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安全裝置、具有該安全裝置的導管和引入針組件、及留置針。
背景技術:
血管內導管,特別是靜脈導管,通常被用于給病人輸入液體,比如通常的鹽液、各種藥物以及注射營養品等,或者用來從病人體內抽取血液。末梢靜脈導管通常比較短,尺寸大概在兩英寸或更短。最常見類型的導管是套在一個引入針上的末梢靜脈導管。
這種套在引入針上的末梢靜脈導管是裝配在一根帶有尖銳針尖的引入針上。導管和引入針被組裝成,引入針的針尖延伸超過導管的尖端,并且引入針針尖部的傾斜面朝上。
導管和引入針組件被以一個淺的角度刺穿病人的皮膚而進入到末梢血管中,所述的末梢血管不與心臟直接相連,而是與心臟直接相連的中央血管分支之一相連。
在導管和引入針組件插入到血管中之后,比較重要的是需要確認該組件是否在血管中處于正確的定位。為了確認所述組件是否正確定位,醫務人員需要確認是否在引入針和位于引入針近端處的回流腔中有回流血存在。現有技術中,引入針可以在其遠端部分上設有一個凹槽或開口,這樣,可以在引入針和導管之間的環形空間中觀察血液回流。一旦正確的定位得以確認后,醫務人員抽出引入針而將導管留在原地,然后將液體輸送裝置比如普通肝素帽或者將頭蓋連接到導管。一旦引入針從導管抽出,其將會帶有“沾染血液的針尖”,必須要正確處置。
近年來,對于醫務人員可能沾染到患者的血液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關注,已經認識到“沾染血液的針尖”必須要立即處置。這種關注越來越大,因為出現了目前還不能治療的致命疾病,比如艾滋病,這些疾病可能通過體液的交換而從一個被感染者傳遞到另外一個人。因此,與艾滋病感染者的體液接觸必須要避免。正如上面所述的那樣,如果引入針已經被用于將一個導管放置到艾滋病感染者的血管中,那么這個引入針就是傳遞疾病的一個媒介。盡管醫務人員已經知道需要正確處理“沾染血液的針尖”,但是不幸的是在某些醫療環境下,比如緊急情況下或者由于沒留意或疏忽,依然存在著被沾染的引入針戳到醫務人員的情形。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裝置、具有該安全裝置的導管和引入針組件、及留置針,可通過安全裝置將針尖封閉起來,以解決針尖暴露造成的意外刺傷或病菌感染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安全裝置,用于活動配合引入針,所述安全裝置包括:
針罩,圍成由近端向遠端縱向延伸的通道、及與所述通道部分交叉的容置腔,所述通道設置為可使所述引入針通過;
彈簧夾,設置于所述容置腔內,包括相對設置于所述通道兩側的第一臂及第二臂、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上的第一旗板和第二旗板;
限位件,用于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限制所述引入針的遠端針尖向近端移出所述針罩之外;
其中,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前,所述引入針抵壓所述第一旗板和所述第二旗板以使所述彈簧夾位于壓縮模式;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至少所述第一旗板被釋放并移動到所述針尖的遠端以限制所述引入針向遠端移出所述針罩之外。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所述第二旗板施加于所述引入針上一抵持力,所述抵持力具有垂直朝向所述第一臂的分量。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彈簧夾還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與所述針罩的內側壁嚙合連接,以限制所述彈簧夾相對所述針罩的縱向位移。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連接于導管組件的近端,所述導管組件包括導管、及連接于所述導管近端的導管座,所述導管座的近端設置有連接部,所述針罩的遠端設置有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可配合至所述連接部以使所述針罩的遠端與所述導管座的近端可脫離地相互套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管座的近端套接于所述針罩的遠端的外部,所述針罩的遠端設置為彼此分離的若干彈性件;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前,所述引入針抵持若干所述彈性件;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所述彈性件可沿徑向向內運動以使所述卡持部脫出所述連接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彈簧夾還包括垂直設置于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至少其一上的一對第三旗板,一對所述第三旗板分別設置于所述引入針的相對兩側。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導管和引入針組件,包括:
引入針組件,包括引入針和固定于所述引入針近端的針座,所述引入針包括針桿、位于所述針桿遠端的針尖、及設置于所述針尖及所述針桿近端之間的突變部;
導管組件,包括導管、及連接于所述導管近端的導管座;其特征在于,
