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是一種醫用束縛裝置。
背景技術:
手足束縛是廣泛用于躁動、意識不清,或需進行內外科手術的病人。多年來,我們沿用傳統的直線型束縛帶,來捆綁病人肢體,存在著明顯的缺點:容易造成肢體局部的表皮損傷,影響肢體末端的血液循環,松緊度不易調節。
如果有一種新型的智能流體裝置,能迅速的適應被束縛肢體的形狀并加固,這樣就會產生出一種更為舒適的束縛效果。
電流變液是一種理想的能實現這種功能的材料,電流變液具有響應速度極快、黏度可調、液固轉變所需能耗低、可進行實時監控等特點,因而為新一代電機耦合系統提供了良好的接口,并有可能在諸如汽車工業、液壓工業、假肢制造、傳感器技術等許多行業引起革命性的變化。
將此技術應用到醫療的束縛過程中,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應用,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國內大多數醫院還沒有注意并使用到此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醫用束縛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醫用束縛裝置,主要由殼體1、電磁場施加器2和塑形袋3組成,所述殼體1上部呈半圓形,其內側設有一個電磁場施加器2,所述電磁場施加器2下方填充有記憶海綿4,所述記憶海綿4下方設有一個塑形袋3。
所述塑形袋3的下方固定在殼體1的底端內部。
所述殼體1的上方設有一個手柄8,手柄8上設有一個電流開關6和一個電流強度調節開關7;所述手柄下方連接一個電流導管5,電流導管5穿過記憶海綿4連接至塑形袋3所述殼體1的左邊設有折頁9。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殼體1的右邊開口處設有調節螺絲11。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塑形袋3內填充電流變液。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殼體1的底部兩端外側設有可拆卸的支撐板條10。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了塑形袋內的電流變液和殼體之間的體力學結構與智能材料的巧妙結合,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阻尼強度隨電場強度的增加而變大,可實現液、固之間快速、連續、可逆的轉變,使束縛面與肢體吻合,對肢體的壓力非常小,還由于設有記憶海綿的緩沖,從而產生出更牢固而舒適的束縛效果,省去了傳統束縛帶的層層纏繞對肢體帶來的擠壓損傷,也簡化了束縛過程。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醫用束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2-電磁場施加器,3-塑形袋,4-記憶海綿,5-電流導管,6-電流開關,7-電流強度調節開關,8-手柄,9-折頁,10-支撐板條,11-調節螺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醫用束縛裝置,主要由殼體1、電磁場施加器2和塑形袋3組成,所述殼體1上部呈半圓形,其內側設有一個電磁場施加器2,所述 電磁場施加器2下方填充有記憶海綿4,所述記憶海綿4下方設有一個塑形袋3。
所述塑形袋3的下方固定在殼體1的底端內部。
所述殼體1的上方設有一個手柄8,手柄8上設有一個電流開關6和一個電流強度調節開關7;所述手柄下方連接一個電流導管5,電流導管5穿過記憶海綿4連接至塑形袋3。
所述殼體1的右邊開口處設有調節螺絲11。
所述殼體1的左邊設有折頁9。
所述殼體1的底部兩端外側設有可拆卸的支撐板條10。
塑形袋內的填充材料為電流變液,電流變液選用復合型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為電解質高分子材料和有機半導體高分子材料。有機高分子電流變材料具有較高的力學值、優良的疏水特性,且密度小,質地軟,可有效解決電流變液的沉降和材料對器件的磨損問題。
記憶海綿的作用是對塑形袋起一個緩沖效果。
實施過程中,首先將殼體打開,把待束縛的肢體:如手臂或腿部關節,輕放在塑形袋中,然后扣合殼體并插入調節螺絲。
然后打開電流開關,電流經過電磁場施加器產生電磁場,塑形袋的外層是高彈材料,通電后電流變液開始變得粘稠,并在上方記憶海綿和下方殼體的壓力作用下,產生阻尼進行形變,塑形袋的形狀會自適應被束縛的肢體的外廓結構,隨著一個時間過程,電流變液會繼續凝固,就產生了束縛肢體的效果,也可通過改變電流強度,來調節塑形袋的軟硬程度,同時,通過調節螺絲也可以手動調節束縛裝置的松緊程度。從而讓被束縛的病人更舒適。
殼體下方的支撐板條為可拆卸結構,使用時,可固定在殼體底部,支撐板條延伸到床體邊緣,通過捆綁支撐板條,就能束縛住肢體在床上的相對位置,并能靈活調整,這樣就省去了傳統束縛過程中,要在肢體上層層捆綁束縛帶的步驟。
如同時固定雙腳或雙臂,則將多個本裝置分別使用即可。
關閉電源,電流變液會由固體轉換為液體,打開殼體,即可迅速的解除束縛。
本裝置可按比例,加工成小、中、大的型號,以適應成人或兒童使用。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