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中醫針灸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針灸裝置。
背景技術:
針刺療法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廣義的針刺療法包括進針、行針、留針、出針等針刺操作的全過程,其中,針刺進針是臨床針刺論治療的重要手段,更是施用補虛瀉實手法的基礎。總的來說,針刺操作需要做到快慢結合,即穿皮宜快、捻針宜慢,指力均勻;若捻針角度過大或只向一個方向搓針,必然會使患者出現強烈的疼痛感。因此,針刺療法是一門復雜的技術,需要更精確的操作。
中醫針刺進針法有很多種,如《中醫方法學·治療方法篇》將進針法分為很多種類,其中快速旋轉進針法為臨床應用中所推崇,即進針時,利用指力將毫針快速旋轉并加速至高速狀態,同時利用腕力和慣性將旋轉的毫針旋刺入身體穴位內。由于毫針快速旋轉,穿透力強,并且刺入迅速,所以患者疼痛感極微,從而實現快速、無痛、無菌、精確的治療效果。
該方法在臨床中操作有很大的優勢,且療效甚好,若能將其普及開來,將是廣大患者的福音??墒侨粢炀氄莆眨t務人員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耗時耗力,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必須精神高度集中,否則容易造成操作不當,即使掌握了操作技術,醫生每日的治療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快速旋轉進針法”固然能夠減輕患者在針灸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卻需要操作者具備很高的技能,這樣就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推廣。因此,在當今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將古老的技術推廣需要現代科學的手段,借助機械設備提高勞動效率將勢在必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針灸裝置,解決“快速旋轉進針法”技巧復雜、細致、難以掌握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針灸裝置,包括底板,所述的底板正面底端連接有固定板,所述的底板正面位于固定板上方設置有滑板,所述的滑板表面活動連接有進針板,所述的固定板正面設置有固定座、針座和針座抱箍,所述的針座抱箍內側壁與針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針座抱箍底端與固定座上表面通過彈簧相連接,所述的固定座背面與固定板正面固定連接,所述的針座的頂端設置有旋轉孔,所述的進針板正面的近頂端設置有上軸承座,所述的進針板正面底端設置有下軸承座,所述的進針板表面設置有活動連接于上軸承座和下軸承座內的轉桿,所述的轉桿表面位于上軸承座和下軸承座之間設置有彈力裝置,所述的彈力裝置頂端與上軸承座固定連接,所述的彈力裝置底端與轉桿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轉桿側壁頂端設置有螺紋,所述的轉桿頂端固定連接有轉柄,所述的進針板正面頂端對應轉桿螺紋位置活動連接有兩個螺母座。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轉桿底端與旋轉孔形狀一致均為正六邊形。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上軸承座和下軸承座均為直線軸承座。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螺母座為半圓環形結構。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轉柄表面設置有防滑層。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針座由醫用304不銹鋼材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針灸裝置,通過設置彈力裝置、螺母座、針座等裝置實現了簡便快捷的操作“快速旋轉進針法”,使針灸針快速、穩定、準確、安全的進入穴位,便于醫務工作者開展工作,降低其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A-A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板,2.固定板,3.滑板,4.進針板,5.固定座,6.針座,7.針座抱箍,8.旋轉孔,9.上軸承座,10.下軸承座,11.轉桿,12.彈力裝置,13.轉柄,14.螺母座。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針灸裝置,包括底板1,底板1正面底端連接有固定板2,底板1正面位于固定板2上方設置有滑板3,滑板3表面活動連接有進針板4,固定板2正面設置有固定座5、針座6和針座抱箍7,針座抱箍7內側壁與針座6表面固定連接,針座抱箍7底端與固定座5上表面通過彈簧相連接,固定座5背面與固定板2正面固定連接,針座6的頂端設置有旋轉孔8,進針板4正面的近頂端設置有上軸承座9,進針板4正面底端設置有下軸承座10,進針板4表面設置有活動連接于上軸承座9和下軸承座10內的轉桿11,轉桿11表面位于上軸承座9和下軸承座10之間設置有彈力裝置12,彈力裝置12頂端與上軸承座9固定連接,彈力裝置12底端與轉桿11表面固定連接,轉桿11側壁頂端設置有螺紋,轉桿11頂端固定連接有轉柄13,進針板4正面頂端對應轉桿11螺紋位置活動連接有兩個螺母座14。
實施例1:使用該裝置進行針灸時,一種針灸裝置,包括底板1,底板1正面底端連接有固定板2,底板1正面位于固定板2上方設置有滑板3,滑板3表面活動連接有進針板4,固定板2正面設置有固定座5、針座6和針座抱箍7,針座抱箍7內側壁與針座6表面固定連接,針座抱箍7底端與固定座5上表面通過彈簧相連接,固定座5背面與固定板2正面固定連接,針座6的頂端設置有旋轉孔8,進針板4正面的近頂端設置有上軸承座9,進針板4正面底端設置有下軸承座10,進針板4表面設置有活動連接于上軸承座9和下軸承座10內的轉桿11,轉桿11表面位于上軸承座9和下軸承座10之間設置有彈力裝置12,彈力裝置12頂端與上軸承座9固定連接,彈力裝置12底端與轉桿11表面固定連接,轉桿11側壁頂端設置有螺紋,轉桿11頂端固定連接有轉柄13,進針板4正面頂端對應轉桿11螺紋位置活動連接有兩個螺母座14。
轉桿11底端與旋轉孔8形狀一致均為正六邊形,上軸承座9和下軸承座10均為直線軸承座,螺母座14為半圓環形結構,轉柄13表面設置有防滑層,針座6由醫用304不銹鋼材料制成。
將螺母座14夾緊轉桿11,旋轉轉柄13,由于螺母座14和螺紋配合,轉桿11被向上提拉并在水平位置做一定的旋轉,當提拉到合適高度時,將轉桿11底端插入針座6的旋轉孔8內,松開螺母座14,由于彈力裝置12作用,轉桿11被下壓,同時在水平位置做旋轉,針座6被旋轉下壓,將針灸針插入患者皮膚內。
實施例2:不使用時,一種針灸裝置,包括底板1,底板1正面底端連接有固定板2,底板1正面位于固定板2上方設置有滑板3,滑板3表面活動連接有進針板4,固定板2正面設置有固定座5、針座6和針座抱箍7,針座抱箍7內側壁與針座6表面固定連接,針座抱箍7底端與固定座5上表面通過彈簧相連接,固定座5背面與固定板2正面固定連接,針座6的頂端設置有旋轉孔8,進針板4正面的近頂端設置有上軸承座9,進針板4正面底端設置有下軸承座10,進針板4表面設置有活動連接于上軸承座9和下軸承座10內的轉桿11,轉桿11表面位于上軸承座9和下軸承座10之間設置有彈力裝置12,彈力裝置12頂端與上軸承座9固定連接,彈力裝置12底端與轉桿11表面固定連接,轉桿11側壁頂端設置有螺紋,轉桿11頂端固定連接有轉柄13,進針板4正面頂端對應轉桿11螺紋位置活動連接有兩個螺母座14。
轉桿11底端與旋轉孔8形狀一致均為正六邊形,上軸承座9和下軸承座10均為直線軸承座,螺母座14為半圓環形結構,轉柄13表面設置有防滑層,針座6由醫用304不銹鋼材料制成。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