如上所述的安全裝置,活動連接于所述導管組件的近端。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管座的近端設置有連接部,所述針罩的遠端設置有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可配合至所述連接部以使所述針罩的遠端與所述導管座的近端可脫離地相互套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管座的近端套接于所述針罩的遠端的外部,所述針罩的遠端設置為彼此分離的若干彈性件;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前,所述引入針抵持若干所述彈性件;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所述彈性件可沿徑向向內運動以使所述卡持部脫出所述連接部。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留置針,所述留置針包括如上所述的安全裝置或如上所述的導管和引入針組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設置分別抵持所述引入針的第一旗板和第二旗板、及限位件,使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其針尖被所述安全裝置所封閉,減小針尖外漏造成的刺傷風險和感染風險。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留置針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導管和引入針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也示意了彈簧夾觸發前的狀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導管和引入針組件的結構爆炸圖;
圖4是沿圖2中A-A線的縱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彈簧夾的放大圖;
圖6是圖4中B區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導管和引入針組件于彈簧夾觸發后的狀態圖;
圖8是沿圖7中C-C線的縱剖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安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安全裝置由遠端向近端視角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為清楚地表達本申請內所描述的位置與方向,以器械操作者作為參照,靠近操作者的一端為近端,遠離操作者的一端為遠端。同時,在本申請中,近端和遠端限定的方向定義為縱向,導管和引入針組件的中軸線平行于所述縱向;垂直遠離所述軸線的方向定義為外,垂直靠近所述中軸線的方向定義為內;內外限定的方向定義為徑向,垂直于所述縱向的平面定義為橫截面。
參看圖1,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提供的留置針100,包括導管和引入針組件1、延伸管2和正壓無針連接件3。所述導管和引入針組件1用于對組織進行穿刺,以使所述留置針100連通入血管內。所述延伸管2連接于所述導管和引入針組件1、所述正壓無針連接件3之間。通過所述正壓無針連接件3可進行藥物或營養品的輸入。
參看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導管和引入針組件1包括導管組件10、安全裝置20及引入針組件30。
所述引入針組件30包括引入針31和針座32。所述引入針31具有沿縱向延伸的針桿、位于所述針桿遠端的針尖311、回血槽312和突變部313。其中,所述針尖311呈尖銳斜面,以用于對組織進行穿刺。所述突變部313設置于所述針尖311和所述針桿近端之間且靠近所述針尖311設置,所述突變部313具體地可如附圖實施例所示設置為直徑增大的增大部位,或可設置為至少在一徑向方向上寬度較大的扁平部位。另外,所述針座32固定設置于所述引入針31的近端,且設置有一握持片321,以供握持并通過所述針座32帶動所述引入針31的沿縱向運動。進一步地,所述引入針31大致位于所述導管和引入針組件1的中軸線上。
所述導管組件10包括導管11和導管座12。所述導管11沿縱向延伸,其近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導管座12。所述引入針31可穿置于所述導管11內且所述針尖311向遠端凸伸出所述導管11的遠端。優選地,所述導管11設置為透明或半透明材料以便觀察所述回血槽312處的血液回流情況。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安全裝置20滑動設置于所述引入針組件30和所述導管組件10之間,其包括針罩21、彈簧夾22和限位件23。
具體的,參看圖4至圖8,所述針罩21圍成通道202及容置腔201。所述通道202沿縱向延伸且可使所述引入針31穿過所述針罩21。優選地,所述通道202的橫截面設置為圓形且直徑大于所述引入針31的直徑。所述容置腔201與所述通道202部分交叉重疊。
所述彈簧夾22設置于所述容置腔201內,包括壓縮模式和張開模式。當所述引入針31由遠端向近端抽出時,所述彈簧夾22可從所述壓縮模式運動至所述張開模式,以用于限制所述針尖311向遠端運動。其中,定義所述彈簧夾22從所述壓縮模式運動至所述張開模式的過程為所述彈簧夾22的觸發。
具體的,所述彈簧夾22包括第一臂222、第二臂223、設置于所述第一臂222上的第一旗板2221、及設置于所述第二臂223上的第二旗板2231。其中,所述第一臂222和所述第二臂223相對設置于所述通道202的兩側,當所述引入針31通過所述通道202穿過所述針罩21時,所述第一臂222和所述第二臂223相對分立于所述引入針31的兩側。
所述第一旗板2221、所述第二旗板2231分別以一夾角連接于所述第一臂222、所述第二臂223上。在所述引入針31抽出之前,所述引入針31抵壓所述第一旗板2221和所述第二旗板2231,以使至少所述第一旗板2221被壓縮形變,所述彈簧夾22位于所述壓縮模式。在所述引入針31抽出之后,所述彈簧夾22位于所述張開模塊,也即至少所述第一旗板2221被釋放彈起并移動到所述針尖311的遠端,以限制所述引入針311向遠端移出所述針罩21之外。
