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塑料輸液瓶專用輸液報警器。
背景技術:
輸液是目前醫療的一種重要的技術手段。當輸液完成后,若患者在輸液時睡著或沒注意,如果沒有其它人看護,常常會導致空氣輸入病人體內或者回血現象,嚴重時會造成醫療事故。現有一些輸液警報器,結構較復雜,成本較高,不易生產和使用,甚至還有一些輸液警報器需要將部件插入到藥液中,并且插入藥液中的部件還需要通電,這樣不僅不衛生,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塑料輸液瓶專用輸液報警器,當輸液快結束時,報警器發出警報,提示患者和護士,注意輸液情況,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導致的上述多項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塑料輸液瓶專用輸液報警器,包括定位支架,該定位支架固定在輸液架上,所述定位支架的兩側設有報警裝置,該報警裝置包括微型紅外線發射器、微型紅外線接收器、繩索、定位片、滑塊、控制芯片、報警器和電源;
定位支架為框型結構,塑料輸液瓶設置在定位支架內,定位支架的兩側設內腔,內腔一端位于定位支架內,內腔另一端和外界相通,定位片設置在定位支架的內側,兩端相對于定位支架固定,定位片有彈性材料制成,定位片與塑料輸液瓶相接觸的一面設有貼片,繩索設置在內腔內,繩索一端與定位片相固定,伸縮另一端設有橡皮筋,橡皮筋與內腔的端部相固定,微型紅外線發射器喝微型紅外線接收器對應設置在內腔兩側,滑塊位于內腔內,且滑塊設置在繩索上;
微型紅外線接收器、控制芯片和報警器依次通信連接,電源給微型紅外線發射器、微型紅外線接收器、控制芯片和報警器供電;
滑塊距離繩索端部的距離等于定位支架兩側距離的一半和微型紅外線接收器距離內腔外端部的距離之和。
優選的,所述控制芯片連接有無線發射器,無線發射器與護士長站控制終端無線連接。
優選的,所述滑塊的上下側壁設有滾珠。
優選的,所述報警器為蜂鳴器。
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塑料輸液瓶專用輸液報警器,當塑料輸液瓶的輸液快結束時,在氣壓的作用下輸液瓶的兩側側壁壓縮在一起,帶動定位片移動,進而帶動繩索移動,當滑塊達到微型紅外線接收器處,微型紅外線接收器接受不到紅外線,向控制芯片發出信號,控制芯片向報警器和后臺控制終端發出信號,進行報警;當不使用時,定位片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復位,避免誤報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報警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定位支架、2--微型紅外線發射器、3--微型紅外線接收器、4--繩索、5--定位片、6--滑塊、7--控制芯片、8--報警器、9--電源、10--內腔、11--滾珠、12--橡皮筋、13--塑料輸液瓶、14--貼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
圖1和圖2出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一種塑料輸液瓶13專用塑料輸液瓶專用輸液報警器8,包括定位支架1,該定位支架1固定在輸液架上,所述定位支架1的兩側設有報警裝置,該報警裝置包括微型紅外線發射器2、微型紅外線接收器3、繩索4、定位片5、滑塊6、控制芯片7、報警器8和電源9;定位支架1為框型結構,塑料輸液瓶13設置在定位支架1內,定位支架1的兩側設內腔10,內腔10一端位于定位支架1內,內腔10另一端和外界相通,定位片5設置在定位支架1的內側,兩端相對于定位支架1固定,定位片5有彈性材料制成,定位片5與塑料輸液瓶13相接觸的一面設有貼片14,繩索4設置在內腔10內,繩索4一端與定位片5相固定,伸縮另一端設有橡皮筋12,橡皮筋12與內腔10的端部相固定,微型紅外線發射器2喝微型紅外線接收器3對應設置在內腔10兩側,滑塊6位于內腔10內,且滑塊6設置在繩索4上;微型紅外線接收器3、控制芯片7和報警器8依次通信連接,電源9給微型紅外線發射器2、微型紅外線接收器3、控制芯片7和報警器8供電;滑塊6距離繩索4端部的距離等于定位支架1兩側距離的一半和微型紅外線接收器3距離內腔10外端部的距離之和。
控制芯片7連接有無線發射器,無線發射器與護士長站控制終端無線連接,滑塊6的上下側壁設有滾珠11,報警器8為蜂鳴器。
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塑料輸液瓶專用輸液報警器,當塑料輸液瓶的輸液快結束時,在氣壓的作用下輸液瓶的兩側側壁壓縮在一起,帶動定位片移動,進而帶動繩索移動,當滑塊達到微型紅外線接收器處,微型紅外線接收器接受不到紅外線,向控制芯片發出信號,控制芯片向報警器和后臺控制終端發出信號,進行報警;當不使用時,定位片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復位,避免誤報警。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