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衛生用品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一次性吸收物品。
背景技術:
已知現有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正面片材,防止液體側漏的防漏側圍,吸收并保持液體的吸收體,防止液體滲透的背面片材。為了增強吸收性物品對身體的貼合性和防漏性,通常是將彈性橡筋設置在防漏側圍片材上,然后進行包折形成防漏側圍。另外,為了更好的使吸收性物品與使用者腿部貼合,在吸收體縱向的正面片和背面片之間的左右兩側還設置有腿部彈性橡筋。
目前上述方式采用在彈性橡筋上涂覆熱熔膠的方式,將彈性構件固定在兩層包覆材料之間。但是由于使用粘合劑將彈性材料固定于兩層片材之間,會使形成的彈性褶皺手感比較硬,不夠柔軟,同時由于彈性材料伸縮所產生的大的褶皺、折痕不能與皮膚緊密貼合,會在使用者皮膚上產生勒痕,特別是嬰兒的皮膚嬌嫩,長時間使用更容易產生勒痕紅印繼而可能造成嬰兒皮膚磨破發炎,使用舒適度較低。
此外,在傳統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腿部防漏彈性部件和襠部防漏彈性部件均采用彈性橡筋與防漏片材復合而成,因此需要設置多組橡筋添加裝置分兩個工位才能實現,與此同時橡筋的張力相較于彈性片材更難以控制,成本更高。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制造成本低,舒適度高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橫向和縱向,在縱向上以襠部區域為中心,在其前部、后部分別形成腹部區域和背部區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防漏側圍、正面片材、背面片材以及設置于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的吸收體,該防漏側圍在橫向上將吸收性物品分為襠部防漏區域和腿部防漏區域,其具有彈性片材、以及包覆在彈性片材外部的防漏片材,其中彈性片材在橫向上由所述襠部防漏區域內側緣向兩側延伸至腿圍防漏區域,在縱向上以拉伸狀態設置于防漏片材內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上述彈性片材的兩端在拉伸狀態下與吸收性物品腹部區域和背部區域的兩端部相互重合。優選的,上述彈性片材為彈性無紡布。
進一步的,彈性片材在腿部防漏區域分別與防漏片材和背面片材粘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彈性片材的拉伸倍率大于1且小于等于5。
優選的,在正面片和吸收體之間設置有一導流層,該導流層可進一步加快產品的滲透速度。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制造防漏側圍的工序,首先將彈性片材在縱向上以拉伸狀態噴涂膠粘劑并按照規定尺寸切斷,然后繼續保持拉伸狀態貼附到分切完成的防漏片材上,并且上述彈性片材在縱向上的長度小于防漏片材的長度,在橫向上具有從襠部防漏區域延伸至腿圍防漏區域的寬度,再對防漏片材進行包折制成前述防漏側圍。將防漏側圍與正面片材復合制成表層片材的工序。制造吸收體的工序。將背面片材、吸收體、表層片材復合成吸收體帶材的工序。將吸收體帶材進行切斷并對折的工序。
當然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所采用的制造方法不限于此,也可以不采用前述將背面片材、吸收體、表層片材三層一起復合的方式,而是將上述三層兩兩復合的方式,如在前述制造吸收體的工序之后,包括將背面片材、吸收體復合制成背面片帶材的工序;將背面片帶材與表層片材復合成吸收體帶材的工序;將吸收體帶材進行切斷并對折的工序。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彈性片材至少在縱向上具有彈性拉伸性能,優選在縱向和橫向上均具有彈性拉伸性能的彈性無紡布,將其與防漏片材復合制成防漏側圍后,既充當了襠部防漏彈性部件,又充當了腿部防漏彈性部件,使得制成的防漏側圍更加柔軟、貼身不緊繃,并且不會在使用者皮膚上產生勒痕紅印。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俯視圖。
圖2是實施例1的S-S視圖。
圖3是實施例1的T-T視圖。
圖4是實施例2的俯視圖。
圖5是實施例2的S-S視圖。
圖6是實施例2的T-T視圖。
圖7是實施例1的產品生產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至3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相互正交的橫向和縱向,在縱向上以襠部區域B為中心,在其前部、后部分別形成腹部區域A和背部區域C。
