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涉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工具,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腰椎間盤突出髓核微創摘除術后的纖維環縫合裝置。
背景技術:
單純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在臨床上開展以來,緩解了無數病人的痛苦,但是其手術以后的較高的二次復發率仍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同時一次手術后纖維環的疤痕愈合也給二次治療帶來很大的挑戰。目前認為纖維環切開后行縫合固定,無論是對椎體的生物力學穩定以及術后二次復發的預防均有明確作用。但是椎間盤縫合是相當困難的,其主要原因是單純開窗減壓后纖維環位于較深的位置,使用現有的弧形縫合針是沒有辦法完成縫合操作的,同時,一般纖維環開口的地方均位于神經根后方,不恰當的使用方法很容易導致神經根和硬膜的損傷。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手術痊愈速度的要求,越來越多的患者要求微創手術治療,微創手術是指通過腹腔鏡、胸腔鏡等內窺鏡在人體內施行手術的一種新技術,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越性,最大程度體貼病人,減輕病人的痛苦。然而對于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手術,因為病灶的位置特殊性,若操作工具的設計不合理,很容易對周圍的神經組織造成二次傷害,影響病人的痊愈;此外,對于髓核摘除微創手術,與開放性的手術相比,主要的問題在于工作通道固定,工作空間狹小,操作時需要特殊的器械,整個縫合過程需在體內進行,而因纖維環位置較深,空間狹小,找線頭工作困難,而且耗時較長,長時間的操作易損傷到硬膜及神經根,對于患者來說提高了手術風險,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目前市場上用的孔鏡下纖維環縫合的醫療器械,具有以下缺點:(1)費用高;(2)操作不方便;(3)對于切緣不整齊,切緣距離較大的切口無法進行很好的修復,因此需要對此類器械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本發明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髓核摘除微創手術過程中存在的縫合難度大、縫合耗時長以及縫合費用高等問題,提供一種操作簡便,對患者不造成二次傷害的用于腰椎間盤突出髓核微創摘除術后的纖維環縫合裝置。
技術方案:本發明所述的用于腰椎間盤突出髓核微創摘除術后的纖維環縫合裝置,包括縫針體和縫線,所述的縫針體包括導針絲和導針套筒,所述的導針套筒套設于所述導針絲上,并由導針絲上的限位裝置限位;所述的縫線通過縫線連接裝置與所述的導針絲連為整體。
進一步地,所述的導針絲包括針桿和針鉤,為便于固定導針絲與導針套筒的相對位置,便于操作者操作,所述的針桿和針鉤的連接處設有一周套筒限位體,所述的導針套筒的下端設為尖體,所述的導針套筒與所述導針絲的相對位置通過所述套筒限位體與所述導針套筒下端的尖體限制。
進一步地,為符合人體力學設計,防止結構上出現尖銳的部分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所述的套筒限位體為繞所述導針絲一周的隆起的弧形結構。
進一步地,為便于縫線連接裝置與針鉤的結合與分離,所述的縫線連接裝置為錐形的套筒,其開口處設有與所述針鉤連接的配合腔,所述的針鉤的鉤尖處設有與所述縫線連接裝置配合的卡位件,所述的縫線連接裝置套設在所述的卡位件上,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所述的縫線固定在所述縫線連接裝置的錐尖處,采用手術持針器向外拔縫線連接裝置,可將縫線連接裝置帶線拔出,其中卡位件為繞所述鉤尖一周的隆起的弧形結構。
進一步地,為滿足微創手術的要求,所述的導針絲的總高度為220~300mm;其中,所述的針桿呈圓柱狀結構,高度為180~270mm,所述的針鉤總高度為30~40mm,所述的縫線連接裝置總高度為2.5~3mm,所述導針套筒的總高度為200~260mm。
進一步地,為滿足微創手術的要求,所述針桿的內徑為0.8~1.5mm,所述導針套筒的外徑為2~3mm,所述的套筒限位體最寬處為1~2mm;卡位件的最寬處為0.5~1mm。
進一步地,所述的縫線與縫線連接裝置為分體結構,所述的縫針體與縫線連接裝置配合單獨使用。
進一步地,為便于傷口的縫合,減少縫合時間,提高縫合效率,所述縫線連接裝置兩只為一組配合使用,兩只縫線連接裝置分別固定在同一根縫線的兩端。
進一步地,所述的縫線與縫線連接裝置為一體化結構,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相對位置固定,不發生相對滑動。
進一步地,為節約手術成本,緩解患者經濟壓力,所述的導針絲和導針套筒為多次循環利用裝置。
