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輔助用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眼科術后用輔助恢復固定椅。
背景技術:
對于患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患者,手術后通常要求俯臥位很長一段時間,且每天也都需保持同樣的姿勢20小時以上,即面部朝下呈水平狀態,以使眼內填充物最大限度的頂壓視網膜,幫助脫離的視網膜復位。由于目前沒有合適的輔助固定用具,患者長時間俯臥位后經常出現胸悶憋氣等不適感,頭也無意識的偏轉,使面部不能保持朝下的水平狀態;并且鼻腔呼出的熱氣噴射術眼,影響術眼的恢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眼科術后用輔助恢復固定椅,該結構設計新穎,實用性強,能夠避免患者長時間俯臥位后經常出現胸悶憋氣等不適感及頭也無意識的偏轉。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眼科術后用輔助恢復固定椅,包括椅體,所述椅體包括坐面、支腿和靠背板,坐面的后側設有靠背板,靠背板與坐面的夾角為80°~110°,靠背板通過連接板固定在坐面上,坐面的底部四個角上設有四條支腿;所述靠背板的上部設有縱向的左肩帶和右肩帶,左肩帶和右肩帶平行設置,左肩帶和右肩帶的末端分別設有左肩帶扣和右肩帶扣;所述連接板的下部設有橫向的左腰帶和右腰帶,左腰帶和右腰帶的末端分別設有能夠相互扣接的腰帶扣環和腰帶扣,所述左腰帶上設有能與所述左肩帶扣相互扣接的左肩帶扣環,右腰帶上設有能與所述右肩帶扣相互扣接的右肩帶扣環;在所述左肩帶和右肩帶之間的靠背板上設有U型頸部護枕,U型頸部護枕的開口端設置在靠背板上,U型頸部護枕的開口端所對應的靠背板的頂端上設有下顎固定帶和額頭固定帶,下顎固定帶的寬度大于額頭固定帶的寬度。
根據上述的眼科術后用輔助恢復固定椅,所述左肩帶和右肩帶上均設有墊肩。
根據上述的眼科術后用輔助恢復固定椅,所述左肩帶、右肩帶、左腰帶、右腰帶、下顎固定帶及額頭固定帶的長度均能夠調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
1. 本實用新型結構包括椅體,所述椅體包括坐面、支腿和靠背板,坐面的后側設有靠背板,靠背板與坐面的夾角為80°~110°,靠背板通過連接板固定在坐面上,坐面的底部四個角上設有四條支腿;所述靠背板的上部設有縱向的左肩帶和右肩帶,左肩帶和右肩帶平行設置,左肩帶和右肩帶的末端分別設有左肩帶扣和右肩帶扣;所述連接板的下部設有橫向的左腰帶和右腰帶,左腰帶和右腰帶的末端分別設有能夠相互扣接的腰帶扣環和腰帶扣,所述左腰帶上設有能與所述左肩帶扣相互扣接的左肩帶扣環,右腰帶上設有能與所述右肩帶扣相互扣接的右肩帶扣環;在所述左肩帶和右肩帶之間的靠背板上設有U型頸部護枕,U型頸部護枕的開口端設置在靠背板上,U型頸部護枕的開口端所對應的靠背板的頂端上設有下顎固定帶和額頭固定帶,下顎固定帶的寬度大于額頭固定帶的寬度;結構中靠背板與坐面的夾角為80°~110°,保證患者坐下時保持舒適的坐姿;左肩帶和右肩帶的設置輔助保持患者保持同一體位,U型頸部護枕起到的作用是防止患者因長時間保持頭部下垂姿勢后,頸部無意識的晃動;下顎固定帶使用時環繞過患者下顎位置,避免患者因長時間保持頭部下垂而造成的頸部負擔,額頭固定帶使用時環繞過患者額頭,分擔下面下顎固定帶的壓力;下顎固定帶及額頭固定帶,均有一定的彈性。
2. 本實用新型結構中左肩帶和右肩帶上均設有墊肩,墊肩可以緩沖肩帶的壓力。
3. 本實用新型結構結構設計新穎,實用性強,能夠避免患者長時間俯臥位后經常出現胸悶憋氣等不適感及頭也無意識的偏轉,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參照圖1所示,一種眼科術后用輔助恢復固定椅,包括椅體1,所述椅體包括坐面11、支腿12和靠背板13,坐面11的后側設有靠背板13,靠背板13與坐面11的夾角為80°~110°,靠背板13通過連接板14固定在坐面11上,坐面11的底部四個角上設有四條支腿12;所述靠背板13的上部設有縱向的左肩帶2和右肩帶3,左肩帶2和右肩帶3平行設置,左肩帶2和右肩帶3上均設有墊肩4,左肩帶2和右肩帶3的末端分別設有左肩帶扣5和右肩帶扣6;所述連接板14的下部設有橫向的左腰帶7和右腰帶8,左腰帶7和右腰帶8的末端分別設有能夠相互扣接的腰帶扣環71和腰帶扣81,所述左腰帶7上設有能與所述左肩帶2扣相互扣接的左肩帶扣環21,右腰帶8上設有能與所述右肩帶3扣相互扣接的右肩帶扣環31;在所述左肩帶和右肩帶之間的靠背板上設有U型頸部護枕9,U型頸部護枕9的開口端設置在靠背板13上,U型頸部護枕9的開口端所對應的靠背板的頂端上設有下顎固定帶101和額頭固定帶102,下顎固定帶101的寬度大于額頭固定帶102的寬度。
為了保證患者的舒適,上述的左肩帶2、右肩帶3、左腰帶7、右腰帶8、下顎固定帶101及額頭固定帶102的長度均能夠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