀且中空的中心凹槽、中心凹槽外沿開一個開口朝外、方便護士從外側觀察治療部位的斜凹槽;
在所述中心凹槽與翻身枕本體外側邊緣開有多個便于引流管通過的引流管通道。
所述翻身枕本體為一體式結構。
所述的斜凹槽、引流管通道的深度為翻身枕本體厚度的三分之一。
所述的翻身枕本體為硬質海綿制作而成。
與傳統的氣圈相比:
當病人左、右翻身或者平臥時,因髖部及骶尾部受壓導致VSD引流部位不便觀察、VSD沖洗不暢,將本實用新型中心凹槽墊于髖部及骶尾部對應壓瘡處,減少壓瘡部位的壓迫,方便護士通過斜凹槽觀察壓瘡部位狀況、能夠防止VSD治療部位受壓、保證VSD沖洗通暢,進一步保證治療效果;
同時在在中心凹槽與翻身枕本體外側邊緣開引流管通道,防止受壓、有利于引流管通過、從而進行引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翻身枕本體,2、斜凹槽,3、中心凹槽,4、引流管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其中,本發明附圖1前、后、左、右、上、下為本發明的前、后、左、右、上、下。應注意到的是:除非另外具體說明,否則本實施例中闡述的部件的相對布置、數值等不限于本發明的范圍。
請參閱圖1,一種VSD治療用臀部翻身枕,
包括呈圓盤狀結構的翻身枕本體1;
其中,在翻身枕本體1圓心處設有呈圓形狀且中空的中心凹槽3、中心凹槽3外沿開一個開口朝外、方便護士從外側觀察治療部位的斜凹槽2;中心凹槽3用于對骶部或骶尾部騰空、防止受壓;
在所述中心凹槽3與翻身枕本體1外側邊緣開有多個便于引流管通過的引流管通道4。
進一步,所述翻身枕本體1為一體式結,且硬質海綿或者高密度海綿制作而成、具有較強的支撐力同時又一定的柔軟度。
其中,所述的斜凹槽2、引流管通道4的深度為翻身枕本體1厚度的三分之一,便于觀察壓瘡情況及便于放置引流管通過。
當病人左、右翻身或者平臥時,因髖部及骶尾部受壓導致VSD引流部位不便觀察、VSD沖洗不暢,將本實用新型中心凹槽3墊于髖部及骶尾部對應壓瘡處,減少了壓瘡部位的壓迫,開口朝外的斜凹槽1方便護士觀察壓瘡部位狀況、能夠防止VSD治療部位受壓、保證VSD沖洗通暢,進一步保證治療效果;
同時在在中心凹槽3與翻身枕本體1外側邊緣開引流管通道4,防止受壓、有利于引流管通過、從而進行引流。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