進一步地,所述彈簧夾22包括連接所述第一臂222近端和所述第二臂223近端的第三臂221,所述第三臂221大致平行于橫截面。所述第三臂221包括第一通孔2210,所述引入針31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210并夾持于所述第一臂222和所述第二臂223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彈簧夾22還包括定位部224,所述定位部224用于與所述針罩21的內側壁嚙合連接,進而至少限制所述彈簧夾22于縱向上與所述針罩21的相對運動。這樣,可避免所述彈簧夾22脫離其預設位置。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部224設置為于所述定位件224的相對兩側向外凸伸的兩個彈性片,所述彈性片與所述針罩21的內側壁過盈配合。這樣,可使所述彈簧夾22的位置更穩定。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旗板2221、所述第二旗板2231分別朝所述第二臂223、所述第一臂222延伸,以使所述第一旗板2221和所述第二旗板2231分別抵持于所述引入針31的相對兩側。優選地,所述第一旗板2221和所述第二旗板2231在縱向上具有一間距,所述第二旗板2231相對位于所述第一旗板2221的近端。在所述引入針31抽出之前,所述第一旗板2221和所述第二旗板2231均被壓縮形變。在所述引入針31抽出之后,所述第一旗板2221被釋放至封閉所述針尖311遠端的所述通道202;而所述第二旗板2231依然抵持所述引入針31,并施加于所述引入針31上一抵持力,所述抵持力具有垂直朝向所述第一臂222的分量。這樣,使所述引入針31的針尖311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臂222彎曲以遠離所述通道202的趨勢,可進一步保證所述第一旗板2221對所述引入針31的封閉效果。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臂222和所述第二臂223的至少其一上垂直設置有一對第三旗板。附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臂222設置有一對所述第三旗板2222,一對所述第三旗板2222分立于所述引入針31的相對兩側且每個所述第三旗板2222沿縱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臂222的平面延伸;所述第二臂223設置有一對所述第三旗板2232,一對所述第三旗板2232分立于所述引入針31的相對兩側且每個所述第三旗板2232沿縱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臂223的平面延伸。這樣,通過所述第三旗板2222、2232可限制所述引入針31的偏移。
進一步地,在所述引入針31抽出之后,所述限位件23用于限制所述針尖311向近端移出所述針罩21之外。
具體地,所述針罩21包括第二容置腔212,所述限位件23設置于所述容置腔212內。所述限位件23的中部具有第二通孔231,所述第二通孔231位于所述通道202上且設置為可容許所述針桿通過,但不允許所述突變部313通過。也即,所述第二通孔231的內徑稍大于所述針桿的外徑且小于所述突變部313的外徑。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安全裝置20可脫離地連接于所述導管組件10上。所述針罩21的遠端211設置有卡持部2111,所述導管座12的近端121設置有連接部1211,所述卡持部2111可配合至所述連接部1211,以使所述遠端211可脫離地套接于所述近端121上。這樣,在所述引入針31抽出之后,所述安全裝置20與所述導管組件10的拔脫更輕便省力。
附圖實施例中,所述卡持部2111設置為凸伸出所述遠端211外表面的環狀凸起,所述連接部1211設置為凹設于所述近端121內表面的環狀凹槽,以使所述遠端211套接于所述近端121內部。
參看圖9和圖10,其示意了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安全裝置20’,本實施方式與上一實施方式的區別點在于:針罩21’的遠端211’的結構不同。除該區別點之外,其他結構與上一實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對該區別點進行詳細說明。
所述針罩21’的遠端211’設置為彼此分離的若干彈性件,所述彈性件可沿徑向向內運動。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前,所述引入針于所述通道202’穿過所述針罩20’,所述引入針抵持所述彈性件,以限制所述彈性件沿徑向向內運動,從而使所述安全裝置20’連接于所述導管組件;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所述彈性件可沿徑向向內運動以使所述卡持部2111’脫出所述連接部(圖未示),這樣,可使所述安全裝置20’更順利得脫離所述導管組件。
具體地,所述針罩21’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分隔槽2101’和第二分隔槽2102’,以使所述遠端211’形成彼此分離的四個所述彈性件。四個所述彈性件包圍于所述通道202’的周圍,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前,所述引入針于所述通道202’穿過所述針罩20’,所述引入針抵持所述彈性件,以限制所述彈性件沿徑向向內運動;在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所述引入針向近端脫離所述遠端211’而不再抵持所述彈性件,所述彈性件可沿徑向向內運動以使所述卡持部2111’脫離所述連接部。這樣,可使所述安全裝置20’與所述導管座的拔脫更省力更順暢。
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所述彈性件的數目還可設置為兩個或其他,其形狀也不限于本實施方式的直角扇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設置分別抵持所述引入針的第一旗板和第二旗板、及限位件,使所述引入針抽出之后,其針尖被所述安全裝置所封閉,減小針尖外漏造成的刺傷風險和感染風險。
上文所列出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