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護理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嬰兒的CPAP護理技術領域,具體為用于CPAP的臥墊。
背景技術:
在CPAP護理中,有時需要將嬰兒按臥姿放置,以方便注射或其它的護理工作。由于嬰兒的骨骼軟、發育不成熟,故在將嬰兒按臥姿放置時,需要在其下方墊一塊海綿或枕頭,保持其頸部與腰椎基本處于一條直線上。
但在臨床使用中,由于嬰兒對人工物體的排斥,相較于真人懷抱,使用海綿或枕頭的臥睡嬰兒更容易哭鬧。這一方面是海綿或枕頭的外形輪廓不適合嬰兒,導致嬰兒在使用上述產品時,感到不舒服,從而抵觸。另一方面,上述產品,不能帶給嬰兒安全感。
為此,需要對上述的海綿、枕頭進行改造,提高嬰兒使用時的舒適度與安全感。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CPAP護理中,采用海綿或枕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CPAP的臥墊,其具體結構如下:
用于CPAP的臥墊,包括主體1,在主體1一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搭手凹槽2,在主體1另一端的頂面設有一個凸臺3。嬰兒采用趴著的姿態臥在本實用新型之上時,嬰兒的雙臂分別搭在對應的搭手凹槽2中,嬰兒的雙腳抵在凸臺3上,一則使嬰兒的手腳有地方放,臥姿相對比較舒適,二則使嬰兒能夠抱住或/和踩住本臥墊,使其有安全感,進一步提高嬰兒使用本臥墊的舒適性。
有益的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合理,通過搭手凹槽2、凸臺3一方面提高嬰兒使用時臥睡的舒適度,另一方面,通過提供嬰兒抱緊、踩踏本實用新型,使嬰兒有安全感,進而減少嬰兒的緊張、不適。
本實用新型的前端凹槽4或前端臺階,起到方便下巴放置,提高使用的舒適度。
主體1為楔形塊,其中高的一端為主體,即頭部的位置高于腿部的位置,進一步提高嬰兒臥姿時的舒適度,并通過該傾斜角度能夠使嬰兒更好地踩住本臥墊的凸臺3,使其有安全感,較減少因缺少真人懷抱而帶給嬰兒的不安全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3為圖1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在圖1的基礎上設有前端凹槽4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楔形結構的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6為圖5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
參見圖1、2和3,用于CPAP的臥墊,包括主體1,在主體1一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搭手凹槽2,在主體1另一端的頂面設有一個凸臺3。嬰兒采用趴著的姿態臥在本實用新型之上時,嬰兒的雙臂分別搭在對應的搭手凹槽2中,嬰兒的雙腳抵在凸臺3上,一則使嬰兒的手腳有地方放,臥姿相對比較舒適,二則使嬰兒能夠抱住或/和踩住本臥墊,使其有安全感,進一步提高嬰兒使用本臥墊的舒適性。
參見圖1和2,主體1為矩形塊。在靠近主體1長度方向一端的兩側各設有搭手凹槽2,如圖1、3所示。
在靠近主體1長度方向另一端的的頂面設有一個凸臺3,如圖2、3所示。
進一步說,以主體1的長度方向、靠近搭手凹槽2一側的端部為主體1的前端,以主體1的長度方向、靠近凸臺3一側的端部為主體1的尾端。
在主體1的前端開有前端凹槽4,如圖4所示。前端凹槽4起到方便下巴放置,提高使用的舒適度。
進一步說,主體1的材質為海綿。在主體1的表面包覆有一層棉布。
進一步說,參見圖3、4和6,搭手凹槽2為矩形,凸臺3為長條狀。
參見圖5和6,主體1為楔形塊,其中高的一端為主體1的前端,尖的一端為主體1的尾端。
參見圖6,搭手凹槽2位于靠近主體1前端的左、右兩側,凸臺3位于主體1的尾端。嬰兒頭部枕在主體1高的一側,腳才抵在主體1矮尖的一側,即頭部的位置高腿部的位置低,進一步提高嬰兒臥姿時的舒適度,并通過該傾斜角度能夠使嬰兒更好地踩住本臥墊的凸臺3,使其有安全感,較減少因缺少真人懷抱而帶給嬰兒的不安全感。
在主體1的前端設有一個前端凹槽4。前端凹槽4起到方便下巴放置,提高使用的舒適度。
在主體1的前端設有一個前端臺階。前端臺階起到方便下巴放置,提高使用的舒適度。
進一步說,主體1的寬度在10~30cm之間,長度在20~80cm之間,厚度在3~15cm之間。
進一步說,凸臺3的厚度在2~10cm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