有益效果:(1)本發明結構簡單、合理,易于操作,可應用于微創手術的傷口縫合過程,能夠針對切緣不規則,切緣距離較大等不同形狀的破壞面進行縫合,在孔鏡的協同下整個操作在可視范圍內,過程安全可控,克服了現有的髓核摘除微創手術縫合過程復雜、耗時長、效率低以及容易產生二次傷害的問題;(2)本發明中通過設計導針套筒,一方面可以防止在導針絲在伸入人體的過程中發生彎折變形,影響手術進度;另一方面其粗度便于操作者把持,避免了因導針絲過細而無法把持產生的操作失誤;(3)采用本裝置對微創纖維環縫合過程中,穿針完成后僅需手持固定導針絲,這樣可以在狹小的微創手術中進一步創造較大的操作空間,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及效率,穿針結束后僅需要采用持針器將縫線連接裝置從針鉤上拔掉并提出,免去繁瑣、困難的找線頭過程,大大減少縫合時間;(4)本裝置中僅有價格較低的縫線連接裝置為一次性使用耗材,價格昂貴的縫針體可以多次使用,有效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5)與現有的裝置相比,使用本發明可以控制縫合的軟組織邊緣距離和縫合的深度;同時還可以克服軟組織之間的空隙;(6)本裝置結構合理,符合人體工學設計,操作誤差小,手術成功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縫針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導針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針鉤與縫線連接裝置的分體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針鉤與縫針連接裝置的配合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兩只為一組配合使用的縫線連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導針絲,2、導針套筒,3、針桿,4、針鉤,5、套筒限位體,6、尖體,7、縫線,8、縫線連接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對本發明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所述實施例。
實施例:如圖1~5所示的用于腰椎間盤突出髓核微創摘除術后的纖維環縫合裝置,包括縫針體和縫線,所述的縫針體包括導針絲1和導針套筒2,所述的導針套筒2套設于所述導針絲1上;所述的導針絲1包括針桿3和針鉤4,所述的針桿3和針鉤4的連接處設有一周套筒限位體5,所述的套筒限位體為繞所述導針絲一周的隆起的弧形結構,所述的導針套筒2的下端設為尖體6,所述的導針套筒2與所述導針絲1的相對位置通過所述套筒限位體5與所述導針套筒下端的尖體6限制,其中針桿3、針鉤4以及套筒限位體5為一體化成型結構;所述的縫線7通過縫線連接裝置8與所述的導針絲1連為整體,其中縫線7與縫線連接裝置8為一體化結構,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相對位置固定,不發生相對滑動;所述的縫線連接裝置8為錐形的套筒,其開口處設有與所述針鉤連接的配合腔,所述的針鉤的鉤尖處設有與所述縫線連接裝置配合的卡位件,所述的縫線連接裝置套設在所述的卡位件上,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其中卡位件為繞所述鉤尖一周的隆起的弧形結構,所述的縫線7固定在所述縫線連接裝置8的錐尖處,當采用手術持針器向外拔縫線連接裝置,可將縫線連接裝置帶線拔出。
為滿足微創手術的要求,所述的導針絲的總高度為250mm;其中,所述的針桿呈圓柱狀結構,高度為216mm,所述的針鉤總高度為34mm,所述的縫線連接裝置總高度為3mm,所述導針套筒的總高度為210mm。
所述針桿3的內徑為1mm,所述導針套筒2的外徑為2mm,所述的套筒限位體5最寬處為1.5mm;卡位件的最寬處為0.5mm。
本實施例中,縫線兩端連接縫線連接裝置,并區分為A、B兩端,形成帶線的縫線連接裝置復合體的結構,縫線可根據具體需要定為不同的長度,實用本結構實施縫合的操作過程具體如下:
(1)將A端帶線的縫線連接裝置套接在針鉤上,并將導針套筒套接在導針絲上,直至推到兩者不發生相對位移,操作者同時手持導針絲與導針套筒的頂部,并在針鉤伸入人體時始終下推導針套筒,使兩者不發生相對位移,待帶線的縫線連接裝置隨針鉤順利穿過纖維環后穿過已切開的纖維環一側,將導針套筒從人體取出,手持固定導針絲的位置并采用持針器從針鉤上將A端帶線的縫線連接裝置拔掉并提出至可視范圍;
(2)將將導針絲從人體取出,將B端帶線的縫線連接裝置套接在針鉤上,并將導針套筒套接在導針絲上,直至推到兩者不發生相對位移,操作者同時手持導針絲與導針套筒的頂部,并在針鉤伸入人體時始終下推導針套筒,使兩者不發生相對位移,待帶線的縫線連接裝置隨針鉤順利穿過纖維環后穿過已切開的纖維環的另一側,將導針套筒從人體取出,手持固定導針絲的位置并采用持針器從針鉤上將B端帶線的縫線連接裝置拔掉并提出至可視范圍;
(3)將縫線的兩端打結并減掉多余部分,及縫合完畢。
采用本實施例中的結構實施手術縫合,免去了先找縫線線頭再打結的步驟,現有技術中找線頭過程一般耗時較長,對患者存在較大的危害,也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本結構只需要借助持針器將帶線的縫線連接裝置拔掉并提出至可視范圍,前后時間非常短,準確度極高,對于切緣不整齊,切緣距離較大的切口具有較好的縫合效果;本裝置的耗材在于一次性使用的價格較低的縫線連接裝置,因其價格較低,可以大幅度的減少手術費用,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
如上所述,盡管參照特定的優選實施例已經表示和表述了本發明,但其不得解釋為對本發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定義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前提下,可對其在形式上和細節上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