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現場急救中使用便于攜帶的急救箱。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或外出旅游時,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然發病的人,讓我們手忙腳亂,有的病人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如果我們懂得一些急救的常識,及時采取一些急救措施,會減輕病情,甚至可為醫護人員挽救病人的生命贏得寶貴時間。急救箱在搶救時發揮著重要作用,普通醫院用的急救箱結構簡單,急救箱的體積大小不一,醫生在外出檢查時都需要帶上急救箱,因為不知道病人病情的具體情況,只有盡可能的多準備一些藥物以防缺漏,藥物增加的同時急救箱的重量也相應的增加,重量輕的急救箱攜帶起來比較方便,用手提著就行,可是一旦急救箱變重了用手提著會很累,行動起來不方便,而且不能騰出手來拿別的東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現場急救中使用便于攜帶的急救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現場急救中使用便于攜帶的急救箱,所述箱體背面的頂部通過鉸鏈鉸接有箱蓋,所述箱體正表面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鎖扣,所述箱蓋的正表面固定連接有與鎖扣相適配的搭扣,所述鎖扣上開設有圓孔,所述箱蓋頂部的中心處固定連接有手柄,所述箱蓋的頂部開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內部設置有支撐裝置,所述支撐裝置包括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頂部與第一凹槽內腔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塊的底部通過轉軸活動連接有套桿,所述套桿的內腔貫穿設置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底部貫穿套桿的底部并延伸至套桿的外部,所述支撐桿的底部通過轉軸活動連接橫桿,所述套桿右側的底部開設有通孔,所述支撐桿內腔的左側且位于套桿內腔的一端通過彈簧固定連接有卡桿,所述卡桿的右端從左至右依次貫穿支撐桿和通孔并延伸至通孔的右側,所述箱體背面頂部和底部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內部設置有第一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上設置有背帶,所述背帶上設置有卡接裝置,所述卡接裝置包括上卡扣和下卡扣,所述上卡扣上開設有第一方孔,所述上卡扣的頂部與背帶活動連接,所述下卡扣上開設有第二方孔,所述第二方孔的內部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桿,所述下卡扣通過第二連接桿與背帶活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手柄上設置有防滑皮套。
優選的,所述鉸鏈的上下兩端均通過螺釘分別與箱體和箱蓋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箱體的底部設置有防滑墊。
優選的,所述箱蓋的頂部設置有挎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現場急救中使用便于攜帶的急救箱,采用箱蓋的頂部設置有支撐裝置,平常使用時可以把支撐桿從套桿中抽出來,卡桿和通孔的配合可以卡住支撐桿從而來支撐箱蓋,此時箱蓋就變成了醫生的操作臺,給醫生提供了方便,第一凹槽的設置可以用來放置支撐桿和套桿,手柄的設置便于醫生用手提著急救箱,挎帶的設置方便醫生用肩部挎著急救箱,通過急救箱的背面設置有背帶,背帶上設置有卡接裝置,上卡扣和下卡扣的配合可以解開和扣住背帶,醫生可以把急救箱背在身后,方便了對于較重急救箱的攜帶,同時醫生也可以騰出手來拿別的東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A-A的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卡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上卡扣的右視圖。
圖中:1箱體、2鉸鏈、3箱蓋、4鎖扣、5搭扣、6第一凹槽、7支撐裝置、71連接塊、72套桿、73支撐桿、74橫桿、75通孔、76卡桿、8圓孔、9手柄、10第二凹槽、11第一連接桿、12背帶、13卡接裝置、131上卡扣、132下卡扣、133第一方孔、134第二方孔、135第二連接桿、14防滑皮套、15防滑墊、16挎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現場急救中使用便于攜帶的急救箱,包括箱體1,箱體1背面的頂部通過鉸鏈2鉸接有箱蓋3,箱體1的底部設置有防滑墊15,防滑墊15的設置增大了箱體1底部與地面的摩擦力,鉸鏈2的上下兩端均通過螺釘分別與箱體1和箱蓋3固定連接,箱體1正表面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鎖扣4,箱蓋3的正表面固定連接有與鎖扣4相適配的搭扣5,鎖扣4上開設有圓孔8,箱蓋3頂部的中心處固定連接有手柄9,手柄9上設置有防滑皮套14,箱蓋3的頂部設置有挎帶16,手柄9的設置便于醫生用手提著急救箱,挎帶16的設置方便醫生用肩部挎著急救箱,箱蓋3的頂部開設有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的內部設置有支撐裝置7,支撐裝置7包括連接塊71,連接塊71的頂部與第一凹槽6內腔的頂部固定連接,連接塊71的底部通過轉軸活動連接有套桿72,套桿72的內腔貫穿設置有支撐桿73,支撐桿73的底部貫穿套桿72的底部并延伸至套桿72的外部,支撐桿73的底部通過轉軸活動連接橫桿74,套桿72右側的底部開設有通孔75,支撐桿73內腔的左側且位于套桿72內腔的一端通過彈簧固定連接有卡桿76,卡桿76的右端從左至右依次貫穿支撐桿73和通孔75并延伸至通孔75的右側,采用箱蓋3的頂部設置有支撐裝置7,平常使用時可以把支撐桿73從套桿72中抽出來,卡桿76和通孔75的配合可以卡住支撐桿73從而來支撐箱蓋3,此時箱蓋3就變成了醫生的操作臺,給醫生提供了方便,第一凹槽6的設置可以用來放置支撐桿73和套桿72,箱體1背面頂部和底部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二凹槽10,第二凹槽10的內部設置有第一連接桿11,第一連接桿11上設置有背帶12,背帶12上設置有卡接裝置13,卡接裝置13包括上卡扣131和下卡扣132,上卡扣131上開設有第一方孔133,上卡扣131的頂部與背帶12活動連接,背帶12穿過第一方孔133與上卡扣131活動連接,下卡扣132上開設有第二方孔134,第二方孔134的內部固定連接有第二連接桿135,下卡扣132通過第二連接桿135與背帶12活動連接,通過急救箱的背面設置有背帶12,背帶12上設置有卡接裝置13,上卡扣131和下卡扣132的配合可以解開和扣住背帶12,醫生可以把急救箱背在身后,方便了對于較重急救箱的攜帶,同時醫生也可以騰出手來拿別的東西。
工作原理:使用時將箱蓋3打開,抽出支撐桿73,使套桿72與箱蓋3之間成90度夾角,因此來支撐箱蓋3,調整背帶12的長度,把急救箱背在身后,上卡扣131與下卡扣132卡接固定。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