吸收性物品1具有防漏側圍2、正面片材3、背面片材5以及設置于正面片材3與背面片材5之間的吸收體4。
防漏側圍2由防漏片材21和彈性片材22復合形成,彈性片材22設置于防漏片材21和背面片材5之間,分為襠部防漏區域E和腿部防漏區域F,所述彈性片材22在寬度方向上由襠部防漏區域E內側緣向外延伸至腿圍防漏區域F外側緣,在縱向方向上以拉伸狀態且被防漏片材21包覆,所述防漏片材21由襠部防漏區域E內側緣向內包折,至少延伸至所述腿部防漏區域F,彈性片材22可采用涂覆熱熔膠的方式復合在防漏片材21與背面片材5之間。所述彈性片材22在縱向方向上延伸但未與所述吸收性物品腹部區域和背部區域的兩端部相重合。
所述吸收體4由吸收芯41與包覆在吸收芯41外的吸收體包覆材42構成。
所述背面片材5包括不透液的薄膜片材51,以及設置于所述薄膜片材51外側的不透液的底層無紡布52。
優選的,在吸收體4與不透液性的正面片材3之間設有加快液體擴散速度的導流層6。
在背部區域C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有腰貼9,優選的在左右腰貼之間的位置還設有彈性腰圍7。腰貼9上設置有搭扣10。相應的在腹部區域非皮膚接觸側設有前腰貼8。上述搭扣10可拆卸的固定于前腰貼8上。
上述腰貼9與背部區域C相結合的位置可以是防漏側圍2與皮膚接觸側、背面片材5與防漏側圍2之間、背面片材5的非皮膚接觸側的任何一種。優選的,上述結合的位置在防漏側圍2與背面片材5之間。
上述防漏片材21,是具有拒水性的柔軟片材。防漏片材21可以選用無紡布,所述無紡布是指由纖維素纖維或化學纖維通過熱粘合、膠合等方式所形成。
上述彈性片材22,是具有彈性性能的片材,可選用彈性無紡布。
上述正面片材3,是具有可透液性的柔軟片材,液體通過正面片材滲入吸收體4上。正面片材3可以選用無紡布,所述無紡布是指由纖維素纖維或化學纖維通過熱粘合、膠合等方式所形成。
上述吸收體芯51,是指棉芯或復合芯體,所述棉芯是由絨毛漿和高吸水性樹脂構成。所述復合芯體是由無塵紙或無紡布或衛生紙、熱熔纖維網、高吸水性樹脂構成。
上述背面片材5,是具有拒水性的柔軟片材。背面片材5可以選用無紡布,所述無紡布是指由纖維素纖維或化學纖維通過熱粘合、膠合等方式所形成。
上述導流層6,是具有可透液性的柔軟片材,可采用無紡布。所述無紡布是指由纖維素纖維或化學纖維通過熱粘合、膠合等方式所形成。
上述彈性腰圍7,優選的,可采用彈性無紡布。
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防漏側圍制造工序。將沿著流程方向MD輸送的織物W1進行分切形成兩片相同的片材,同時將彈性無紡布W2按照所需拉伸倍率拉伸后以規定長度切斷形成彈性片材22,將彈性片材22與分切后的W1通過熱熔膠復合,然后進行包折制成所述防漏側圍2的連續帶材。
將防漏側圍2的連續帶材與正面片材3復合制成表層片材W3。該工序中還包括將腰貼9按規定間隔復合在防漏側圍2的連續帶材上。
制造吸收體4的工序。吸收體包覆層42沿流程方向MD輸送,包覆吸收芯41,優選的,在吸收體4的表面添加導流層6的工序,然后按規定長度進行切斷形成吸收體4。
將底層無紡布52與薄膜片材51通過熱熔膠復合制成背面片材5。在背面片材5非皮膚接觸側按照規定間隔添加前腰貼8以及將拉伸的彈性腰圍7按照規定間隔添加在背面片6的皮膚接觸側。
將表層片材4、吸收體4、背面片材5復合在一起形成吸收性物品帶材W4。在流程方向MD上,將吸收體帶材W4進行弧切,然后將吸收性物品帶材W4沿著與流程方向MD正交的寬度方向CD向內包折,將包折后的吸收性物品帶材W4按照規定長度切斷形成吸收性物品1。
實施例2,
如圖4至6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相互正交的橫向和縱向,在縱向上以襠部區域B為中心,在其前部、后部分別形成腹部區域A和背部區域C。
吸收性物品1由防漏側圍2、正面片材3、背面片材5以及設置于正面片材3與背面片材5之間的吸收體4構成。
所述防漏側圍2由防漏片材21和彈性片材22復合形成,彈性片材22設置于防漏片材21和背面片材5之間,分為襠部防漏區域E和腿部防漏區域F,所述彈性片材22在寬度方向上由襠部防漏區域E內側緣向外延伸至腿圍防漏區域F外側緣,在縱向方向上以拉伸狀態設置于防漏片材21與背面片材5之間,所述防漏片材21由襠部防漏區域E內側緣向內包折,至少延伸至所述腿部防漏區域F,彈性片材22可采用涂覆熱熔膠的方式復合在防漏片材21上。所述彈性片材22在縱向方向上延伸并與所述吸收性物品腹部區域和背部區域的兩端部相重合。其他同實施例1。
以上所述及圖中所示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對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