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頸胸椎急慢性損傷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的患者,一般都需要在手術、中西醫腰椎手法、腰椎治療儀等進行治療的之前及之后,使用固定護具對病患部位進行暫時性的固定及保護,使頸胸椎維持正常的生理弧度,以緩解或避免胸腰椎再次受外力干擾,而造成新的損傷。醫生對固定護具的要求是限制頸椎上段旋轉,同時減輕頭部重量加給頸椎的負擔,能限制前后伸展、屈曲、側曲左右旋轉,同時有上提的支撐力。然而,傳統的、延續至今的非手術外固定多采用石膏繃帶管型和高分子繃帶管型或夾板固定等。由于夾板固定容易使復位后的斷裂面錯位,造成畸形以致被固定部位的功能缺損;而石膏管型或高分子繃帶管型由于操作難度較高、不能調整骨傷后肢體腫脹前后的圍度、自身透氣性較差等問題,不利于醫生及時檢查和治療骨傷處的體表外科創傷等。如果采用管型固定,又容易造成關節粘連以致關節強直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而提供一種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它能夠快速隨體塑形,使用方便,固定效果好,可以緩解和避免頸胸椎再次受到外力干擾而造成新的創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為一背心結構并在前胸闊和后背闊處分為頸部和胸部;
所述頸部由對稱于背中縫和前中縫并可展開成平面的左頸部腔體和右頸部腔體,其中:
所述左頸部腔體向下一體延伸左上片腔,該左上片腔包括左前上片腔和左后上片腔;所述左頸部腔體向上、向左外側一體延伸左頭部腔體和左額頭環帶;
所述右頸部腔體向下一體延伸右上片腔,該右上片腔包括右前上片腔和右后上片腔;所述右頸部腔體向上、向右外側一體延伸右頭部腔體和右額頭環帶;
所述左頸部腔體的右側邊和右頸部腔體的左側邊的分別設有配套的背中縫連接件,通過該背中縫連接件使左頸部腔體和右頸部腔體連成一體;
所述左前上片腔的左側邊和右前上片腔的右側邊上分別設有配套的前中縫連接件;所述左前上片腔的下端邊和右前上片腔的下端邊分別設有前胸闊連接件;
所述左后上片腔的下端邊和右后上片腔的下端邊分別設有后背闊連接件;
所述左額頭環帶的末端和右額頭環帶的末端分別設有配套的撕拉扣;
所述左頸部腔體由兩層針織布料縫制而成,并且左頭部腔體的上端邊和左額頭環帶的上端邊的內側開口并縫制撕拉扣,其余部位的端邊和袖籠邊封閉;
所述右頸部腔體由兩層針織布料縫制而成,并且右頭部腔體的上端邊和右額頭環帶的上端邊的內側開口并縫制撕拉扣,其余部位的端邊和袖籠邊封閉;
通過左頸部腔體的開口向左頸部腔體內灌裝聚氨酯漿料,通過右頸部腔體的開口向右頸部腔體內灌裝聚氨酯漿料,當聚氨酯漿料在進入固相軟化段后,通過背中縫連接件和前中縫連接件將左頸部腔體和右頸部腔體包裹與人體的頸部至上半胸部隨體塑形;
所述胸部由前下片腔體和后下片腔體構成,并且前下片腔體的兩側擺縫和后下片腔體的兩側擺縫分別設有配套的擺縫連接件;前下片腔體的上端邊設有配套的前胸闊連接件;后下片腔體的上端邊設有配套的后背闊連接件;
所述前下片腔體和后下片腔體分別由兩層針織布料縫制而成,并且前下片腔體的下端邊的中部和后下片腔體的下端邊的中部開口并縫制撕拉扣,下端邊的其余部分及袖籠邊封閉;
通過前下片腔體的開口向前下片腔體內灌裝聚氨酯漿料,通過后下片腔體的開口向后下片腔體內灌裝聚氨酯漿料,當聚氨酯漿料在進入固相軟化段后,通過擺縫連接件將前下片腔體和后下片腔體包裹于人體下半胸部至腰腹部隨體塑形;
通過前胸闊連接件將前下片腔體、左前上片腔與右前上片腔連接,同時通過后背闊連接件將后下片腔體、左后上片腔與右后上片腔連接。
上述的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背中縫連接件、前中縫連接件、前胸闊連接件、后背闊連接件和一個擺縫連接件均為拉鏈,另一個擺縫連接件為尼龍搭扣。
上述的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背心的兩側長至腰髂部,前面長至腹股溝,后面長至椎底部。
本實用新型的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的技術方案,可分別作為頸部外固定裝置和胸腰椎部外固定裝置使用,也可合體作為頸胸椎外固定裝置使用,因此擴大了使用范圍,并且使用方便,能夠快速隨體塑形,固定效果好,能夠根據不同患者的體格進行尺寸調整,能很好地貼合人體曲線,以適應對該患者的頸胸椎損傷處或術前、術后部位進行可靠固定及保護,維持頸胸椎正常的生理弧度能適用于嚴重的頸椎損傷保守治療時的固定,頸椎損傷康復期的運動防護,醫生對頸椎固定要求較高的患者,醫生對頸椎上段要求限制旋轉的患者,上胸椎骨折、頸椎脫位半脫位復位后固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的透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頸胸椎外固定裝置的頸部的展開平面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頸胸椎外固定裝置的胸部的展開平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的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為一長至腰腹部的背心結構,該背心的兩側長至腰髂部,前面長至腹股溝,后面長至椎底部,該背心在前胸闊和后背闊處分為頸部1和胸部2。
頸部1由對稱于背中縫和前中縫并可展開成平面的左頸部腔體110和右頸部腔體120,其中:
左頸部腔體110向下一體延伸左上片腔11,該左上片腔11包括左前上片腔111和左后上片腔112;
左頸部腔體110向上、向左外側一體延伸左頭部腔體113和左額頭環帶114;
右頸部腔體120向下一體延伸右上片腔12,該右上片腔12包括右前上片腔121和右后上片腔122;
右頸部腔體120向上、向右外側一體延伸右頭部腔體123和右額頭環帶124;
左頸部腔體110的右側邊和右頸部腔體120的左側邊上分別設有配套的背中縫連接件31;通過該背中縫連接件31使左頸部腔體110和右頸部腔體120連成一體;
左前上片腔111的左側邊和右前上片腔121的右側邊上分別設有配套的前中縫連接件32;背中縫連接件31和前中縫連接件32均為拉鏈;
左額頭環帶114的末端和右額頭環帶124的末端分別設有配套的撕拉扣33;
左前上片腔111的下端邊和右前上片腔121的下端邊分別設有前胸闊連接件34;
左后上片腔112的下端邊和右后上片腔122的下端邊分別設有后背闊連接件35;
前胸闊連接件34和后背闊連接件35均為拉鏈;
左頸部腔體110由兩層針織布料縫制而成,并且左頭部腔體113的上端邊和左額頭環帶114的上端邊的內側開口并縫制撕拉扣,其余部位的端邊和袖籠邊封閉;
右頸部腔體120由兩層針織布料縫制而成,并且右頭部腔體123的上端邊和右額頭環帶124的上端邊的內側開口并縫制撕拉扣,其余部位的端邊和袖籠邊封閉;
通過左額頭環帶114的開口向左頸部腔體110內灌裝聚氨酯漿料,通過右頸部腔體120的開口向右頸部腔體120內灌裝聚氨酯漿料,當聚氨酯漿料在進入固相軟化段后,先通過背中縫連接件31使左頸部腔體110和右頸部腔體120連成一體,再通過前中縫連接件32將右頸部腔體120和右頸部腔體120包裹與人體的頸部至上半胸部隨體塑形,然后將左額頭環帶腔體114和右額頭環帶腔體124圍裹在人體的頭部,將左額頭環帶腔體114末端的撕拉扣33’和右額頭環帶腔體124末端的撕拉扣33貼合并擺正頭部。
胸部2由前下片腔體21和后下片腔體22構成,并且前下片腔體21的兩側擺縫和后下片腔體22的兩側擺縫分別設有配套的擺縫連接件36、37;其中一個擺縫連接件36為拉鏈,另一個擺縫連接件37為尼龍搭扣;
前下片腔體21的上端邊設有配套的前胸闊連接件34’;后下片腔體22的上端邊設有配套的后背闊連接件35’;
前胸闊連接件34和后背闊連接件35均為拉鏈;
前下片腔體21和后下片腔體22分別由兩層針織布料縫制而成,并且前下片腔體21的下端邊的中部和后下片腔體22的下端邊的中部開口并縫制撕拉扣,下端邊的其余部分及袖籠邊封閉;
通過前下片腔體21的下端邊的中部開口向前下片腔體21內灌裝聚氨酯漿料,通過后下片腔體22的下端邊的中部開口向后下片腔體22內灌裝聚氨酯漿料,當聚氨酯漿料在進入固相軟化段后,先通過擺縫連接件36、37將前下片腔體21和后下片腔體22包裹于人體下半胸部至腰腹部隨體塑形,再通過前胸闊連接件34將前下片腔體21與左前上片腔111和右前上片腔121連接,同時通過后背闊連接件35將后下片腔體22與左后上片腔112和右后上片腔122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頸胸椎外分體式固定裝置的使用方法是:
作為頸部外固定裝置時,先將特制的聚氨酯A漿料和B漿料混合制成聚氨酯漿料,接著向左頸部腔體110內和右頸部腔體120內灌裝聚氨酯漿料,再在操作平臺上做聚氨酯漿料的滾勻處理,待聚氨酯漿料進入固相軟化段后,先通過背中縫連接件31使左頸部腔體110和右頸部腔體120連成一體,現場快速制作成適配的尺寸的前胸墊、后背墊、頜托和枕托,再通過前中縫連接件32將右頸部腔體120和右頸部腔體120包裹與人體的頸部至上半胸部隨體塑形,然后將左額頭環帶腔體114和右額頭環帶腔體124圍裹在人體的頭部,將左額頭環帶腔體114末端的撕拉扣33’和右額頭環帶腔體124末端的撕拉扣33貼合并擺正頭部。
作為胸腰椎部外固定裝置時,先將特制的聚氨酯A漿料和B漿料混合制成聚氨酯漿料,接著前下片腔體21內和后下片腔體22內灌入聚氨酯漿料,再在操作平臺上做聚氨酯漿料的滾勻處理,待聚氨酯漿料進入固相軟化段后,現場快速制作成適配的尺寸圍裹在人體的下半胸部至腰腹部隨體塑形。
作為頸胸椎外固定裝置時,可先制作頸部外固定裝置和胸腰椎部外固定裝置,再通過前胸闊連接件34和后背闊連接件35將頸部外固定裝置和胸腰椎部外固定裝置合為一體;
本實用新型的頸胸椎分體式外固定裝置,可分別作為頸部外固定裝置和胸腰椎部外固定裝置使用,也可在合體后作為頸胸椎外固定裝置使用,因此擴大了使用范圍,并且使用方便,能夠快速隨體塑形,固定效果好,能夠根據不同患者的體格進行尺寸調整,能很好地貼合人體曲線,以適應對該患者的頸胸椎損傷處或術前、術后部位進行可靠固定及保護,維持頸胸椎正常的生理弧度能適用于嚴重的頸椎損傷保守治療時的固定,頸椎損傷康復期的運動防護,醫生對頸椎固定要求較高的患者,醫生對頸椎上段要求限制旋轉的患者,上胸椎骨折、頸椎脫位半脫位復位后固定。
以上實施例僅供說明本實用新型之用,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各種變換或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應由各權利要求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